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第斯多惠的和諧教育思想 王冀平  
 

第斯多惠(Frien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19世紀德國偉大的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被譽稱為“德國教師的教師”,他的若干著作在其有生之年共印了120版,並被譯為多種文字向國外發行。著名的《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教育著作。第斯多惠在這本書中提出的和諧教育思想,向來為教育界所稱道,至今仍然讓人感到其深刻的啟發意義。

教育之作為一種環境。早期不少教育家和思想家,大都不能正確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陷入了一種解釋的迴圈之中而不能自拔。這方面的一個典型就是,十八世紀法國唯物論者正確地提出人是環境的産物的觀點,但在看到教育、法律和政治對人的重要影響時不能加以正確認識,最終還是得出了唯心論的結論。特別是他們看到教育作為“社會影響的全部總和”(愛爾維修),在對其施加於人的作用進行追溯時,導致把教育了解為具有最終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第斯多惠沒有像他的前輩一樣陷入人與環境的解釋迴圈之中,而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種重要的環境因素,並在此基礎上,高度重視教育對人的塑造的重要作用,以畢生的精力和熱情深入探索教育的規律及有效的方式方法,推進了前輩關於對作為重要環境的教育這一思想,並且使這一思想建立在切實的教育實踐基礎之上。

教育必須激發主動性。實現和諧教育的原則,必須激發人的主動性。第斯多惠集中論述了教育如何激發人的主動性問題,以真正實現發展全面而諧調的人格這個教育的一般目的。第斯多惠説,教育不是要人消極不為、無所作為,而是要激發主動性、培養獨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因此,激發人的主動性,全心全意為真、善、美服務,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根據他的解釋,人的主動性的涵義,落實在人生觀上,就是人要秉持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對現世的一切抱積極的態度,用實際行動來完成自身的使命,自己來探求奮鬥和行動的合理理由。因此,所謂自發自動、自主自覺、自決自由,説到底就是第斯多惠所稱的自動性。

自然原則是最重要的原則。人類社會作為“第二自然”,其發展無疑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第斯多惠提出,我們遵循教育規律,最重要的就是強調自然觀點、倡導自然教育。教育要緊密結合人的天性,遵循人的自然發展規律,這應當是一條最重要的原則。我們説要發揮潛能潛質,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教育原則, 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人本身的自然發展規律。在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基礎上,教育也要遵循文化的原則,就是必須注意人在其中誕生和將來生活所在的時空條件,注意包羅萬象的全部現代文化,特別是當地的特有的文化。第斯多惠提出堅持自然原則同文化原則的統一,這可以看作是他所提出的和諧教育、和諧培養的一個重要前提,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教育的自然歷史性質試圖作出把握。這一點對於我們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全面發展與和諧培養。第斯多惠批評説,長期以來,和諧教育的原則受到片面理解,在有些情況下甚至被有意歪曲。雖然很少有人承認不協調原理,但對“和諧培養”的概念往往一無所知,不懂得和諧培養的原理和道理。他特別提出,有人主張全面培養人才,但思想模糊,標準劃一,全然不顧個性,常常事與願違,結果是人的程式化、扁平化,形成一種“標準人”。全面發展的要求是對的,但不等於就是培養這種人。如果我們基於同一標準,沒有分別地發展每個人的天資、天賦,結果一定是南轅北轍、收效甚微。在某種意義上,每個人和全人類相比都是片面的,而且可以説都是片面地發展。普遍的和諧只有在全人類中才能找到,而在一個人的身上是找不到的。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自我完善”(第斯多惠引席勒語),每一個人都應當追求內在自我的和諧培養。第斯多惠很有信心地提出,如果我們能重點培養人的天賦,那麼人便會達到自己的使命,這種人將是幸福的,而且也會創造幸福。在和諧培養的原理指導下,每個人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特長,發展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那麼人類社會將形成一個和諧、完整的統一體,就會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一有機整體中,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可見,在和諧培養原則下成長起來的人,將會構成一個和諧社會的最為重要的微觀基礎。

和諧培養最重要的是人格和諧。關於身心關係,第斯多惠有很多論述,他看到,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如果非要把這個整體分開來解釋,那麼我們必須用抽象概念。人的精神和身體息息相關,我們是借助於思維的抽象才把它們分開來加以分析的。第斯多惠説,身體影響精神,精神影響身體。身體的變化引起精神的變化,而精神的變化也引起身體的變化。精神與身體的和諧,就是人格的統一與和諧。和諧培養原理要求全面發展身體和精神。這兩個方面同等重要、互相依存。由於健康的靈魂在健康的身體中,因此,訓練身體儘管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環節,但在身心和諧中具有第一位、最重要的作用。不僅認識活動依賴於身體的發育狀況,而且感情和行為生活,精力是否充沛,勇敢的程度,決心是否堅定以及個性的全面培養,均依賴個人身體的健康狀況。今天由於許多人的身體負擔過重而破壞了精神和身體發育的平衡,這樣對培養健康的精神也是很不利的,因此能做到全面和諧發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力求達到和諧發展。根據第斯多惠的認識,如果説人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那麼人格和諧就是和諧培養的實質所在。第斯多惠説:“人只要靠自身的力量從外部統治中解放出來,人的發展就會越來越自由,越來越和諧。”

從第斯多惠的和諧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從人格和諧、到人際和諧、再到社會和諧,這是一個順序建構的過程,後一個層次的和諧總是要建基於、依賴於前一個層次的和諧,惟有這樣,和諧才有基礎,才能夠穩定,也才可以長久。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