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空間失態”對“宜居城市”實踐的影響 陳宇飛  
 

北京市首都規劃委員會最近重新修訂了2004至2020年《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並在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向市民做了展示。這個規劃裏有一個新的重要資訊,就是明確提出了要把北京建設成“宜居城市”。城市作為人類自己營造的聚落家園,不談宜居條件和成本,才是很奇怪的事情。但對於北京這樣一個特大型的北方政治中心城市而言,“宜居”卻恰恰是一個比較艱難的目標訴求,所以必須“説”出來,以警示、提醒人們自覺地監督城市的規劃者和管理者,對於北京來説,維持“宜居”的條件是很苛刻和艱難的,成本極高,在別處看似簡單的宜居問題,在北京並不是可以很輕鬆實現的。但也正因為難實現,所以作為目標口號和城市追求提出,才大有深意,才難能可貴。

城市能夠讓人“宜居”的必要條件有很多,包括所處自然環境好壞、生活品質高低、城市制度保障是否完善、文化內涵的歷史積澱是否完整、城市功能構成豐富與否、城市形態和諧不和諧等等。在“城市形態”這一構成要素上,有很多因素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它的構成品質,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為了保證形態的和諧,城市空間要通過完好的規劃和具體實施,達到豐富中的統一,變化中的一致,多樣中的和諧,即城市空間要成為“有序空間”。有序空間能夠彌補很多先天條件的不足,它是人類為了改善城市生存環境的最後一個手段,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那這個城市就失去了和諧的所有保護屏障,它將不“宜居”!而構成城市“有序空間”的要素,又可以細分成很多小要素,比如歷史空間與現代營構空間的和諧一致;公共空間與私人居住空間的和諧有序;大與小、空白與實在、高與低,各種構成功能之間、各種色彩之間、各種建築類型之間,都要有一個相互協調,相互呼應的和諧共生關係,完成得好,城市就宜居。若城市空間失去了秩序,就變成了“空間失態”,空間失態是城市和諧生存的大忌。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是最人工化的創造物,各個城市都有著各自的獨特成因,或政治中心,或經濟節點,或水陸交通匯聚點,或軍事要塞,但它們又都有個共同點,即一旦形成,就一定要求它的生存環境是“宜居”的,假如其天然條件很差,那要麼就難以長久存在下去,比如古樓蘭城;要麼為了維持下去就要大量調動人工手段,改造經濟、社會條件和區域環境條件,以彌補先天條件的不足。就像北京當年那樣,為了讓這座基本不産糧食的大型北方城市有飯吃,就必須修築人工大運河,從江南長途調運糧食。用這樣不計經濟成本的辦法,確實保證了城市的基本生存要求。除此而外,北京城還盡力使用其他能夠改善生存品質的辦法,比如在城市內部的構成佈局上,還特別精心規劃了城市構成的合理性,和為人使用的方便性;在城市外在形態上,則是通過和諧有序的城市形象,給人以協調一致的城市整體美感,將自然先天的缺憾減到最低程度。歷史上的北京城,就是在相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在很不經濟的社會運作保障條件下,通過近乎完美的城市形態構建,使這座政治文化城市既氣度非凡,又比較能夠讓人“宜居”。

城市建設最忌雜亂無章而又沒有特色,而無序的雜亂狀態,恰恰説明城市發展的思路出了問題。根本思路一齣問題,往往會影響到城市管理水準的提高,從而導致城市制度和運作方式發生問題。而最外在的就是城市的“空間失態”,也就是説城市的內部運作機理和外部的形態,失去了相互之間應有的協調,文化特色缺失,並影響到城市市民的生活品質,使得維護城市正常運作的成本很高,城市的外貌沒有相互的呼應,空間天際線雜亂無序,城市功能、社區環境都不理想,這樣的城市是難稱“宜居城市”的。

環視整個亞洲,這一地區的氣候構成多樣,地域遼闊,文化積澱豐富深厚且悠遠漫長,有很多城市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城市設計和管理比較合理有特色,都可以稱得上是非常典型的人類宜居城市,但作為特大型城市,能夠稱為“宜居城市”的,嚴格地説還沒有一座。特大型城市似乎天然地背離“宜居”這一追求,只要城市一超越100萬人口規模,它的問題就會膨脹到無比巨大繁複,更不要説是超過1000萬人口的城市了。特大型城市的空間形態容易失控,它的功能要求很多,很複雜,功能疊加得厲害,很多機關、機構、設施都要擠進城市中心地帶,還要給大量的城市人口提供説得過去的居住保障,而就此引發的地價攀升,更拉升了生活成本,為了求得高額利潤,建築物只能向空間延伸,這必然又提升了建築容積率,使得城市拼命向高空發展,造成空間擁塞,維護費用高昂,空間形態的協調更加難以實現。僅僅為了維護和維持它們的日常運作,就必須投入很高的成本。且不説還要實現保證生活品質,營造好的城市環境等更高的要求。

從一些處在“完成時態”的城市那裏,我們可以看到有序空間的作用,和空間失態對“宜居”實踐的影響。東京即為一例。

如果光從城市規模上看,日本的東京和中國的北京十分相似,有些可比之處。北、東二京都有較長久的歷史文化積澱,人口規模、城市面積近似,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現實的政治和文化影響也有相似之處。只是現在東京的經濟規模和北京不是一個數量級,氣候條件也比北京好一些,除了颱風來時有點可怕以外,總體上東京要比北京溫和並濕潤得多。但東京確實又不是日本的最宜居城市,人們如果不是為了在東京良好的發展機遇,就不會選擇居住在那裏。原因除了生活成本太高,則是東京太大,太鬧,城市的外貌確實比較壯觀,但同時又讓人難以感到舒適親切。從發展進程看,它有它的城市發展教訓,當年為了舉辦奧運會,東京搞了“大躍進”式的建設,許多現代城市設施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建成的。當時是應付了舉辦大型運動會的需求,也幫助東京大踏步地成為現代大都會。但也正由於建得太快,加上泡沫膨脹期的高投入,揮金如土,造成了新宿、霞關等極度繁榮奢華的地區,卻也造成整個城市的佈局和很多建築物都成了遺憾之作,這座城市給人的感覺是太滿太擠,空間上已經沒有空隙,想改造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即使是在東京的平常日子裏,人們最多最直接的感受,也是高度的興奮填充著每一天,高聳的樓群,把每處空間填滿,即宣示著一個繁華大都會的全部內容,又給人難以喘息之感;東京入夜的燦爛燈火,讓人總是亢奮難持,很難平靜下來。它的空間形態,雖然還沒有達到空間失態的嚴重程度,卻也很難説是有序空間。東京因為舉辦1964年現代奧運會,從而獲得了新的生機,一躍而完成了現代城市的基本構建。發展到今天,東京已實現了現代化目標,國際大都會地位十分穩固,街頭到處可見豪華亮麗的現代化高樓,市內交通非常方便發達。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東京現在的城市形態問題,是整個城市已建得太“滿”了,以至顯得有些零亂,城市空間形態秩序感相對缺乏。因為上個世紀30年代的東京大地震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毀壞,東京城裏已經難尋歷史建築,市中心傳統樣式的皇宮也是戰後重建的。所以東京是以新建築構成的城市骨架,即使有什麼遺憾也沒有修改的餘地了。在東京的幾個最繁華地區,如新宿、銀座、霞關等處,一律都是高樓入雲,天際輪廓線參差擁擠,街道間沒有一點空隙,人行走在其間,常會覺得喘不過氣來。一個太新太滿的城市,儘管它可以非常的富裕,且極度繁華,但總給人奢華有餘,而親切不夠之感。好在東京的建築有一個優點,其造型和色彩都比較平和自然,沒有過分的色彩渲染,否則東京那麼多高樓雲集一處,會讓人無法忍受的。東京在戰後能夠迅速發展起來,得益於經濟的快速成長,而它的城市空間失序問題,也通過高水準的城市管理做了彌補,這種本事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這是一座已經建“成”了的城市,建成了可以成為樣本,也可以成為教訓。

現在北京就要舉辦2008年奧運會,城市還處在大建設大發展時期。所以可以參照東京的城市建設經驗,從它的既成空間狀態和城市發展模式上,學到對我們有用的經驗和教訓。進入現代以來,特別是在城市的高速發展時期,建設宜居城市的發展目標和城市的先天條件限制以及城市的合理容納量之間,必然會産生根本性的矛盾。反應在城市空間形態上,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空間失態”現象,即整個城市空間形態由於缺乏良好的規劃控制,而呈現為混亂狀態,從表面現象到內在運作機理上,都失去了和諧、有序和安寧,真要成了這樣,城市的宜居目標就成了一句空話。北京還有機會,北京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有開闊的城市空間還沒有“填滿”,城市空間的有序發展還有很多的可能,要無比珍惜這些未填滿的空間資源,別讓現代高樓佔據全部天空。2008年奧運會是一個機遇,也是挑戰,而更長久的發展目標則是更嚴峻的挑戰與機遇。就看我們能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