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領導者要樂於傾聽 馬燦雲  
 

最近讀了關於溫家寶總理在安徽作農村調查的報道,很受教育。其中感觸最深的是,領導者要樂於傾聽。

溫總理下鄉喜歡多問多聽。他説,我的調查研究很簡單,就是開車隨便進一個村,有時要談一個小時,也可以跟農民談一天。最長的一次是在鐵嶺,我坐在炕頭上和農民談心,從中知道了好多事情:土地關係、分配關係、幹群關係。不坐下來深入地談,好多事情就很難了解到。這些話樸實無華,卻發人深省。

何謂傾聽?就是細心地聽取(多用於上對下)。它又給人以形體上的聯想:前探著身子認真聽人講話……這樣的情景是十分感人的。領導者樂於傾聽,是關心群眾和尊重群眾的重要表現,也是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的必然要求。要是不接觸群眾或在群眾面前頤指氣使、不屑一顧,怎麼知道群眾的疾苦和呼聲,怎麼代表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怎麼汲取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又何談與群眾的血肉聯繫?

作為鮮明對比,不由想起張天翼先生寫于抗戰期間的著名小説《華威先生》。權欲熏天、作風浮誇的國民黨政客華威先生,整天熱衷於各種會議和應酬,又做作地到處抱怨時間不夠用,甚至表白“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制度”。他每到一處,下車伊始便哇喇哇喇地發表一通空洞的説教,講完後託辭太忙隨即昂然離去,絲毫不願聽取他人説些什麼。這是舊官僚嚴重脫離民眾某一側面的生動寫照。不幸的是,幾十年過去了,華威先生的遺風並未散盡。

領導者走訪基層為的是什麼?當然不為做樣子,一般也不為髮指示(如真有指示要發,其他載體很多也更有效)。從根本上説,一是了解實情,二是問策於民,以更好地改進和指導工作。因此,走訪基層不是為交差,也不是趕時髦;它不能浮皮潦草,更不能沽名釣譽。現在有的領導者走訪基層,不直接接觸群眾,而是滿足於聽取下級早已精心準備的彙報;有的壓根就不是為了聽,而是像華威先生一樣,只為説些大話和空話;更有甚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既懶於問,亦疏于聽,真正感興趣的是上報紙、出鏡頭。凡此種種皆可表明,能否耐心、誠懇地傾聽群眾意見,確是衡量領導者素質高低優劣的重要尺度。

若進一步探究,領導者要聽真話、實話,特別是平時不大能聽到的聲音,包括直言不諱的批評意見,恐怕深入群眾也是最好的途徑。因為很多情況下,下屬得知領導者來訪,會事先整好材料,布好場景,定下行程路線,突出“閃光點”。讓領導者聽著舒服,看著滿意。領導者要是“入鄉隨俗”,似也能滿載而歸。只有敏于觀察且又格外頂真,才會揭穿不少貓膩,衝破種種羈絆直面群眾。

嚴格地講,對領導者的傾聽也要作具體分析。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賈生》寫道:“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説的是漢文帝向賈誼求教,到了半夜還欲罷不休,離席靠近聽取。其用心之專,態度之誠,超乎常情。但他關注什麼?不是理國安邦之策,而是長生不老之法!這樣的“傾聽”,實在是種辛辣的諷刺。奉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共産黨人,其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的崇高情懷,決定了他們的傾聽,必然專注于國計民生。即便各項事業順利發展,個人經驗和威信不斷增長,他們也會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愈加注意傾聽群眾的心聲。溫總理到農村不僅深入而且面廣。全國二千多個縣中,他已跑了一千八百多個。但他認為:即使這樣,我仍覺得自己對農村的了解恐怕至多只有十分之一,大量的情況還是不了解的。只有對群眾抱有深厚感情,對事業抱有強烈責任,才會這樣苛求自己。

領導者樂於傾聽不是小事,而是公僕本色、拳拳之心的自然表露。如能發揚光大、蔚成風氣,定能得到群眾的由衷擁護,也定能促進黨的執政能力的不斷提高。

(作者繫上海鐵路局黨校副校長)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