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孫子兵法》中的道、力、慎、勝 王普豐  
 

《孫子兵法》反映了中國戰略文化的主要內容。其要旨可以歸結為四個字,即道、力、慎、勝。也即修道、備力、慎戰、求勝。孫子兵法對於這四個方面的論述,反映了中國戰略文化的精要之處,對現實的戰略運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首先,它簡約地用一個“道”字論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就指出戰爭是國家大事,其勝負決定於“五經”、“七計”,而“五經”、“七計”的第一位是道。這個道就是黃帝所説的“德”,也就是進步的清明的政治。而政治的主要內容,用孫子的話説:“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詭也。”用開明的政治,取得民眾的支援,上下一致,沒有疑異二心,就可以生死與共地爭取勝利。孫子用以民為本的思想來解釋“道”字,説到了政治的核心內容。政治本來就是民眾的事,統治者施行的政治體現了民眾的利益,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援,只有得到民眾支援的戰爭,才可與之生、與之死而不詭也。孫子將“主孰有道”作為“七計”之首,認為統治者的政治清明與否對戰爭勝負是第一位重要的。孫子在《形篇》中還説到了善用兵者,只要有修明的政治和實施科學的法制就能掌握戰爭勝敗的主動權(“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這些都充分説明瞭開明的政治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影響。

其次,《孫子兵法》主張備力。這個力,主要是國力、軍力。《作戰篇》主要論述了國家的經濟、財力與戰爭勝負的利害關係。孫子説,用兵作戰的一般規律是要徵集兵員,準備好武器、裝備、糧秣,還要長途運輸,“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國之貧于師者:遠師者運輸,遠師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屈力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明確指出要防止“屈力殫貨”現象。如果沒有一定的力量就從事戰爭,“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孫子通過戰爭對國力消耗的分析,非常求實地,具體地道出了經濟是支撐戰爭的基礎,並得出對待戰爭要謹慎和“兵貴勝,不貴久”的重要結論。孫子主張在“修道保法”的基礎上,重視力量的培育和運用,將“度、量、數、稱、勝”作為運籌的基本原則,要求對敵我力量其及對比做到心中有數。關於軍力問題,孫子是主張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敵人的。當然,《孫子兵法》的第一要義是不戰而勝,第二要義是伐謀、伐交。但當兩軍對陣戰鬥的時候,則強調“威加於敵”,“以鎰稱銖”,形成絕對優勢。並明確指出“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一部孫子兵法,很多處講了如何使自己力量形成優勢、強勢,如何使敵人力量成為劣勢、弱勢,這成了整個兵法運籌禦敵的重要內容,而這些運籌都是以一定力量為基礎的。所以孫子講謀,然謀不離力,而是對力的巧妙合理的運用,以發揮力的最高效力。

再次,中國戰略文化的一個閃亮點,就是孫子提出的“慎戰”思想。孫子的慎戰思想包含以下內容:1、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孫子兵法第一句就是“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接著又説:“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2、開戰要特別謹慎。“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火攻篇》)。3、要有充分的多方面的戰爭準備,做到“先為不可勝”;4、力爭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先伐謀,次伐交,不得已而伐兵,攻城。伐謀、伐交是在明道、備力的基礎上,造成一種必勝的形勢,使對方不戰而屈。即使伐兵、攻城,也要做到集中優勢兵力,方可戰而勝之。5、要充分了解情況,掌握資訊,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6、計劃週密,多算勝,少算不勝。《孫子兵法》提出了很多謀攻的方法,有些是帶有很高超指導性的思想和原則,都是建立在慎戰這一基點之上。

最後,《孫子兵法》是求勝之法。贏得勝利,是研究戰略文化的歸宿點。孫子雖然視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乘境界,但大量講述的還是如何取得勝利,他對勝利的論述主要包含以下內容:第一是全勝思想。所謂“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孫子看來,只要各方面準備就緒,有壓倒對方的力量,並造就了“決積水于千仞之谿”的形勢,這樣就可不經過交戰而使對方屈服,不經過強攻就可以佔領對方的城堡。所謂“必以全爭于天下”使“兵不頓而利可全”,這才是善於用兵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完美的勝利。第二是先勝原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也就是充分作好戰爭準備,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尋機去擊敗敵人。這個準備是各方面的,包含了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軍事的、物質的、精神的等等。第三是知勝原則。《孫子兵法》對“知”的論述很充分,約有80處左右。其中關於知彼知已,知天知地的論述,幾乎盡人皆知了,毛澤東曾把它提到認識論的高度加以肯定和讚許。孫子在《謀攻篇》中還提出了知勝之道:“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孫子還提出“知得失計”、“知動靜之理”、“知死生之地”、“知有餘不足之處”、“知戰之地”、“知戰之日”、“知諸候之謀”、“知九變之術”等等。總之孫子十分重視了解實情,把了解戰場上變化的情況作為他靈活指揮的重要條件。第四是易勝原則。“善戰者,勝於易勝也。”易勝之敵,一為弱敵,孤敵,疲敵,餓敵,怯敵,驕敵等,二為實際上已處於敗勢或已暴露敗形的敵人,即“勝已敗者”。這是選擇作戰目標、作戰對象的一個重要原則。第五是力勝原則。強調集中優勢兵力,攻而勝之,兵力相當,就要設法分散敵人,兵力不夠只能採取防守,如果我方力量與敵相差懸殊,則要採取遊擊躲避的方法。所謂“十則困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散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避之”。第六是強調智勝。所謂“上兵伐謀”,説的就是智勝。“兵者,詭道也”,戰略戰術,都是運用謀略。智信仁勇嚴,智是選將的第一要求。孫子強調先計後戰,致人而不致於人,造勢任勢,分敵專我,審時度勢,靈活制敵,出奇制勝,攻敵不備,講究主客、眾寡、專分、虛實、奇正等策略運用。第七是勇勝。勇敢也是孫武所重視的,他將勇作為選將的要素之一。孫子還強調激勵士氣,“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殺敵者,怒也”、“疾戰則存”。還強調行動快速,陣容嚴整“其疾如風,其徐為林”、“後如脫免,敵不及拒”。當一切方針大計確立之後,當兩軍交戰之時,孫子認為上下齊心,奮勇作戰,有“諸劌之勇”,就是此時的要務了,“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孫子談勇,還有一可貴之處,認為將士的勇與怯,是兩軍的態勢優劣造成的(“勇怯,勢也”),所以要設計調動敵人,造成有利於我的態勢,這就使將士的勇敢作戰具備了更好的前提,更有信心去取得勝利。第八是修功思想。進行戰爭是為了勝利,但也不僅僅是為了勝利,還要考慮到勝利以後的情況。孫子説:“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日費留。”(《火攻篇》)意思是説打勝了而不“修功”那是很危險的。“費留”,浪費滯留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取得了勝利而不能鞏固勝利,則不過是對生命、資財的浪費。所以取得勝利後,應該做好“修功”,“修功”,即修明政治,恢復經濟,安撫民眾,安定生活,肅清殘敵,論功行賞,激勵士氣等等勝利後的各方面的善後工作。孫子認為戰勝攻取後的修功,這是開明的統治者和優秀的將帥都要考慮到和做到的。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