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窮大學生“感動中國”的意義 舒聖祥  
 

如果有人問你徐本禹是誰?也許你搜遍記憶都回答不出來。你的反應無疑是正常的,因為他並不是什麼名人,此前媒體對他的關注也並不多。

然而,就是這個普通的農家子弟、22歲的華中農業大學2003屆本科畢業生徐本禹,近日已被提名為央視“感動中國”人物20名候選人之一(見12月6日《新聞晨報》)。

這位自稱所做的事只是源於“樸素的報恩心理”的年輕人,勤工儉學每月50元的報酬,43元捐給山東一個面臨輟學的小學生;學校發的300元特困生補助,200元捐給了“保護母親河”活動;別人資助他的500元,分別寄給了兩名貧困生;獲得6000元國家獎學金,2400元留給了系裏的老師,定期寄給沙市的某孤兒作生活費……

大二那年,徐本禹曾到貴州山區一個名叫狗吊岩的地方支教。因為他在報上看到:那個至今水電不通的村子裏有著許多渴求上學的孩子。大學畢業後,徐本禹又來到這個不通公路、不通電話、晚上只能點油燈照明、寄信要走18公里崎嶇山路的地方,他孤身一人支教,一呆就是好幾年……

徐本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説是“小事”,他獲得“感動中國”提名,首先告訴我們:感動別人感動中國甚至感動世界,並不一定需要是驚天動地的“壯舉”,凡人小事,只要有“愛”的進駐,那就是最大的“感動”。

同樣,感動別人感動中國甚至感動世界,也並不一定要寄託于類似抗洪抗非典等特定情境,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你願意付出“愛”,那就是最大的“感動”。

為仁行善是全社會的事。行善方式或有不同,行善能力或有大小,然而善舉背後那顆貯滿“愛”的心一樣偉大。

徐本禹還給當代中國青年樹立了一個學習的榜樣。其實,我們的社會並不缺少擁有愛心的人,缺少的恰恰是催化愛心的催化劑。徐本禹的事跡借助“感動中國”被放大,起到的正是愛心催化劑的作用。愛具有傳染性,愛可以“感動”人,愛本身也可以被“感動”。徐本禹“感動中國”的最大意義正在於:期待更多的愛被“感動”。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