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民間機構扶貧:7萬元修成26公里公路 李昌平  
 

——扶貧日記(一)

石門坎是貴州畢節最窮的鄉,80年前的石門坎卻是苗族文字的發源地;是雲貴川交界地區的教育中心、科技推廣中心、苗族文化的傳播中心、戰時災民自救中心、麻風病等地方病的救助中心,還是足球之鄉……

從石門坎鄉政府到新寨村,以前要走5個小時,現在步行只要1小時30分,開車僅要40分鐘;新營—鄉政府以前的山間小道需要步行2小時,現在只需四、五十分鐘,開車10余分鐘;新寨到蘇科寨過去需要步行1小時,現在5分鐘就可以坐著車出來了。3條五米寬合計26公里長的公路改變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如果用現代流行的招標方式來修這3條公路,至少需要200萬元。可是,石門坎的發展工作者和當地的人們只用了不到7萬元的資金修成了這3條公路,並且從竣工的那一天起,這3條路就有了若干支義務護路隊。

我把這件事講給北京的朋友聽的時候,大多不敢相信,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是的,如果按照別的思路,7萬元1公里路也修不成。但7萬元修成26公里公路是真實的,這就是石門坎貧困的村民和發展工作者的智慧。

石門坎的發展工作者們,深入到各個村寨,了解村民的需求。需求會提出很多,但修路是各個村社的共同需求。修路這樣的事,一般是政府來修。政府修路一般採取招標的辦法,1公里路不會少於8—10萬元,由於投資巨大,政府拿不出這麼多的錢,村民修路的願望就只有年復一年等待下去。有沒有用少錢辦大事的辦法呢?石門坎的發展工作者開展了創造性的工作,他們嘗試將農民組織化,在相關村社成立社區發展委員會。發展工作者將各個相關村社的發展委員會成員組織起來,選舉成立修路管理小組。管理小組討論修路的方案,協調各種利益關係,達成初步的共識。再由各個村社的發展委員會組織村民討論具體的施工細則和各個村社成員的具體任務。通過這樣的活動,修路的方案基本形成,由樂施會出錢,社區發展委員會買炸藥、雷管、鐵錘、鋼釬、碎石機、推車等材料和工具,請政府安排技術員指導(由樂施會出資給補貼),由發展委員會組織村民投工投勞。修路管理小組負責整個修路的組織和協調工作,發展工作者是社區發展委員會和社區工作的協作者。

從2001年年底開始,石門坎的發展工作者和當地人民一道,用了兩年的農閒時間,無論嚴寒還是酷暑,風餐露宿,終於在2003年年底修成了連接3個村的5米寬26公里長的碎石公路。

當我走在這條平坦的山寨公路上時,電影《紅旗渠》歷歷在目,心中感慨萬千。80年代,我在鄉鎮當書記的時候,領導過農民利用冬閒時間興修水利,但進入90年代,組織農民義務興修水利等工程的壯舉再也沒有了。政府組織不起來了,可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工作者們卻再現了《紅旗渠》的一幕。

在中國的農村,每天閒置著數以億計的剩餘勞動力,可是中國的農村卻有許許多多的事情沒有勞動力去幹,中國的農民也渴望組織起來改造山河,改善生産生活條件。我們難道還有比數以億計的剩餘勞動力的閒置更大的浪費嗎?我們難道還有比利用幾億勞動力更重要的資源開發嗎?市場化、貨幣化的扶貧是中國要走的扶貧道路嗎?石門坎的發展工作者和石門坎人民創造性的工作讓我們看到方向。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