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黨的執政能力與執政基礎 高新民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這實際上是説黨執政的合法性問題。眾所週知,在今天的條件下談政治權威的合法性,通常是指人民群眾的心理認同,這是決定政黨興衰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構成黨的執政基礎的諸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群眾。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其直接效果就是鞏固與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從多方面架構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

一、黨的執政能力要由執政基礎

是否鞏固或擴大來檢驗

黨的執政能力與執政基礎密切相關。首先,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根本動力,就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無論是在共産黨執政還是非共産黨執政的國家,歷史都提供了足夠的事例來説明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執政黨的方針政策執政方式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是遲早要喪失執政地位的。因此,贏得群眾的支援和認同,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是一個帶有共性的問題。其次,執政能力的強弱,主要依賴於人民群眾的判斷。而人民群眾又以我們黨是否做到了“三個代表”,是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判斷標準。第三,執政能力建設受到包括執政基礎在內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比如,在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大大增強的情況下,民主的、依法執政的方式必定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再如,社會結構簡單,利益群體單一,執政黨的利益協調政策就相對簡單;而社會結構複雜,利益群體多元,那麼執政黨的利益協調政策、協調方式則要複雜得多,這就使執政黨在執政方式、社會整合方式等多方面面臨不同考驗,其執政能力建設不可能不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最後,執政能力建設的成效,表現為執政基礎是否鞏固或擴大。執政能力建設搞好了,執政能力提高了,可以鞏固或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如果執政基礎流失,就意味著黨執政的合法性流失,執政能力建設不成功。

二、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需要科學認識執政基礎的變化

既然黨的執政能力與執政基礎密切相關,那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科學認識自己的執政基礎。

處於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國,黨的執政基礎的結構具有明顯不同於計劃經濟時期的特點:

結構多元性。任何執政黨的執政基礎都不是平面的、鐵板一塊的,都內含了以特定方式連接在一起的不同階層或利益群體。當前的中國處在社會轉型期,黨的執政基礎相對複雜。在改革開放前,這個問題並不十分突出,主要是因為當時所有制形式單一,造成了社會結構的簡單,黨的執政基礎就是“兩階級一階層”——工人、農民兩大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後,由於多種所有製成分共存,造成了社會結構的複雜、多樣,使黨的執政基礎已經、並將繼續發生重大變化。世界政黨的的經驗教訓表明,各政黨在社會結構出現變化以後,都面臨著對執政基礎的重新認知問題。比如,英國工黨的傳統基礎是工人階級,但現在明確宣佈自己代表“中産階級”——因為中産階級佔據了人口的大多數,甚至有媒體説其全體國民已經“中産階級化”了;日本自民黨的傳統的基礎是農民,但上個世紀日本經濟起飛後,農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自民黨由此經歷了一場“政黨現代化”的變革,針對黨的執政基礎轉移到城市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這對於上述政黨獲取執政地位都是有重要意義的。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在於,社會轉型尚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新興的利益群體或階層雖然是未來社會結構發展變化的方向但還未在人口中佔據多數,佔據數量優勢的仍然是傳統的工人農民,社會結構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還未達到根本性的結構轉變,因此,能否對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而調整自己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使不同利益群體或階層都成為黨的執政基礎,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考驗。

流動性。即執政基礎是可以變動的。黨的執政地位不是一勞永逸的,這是站在黨是執政主體的角度來説的,如果把視角放在執政基礎上,那麼,就可以理解為,人民群眾對黨的選擇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所以,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群眾的選擇權問題。人民群眾對黨的認同,主要看黨的性質是否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看黨的政策能否滿足群眾的需要。即使是傳統的執政基礎,如果黨的政策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那麼執政基礎也會流失。不看到這一點,就有可能真正造成執政基礎流失的局面。當然,在黨的執政基礎中,有的群體成為弱勢是由不可抗拒或不可逆轉的因素造成的,比如,由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而造成的某些産業的衰落,其就業者難免成為弱勢群體,但執政黨的責任恰恰是在尊重多數人利益的同時保護弱勢群體,維護社會公正。

層次性。即群眾對黨的認同度是不一樣的,不在同一水準線上。黨的執政基礎是否鞏固,要看群眾的心理認同。這方面的情況比較複雜:一是同樣都是執政基礎,有的群體認同感較強,有的群體就不那麼強;二是在同一群體中,因個體經歷的不同,其認同感也不完全一樣;三是在各地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基層黨組織的行為表現不是同一水準的背景下,群眾對黨的認同度也不同。認同度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破壞這種認同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就發揮作用。因此,需要分析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群眾的認同度。從理論上講,可以有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多種原因影響人民群眾的認同,但據有關黨校的調研表明,當前影響執政黨與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公正和腐敗問題。這就需要黨以高度的警覺和決心來解決這些問題。換句話説,選擇權掌握在群眾手中,而能否改進黨的建設,主動權掌握在黨的手中。黨能否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塑造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形象,關係到執政基礎的鞏固與否。

三、以科學、民主、依法執政的方式

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

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貫穿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方方面面,也同樣貫穿于鞏固與擴大黨的執政基礎、構建黨執政合法性的全過程。

科學執政,從鞏固與擴大黨的執政基礎來講,就是以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方式來構建黨的執政基礎。離開了科學性,不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其執政地位的鞏固只能是短暫的和不穩定的。這裡首要的問題是理性認識執政基礎的變動與時代潮流的趨向,認識執政基礎中各不同利益群體的發展趨勢、比重,在此基礎上確定黨的利益協調政策。黨對於自己的執政基礎的依賴,只能建構在科學的預期之上,並通過對現實政策的調整,使之達到預期的結果。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十六屆四中全會所説的注重社會公正,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際上都是順應時代潮流,通過科學發展的政策,自覺調整社會結構,使黨處於主動地架構自己的執政基礎的地位。這正是黨科學執政的標誌之一。

鞏固與擴大黨的執政基礎,無法回避民主執政問題。民主執政對於執政基礎的影響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民主執政這一概念本身就意味著在政權運作方面體現出大多數人的的意志,換句話説,只有執政基礎中的大多數人的意志真正體現在權力運作中,才有所謂民主執政。二是黨的執政地位不僅僅取決於人民群眾對經濟業績的認可,還取決於人民群眾對政治業績的認可,對執政方式的認可,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使群眾的意願在政策制定、領導人的選拔等方面更充分地顯示出來,是增強黨執政的合法性的重要途徑。三是一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執政基礎只能定位於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但在利益群體日益呈多元狀態的社會裏,爭取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的主要方式就是民主,即在不同群體中進行溝通、協調,尊重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意志,同時保護少數人的權利,倡導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合作,使最大多數人成為黨的政策的受惠者,這正是民主的題中之義,也是防止執政基礎流失的重要途徑。

科學、民主的執政方式需要法治的保障,比如,如果沒有法治的保障,權利運作過程中能否反映出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意志就帶有偶然性,科學的政策也可以因領導者個人注意力的轉移而轉移,等等。因此,黨與執政基礎的關係,也是與依法執政聯繫在一起的。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