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耶魯:一座小城裏的學術教堂 封麗霞  
 

在去耶魯之前,我並不知道這所著名的常青藤大學坐落在美國東岸小城紐黑文。三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純樸和簡陋的小漁村,由於耶魯大學的前身“大學學校”(Collegiate School)搬遷到此而逐漸繁榮起來。後來又由於英國商人伊萊林·耶魯的慷慨捐助,大學改名為耶魯大學,紐黑文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耶魯城”。三百年後,耶魯大學成為與哈佛、普林斯頓齊名的美國學術重鎮,紐黑文反而成了耶魯的附庸——倘若沒有了耶魯,紐黑文只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人們告訴我,紐黑文人口大約有11萬,而耶魯的學生就佔了4萬之多。在耶誕節、感恩節這些舉家歡聚的日子或是學生的假期,紐黑文幾乎就成了一座“空城”。

在清晨的陽光裏,信步在寂靜的草坪和街道上,秋日的氣息沁人心脾,我深深地被耶魯校園的那種自然美和建築美交織而産生的和諧風景所吸引。古典的哥特式建築和喬治王朝式的紅褐色建築與平坦如茵的草地交相互映,幾棵鮮亮的紅楓搖曳其中,還不時有金黃暗紅的葉子順風而落,點綴在深秋校園的各個角落。在明朗的藍天白雲映襯之下,整個校園顯得十分地雅致和秀麗。耶魯的建築大多以巨大的石塊砌成,高大巍峨,雄厚深沉,鐘樓似的屋頂直插雲霄,與我在歐洲看到的哥特式教堂在外觀上極為類似。耶魯大學圖書館——斯特林紀念圖書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是一座顏色灰暗的宏大建築群,從正前方看簡直就是巴黎聖母院前臉的簡約版再現。走進那扇經過幾個世紀歲月的侵蝕,略現笨重的大門,昏暗的穹形大廳迎面而來,大白天也亮著巨大的挂燈。若不是有穿著現代制服的工作人員和學生們來往的身影,我肯定會懷疑自己做夢到了中世紀的某個學園。耶魯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是《古登堡聖經》,據稱是西方第一本活字印刷的書,它現在像是熟睡的老人躺在圖書館的玻璃展示櫃裏。站在美麗而莊嚴的圖書館前向四週環視時,可以聽到遠處教堂傳來的悠揚鐘聲。

與圖書館隔了一個街區的耶魯法學院是美國排名第一的法學院,“斯特林法學院建築群”常被人們譽為耶魯最美的建築,這也是我見到的最美的法學院。當我第一眼看到它時,我不禁詫異:是不是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教堂?法學院建築群充滿了哥特式教堂風格,大門墻垣厚重,門洞深邃,門頂呈圓弧狀的八字形,沿著門框有精美的雕刻;主樓宏偉挺拔,給人一種莊重聖潔之感,外墻用的紅色面磚又為這組建築群在莊嚴肅穆之中添加了幾份溫馨浪漫。一進學院大門,迎面是一條古色古香的拱形長廊,在長廊兩側的深色木門內是一間間的教室。法學院的內部裝飾採用了教堂常見的彩色玻璃窗,當然窗子上的圖畫不再充滿了聖經人物,而是與法律相關的逸事和場景。特別是在法學院三層圖書館(Lillian Goldman Law Library)入口處正對著的就是整個一面玻璃窗墻,在陽光的照耀下五彩繽紛,配上周邊墻上的巨幅歷史名人油畫,顯得富麗堂皇。法學院圖書館由於哥德曼先生的資助而得名,它有著教堂主廳的高曠和深遠。幾乎一眼望不到頭的巨型書櫃和華麗的吊燈、地毯使得整個閱讀大廳高雅氣派,舒適的沙發以及每個座位上柔和的檯燈又有一種讓人一坐下就不願起來的安逸感。而且,克林頓和希拉裏在這裡發生的愛情故事又使得這一切帶上了浪漫傳奇色彩。繞到法學院主樓的背後是“中庭”,這是由主樓背面和三組錯落有致的小樓圍成的一個精巧“四合院”,院內綠草如茵,幾個現代雕塑和長椅安靜地躺在那裏。這些小樓是法學院教授和管理人員的辦公室,透過窗戶經常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順著草地間的小道再往後走,上幾層臺階穿過一個可愛的石頭門,一座四層小樓就映入眼簾,這是法學院的“客房”(Guest House),住著攻讀J.D(法律博士)學位的法學院學生和各國的訪問學者。我在耶魯期間就住在這裡。

為什麼耶魯大學圖書館和法學院的設計者們要把它們設計成教堂模樣呢?在耶魯期間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也許他們的用意在於告訴世人,圖書館就是一座世俗的“知識教堂”,法學院是一座古典的“法律教堂”,而耶魯就是莘莘學子心目中神聖的“學術教堂”吧。那麼,他們為什麼又對鮮明的哥特式教堂風格如此青睞呢?我思考良久。大概是他們認為巴洛克式風格過於華麗張揚,而洛可可式風格則過於溫雅細膩,只有哥特式蘊涵的是一種嚴謹、平穩和沉靜的風格,它體現的是不斷向上的動勢和對知識天堂的崇高追求,最適於用在大學的建築設計上。哥特式教堂高高聳立在城市的上空,就像知識的高峰雄踞在世間之上,永遠指引著人們。人們常説歐洲中世紀晚期哥特式建築的出現,標誌著人文主義的覺醒和嚮往知識的新時代曙光的降臨。面對著哥特式的巴黎聖母院,雨果盛讚道,這“簡直是石頭製造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在哥特式的斯特拉斯堡教堂前面,歌德説出了他的名言“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走在偌大的校園裏,雖也能看到幾座現代建築寂靜地矗立在那裏,但是顯然它們不是耶魯建築的經典,不是這裡的主人。從某種意義上説,整個耶魯在建築風格上就像是一組哥特式教堂的建築群,它讓人感到學術的古老、傳統和神聖,讓人感受到知識所帶來的高雅和寧靜。它讓身處其中的人不斷地去思考宇宙與人生的道理,不斷地追求精神的天堂。耶魯學人也好像是抱著一顆虔誠的心在此修行的“修士”和“修女”們,只不過他們苦修的不是聖經而是現代知識。無怪乎,耶魯人常常驕傲地自詡為超凡脫俗的“知識精英”和“精神貴族”。這也就不難發現耶魯人寧靜內斂和溫文爾雅的言談舉止中所折射出來的“貴氣”和他們強烈的精英意識。路上匆匆而過的青年人常顯出成年人才有的深刻和自信,圖書館裏閃現的也總是年輕而嚴肅的沉思表情,課堂上則充滿了執著的辯論和求知的歡愉。在一種宗教氛圍籠罩下的耶魯以靜謐和深沉為美,很少有喧鬧的場面,學生們最多放鬆地躺在草地上看看書或是打打球。只有在節日和有重要賽事的時候,學生們才一改沉靜的“隱者”風範,紐黑文這個平日寂靜的小城才熱鬧起來。

話至此,如果你認為耶魯的學生是一群不識人間煙火的苦行僧,或是一群遠離塵囂和淡泊名利的刻板學究,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也許正是受到這座小城“知識教堂”的熏染,耶魯人培育了一種不斷向上追求和進取的精神品格,也成就了他們“敢為天下先”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氣魄與胸懷。從耶魯這座“學術教堂”走出來的傑出校友中,有13位學術精英獲得諾貝爾獎,5位成為總統(耶魯素有“總統搖籃”之稱)。美國各屆內閣中,將近十分之一的成員來自耶魯。十多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畢業于耶魯法學院。更令耶魯人自豪的是,其他許多著名大學的創始人或校長也來自耶魯,如普林斯頓、康乃爾、哥倫比亞、芝加哥等,因此人們親切地稱耶魯為“美國學院之母”。對於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耶魯人驕傲地説這是發生在兩個耶魯校友之間的角逐,因為不管布希還是克裏,他們都是耶魯的畢業生。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