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從倒U曲線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趙振華  
 

1 收入分配的倒U曲線。該曲線最先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在1955年的美國經濟協會的演講中提出來的。他經過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實證資料的分析,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長期變動軌跡是“先惡化,後改進”,或用他自己的話説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爾後是短暫的穩定,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階段逐漸縮小。”並且他通過比較一些國家的橫截面資料,得出的結論是處於發展早期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比處於發展後期階段的發達國家有更高的收入不平等。表現在圖形上是一條先向上彎曲後向下彎曲的曲線,形似顛倒過來的U,故人們將其稱之為“倒U曲線”。演説發表之後,在世界經濟學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人稱倒U關係“已經獲得了經濟規律的力量”,也有人稱“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的軌跡並無什麼自然的‘經濟規律’可循”。根據後人的研究,幾乎所有的國別橫斷面資料都支援倒U曲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進入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階段,與此同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進入了一個持續的擴大時期,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到目前為止,從我國的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的相關性來看,與倒U曲線基本一致。我們的基本判斷是我國的收入差距還處於其左側的上升期,沒有達到拐點。

在收入分配倒U曲線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引申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其他倒U曲線。

2 第二産業的産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的倒U曲線。即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或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第二産業的産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在工業社會初期呈現上升趨勢,當每人平均GDP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第二産業的産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就會下降。根據工業化國家的一般經驗,當每人平均GDP達到1000美元左右,第二産業的産值比重達到50%左右時,即達到了倒U曲線的拐點。建國50多年來,我國第二産業的産值比重不斷上升,從1952年的20.9%上升到了2003年的52.3%,我們的基本判斷是在這一高位穩定一定時期以後會逐步降低,第三産業的産值比重將會超過第二産業。第二産業的就業比重從1952年的7.4%上升到了1997年的23.7%,隨後的幾年逐年呈現降低的趨勢,2003年為21.6%。我們的基本判斷是第二産業的勞動力比重經過了拐點進入了倒U曲線的右側,處於右側偏上位置。

3 區域經濟發展的倒U曲線。即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由於各個地區之間的區位優勢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經濟基礎差異甚大,各種生産要素必然向平均利潤率高的地區轉移和積聚,導致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準差距拉大。當發達地區的工業化水準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其滴落效應和擴散效應,由於發達地區生産要素價格的上漲,平均利潤率降低,而欠發達地區的生産要素成本低的優勢會逐步顯現出來,加之政府的引導,生産要素會向欠發達地區轉移,促進經濟增長,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我國區域之間特別是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在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長率方面差距明顯拉大了,明顯地處於倒U曲線左側。自西部大開發這一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加速,雖然總量仍然有拉大的趨勢,但經濟增長率有縮小的趨勢,進入了倒U曲線的右側。

4 環境污染的倒U曲線。即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伴隨著每人平均GDP的增加,環境污染的程度將呈現上升的趨勢;隨著每人平均GDP的進一步提高,環境污染程度會逐年呈現下降的趨勢。從我國環境污染情況來看,根據統計資料,沒有經過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的排放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我們的總體判斷是環境污染還處於倒U曲線的左側,且離拐點還有一定距離。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