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農村小康的著力點 吳永平 杜萬智 張松  
 

——對湖南懷化時30個行政村的調查與思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村。如何使農村實現全面小康,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大課題。近期,我們組織專門力量,走訪了溆浦、新晃、靖州、辰溪、中方等5個縣共計10個鄉鎮30個村近300戶農戶,與他們詳細座談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在調查中,我們感到,農村若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目前亟須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努力提高農民素質

在調查中,農村廣大幹群普遍反映,當今社會,農民素質決定財富、決定命運、決定一切,是農村奔小康的關鍵。這一點尤其在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上表現更為明顯。中方縣下豐坡村的兩家葡萄種植戶,種植葡萄的地點僅一田埂之隔,且種苗相同,但一個相信科學,一個迷戀經驗,結果相信科學的,畝産8000斤,收入近1.6萬元,迷戀經驗的,畝産只有3000斤,收入不過6000元。另外,我們在調查分析影響農戶貧富的因素時還發現,有一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力的農戶家庭年收入,是一個連初中文化程度勞力都沒有的農戶家庭年收入的四~五倍。

通過調查,我們深深感到,貧困村與小康村,貧困戶與小康戶普遍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迴圈。小康村、小康戶,尤其是特富村與特富戶,普遍存在著一個良性迴圈。即經濟基礎好,物質豐富,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力度大,而教育、科學、文化的先進,又反過來有力地促進著經濟的發展。而貧困村、貧困戶,尤其是特困村、特困戶,剛好相反。可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首要和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質。我們認為,一要在進一步鞏固普及義務教育和農村掃盲工作的基礎上,加大農村初中生實用技術的學習。農村一個初中畢業生,只能説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還不等於有了謀生的技能,只有再學一到兩門實用技術,才能自謀生計。二要加大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充分依託各級職業學校、黨校、農民夜校等教育陣地,對農民實施系統的教育培訓。當前,國家應特別加大專項投入,指定相關農業院校,按一村一名或一村數名大專生的額度分配,對畢業後有志於回鄉務農的農村高中生,實行單獨考試、單獨設置教學班的辦法,為農村免費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高素質人才。三要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要從基礎抓起,加強農村文化圖書設施建設,加快報刊、雜誌下鄉的遞送速度,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有獎競賽活動,並形成制度堅持下去,積極構建學習型農村、學習型農民。

二、要準確細分農民類型

這次,我們在對30多個行政村進行調查時,發現當前的農村人員,其身份和職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有的常年居住在農村,但不是農民身份,就是農村中的農民也出現了多種分化。有的雖是農民身份,已不再種地;有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農業之外;有的已經或正在轉向其他行業;只有少數農民仍在一心一意地發展農業。當前,如果整個農村人員按照其主要勞動時間和收入的主要來源分類,至少有以下五種:一是“非農戶”。即常年居住在農村的城裏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國家發放的工資或自己在城裏已擁有的穩定性收入。這其中包括一部分定居於農村的城市單位退休人員。二是“脫農戶”。即家庭主要勞動力的主要勞動時間從事的都是非農産業,家庭收入都來源於非農産業。三是“以農為副的農戶”。即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大部分勞動時間從事非農産業,兼帶種植部分農田,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來源於非農産業。他們之所以還要兼農,主要是出於對土地的留戀,出於對今後生計的保險考慮。四是“以農為主的農戶”。即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大部分勞動時間從事農業生産,但也兼帶從事二三産業,如短期外出打工、農閒從事運輸等;家庭收入的大部分來自於農業,非農産業收入也佔有一定比重。五是“純農戶”。即家庭主要勞動力的主要勞動時間都從事農業,家庭收入也都來源於農業。其中,除了部分種養大戶外,絕大多數農戶屬於低收入群體、弱勢群體,生活十分艱難,屬於以務農為生的職業農民。

近年來,如何促進農民增收,上上下下都很關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也出臺了多種政策予以支援,但效果仍然不夠明顯。原因何在呢?調查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對農民進行正確分類,導致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過於籠統,針對性不強。可見,科學細分農民,準確掌握“農民”這個群體內部的職業構成和收入結構,是研究制定對農民相應的扶持政策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科學細分農民類別,才能更好地因類施策,在扶持措施上進一步突出重點,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對於“脫農戶”,應當通過土地制度、房屋和宅基地制度、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戶籍制度的綜合配套改革,使他們全家從就業、居住到戶籍向城市或小城鎮徹底轉移,從而將他們從農業、農村、農民中分離出去。又比如,對於“純農戶”,就要作具體分析,採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其中,對現有的種養大戶,應當鼓勵和支援他們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向建立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的方向發展;對一般農業小戶,應當引導和支援他們調優種養結構,提高生産效益和收入水準,對個別特困農戶則加強救濟,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狀況。

三、要充分發揮村支兩委、黨員幹部、富裕大戶和新型合作組織的作用

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誰是需要借助的主要力量?誰是需要幫助的主要對象?經過調查,我們感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村所要借助的主要力量不是廣大貧困戶,而是村支兩委、黨員幹部、富裕大戶和新型合作組織。調查中,我們所到之村,凡是搞得差的,不僅村支兩委和黨員幹部能力弱,沒有發揮作用,而且既無富裕大戶,也無新型合作組織。凡是搞得好的,不是村支兩委的戰鬥力、凝聚力強,就是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得好;不是富裕大戶的思想境界高,帶動效應強,就是村級經濟新型合作組織的貢獻大。為此,我們要切實加強村支兩委、黨員幹部、富裕大戶和新型合作組織這四種帶動力量的建設,使其在小康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首先要堅持突出“兩抓”,切實增強村支兩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一要抓機制。要不斷完善村級班子的培訓機制、監督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選拔機制。尤其是在村級幹部的選拔機制上要不斷創新。要進一步拓寬村幹部的選拔範圍。要允許既可立足本村選人,又可面向全鄉、全縣、全市甚至全國選賢;既可從農村優秀人才中選任,又可從城鎮職工及國家公職人員中選拔,同時鼓勵優秀大中專畢業生到村裏任職。在選拔方式上,堅持黨管幹部與走群眾路線相結合,擴大民主,全面推行競爭上崗。廣泛推行公推、公選、下派、招考、招聘等多種方式選配幹部。二要抓發展。要在大力整頓軟弱渙散和處於癱瘓狀態的村級班子的基礎上,發展一批新黨員,培養一批後備幹部,增強村級黨員幹部隊伍的生機與活力。其次要在進一步扶強扶大農村大戶的情況下,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導他們富而思源、富而思進,使其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再次要進一步加強農村新型合作組織建設,不斷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談判地位和競爭能力。

四、要儘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

調查中,我們深深感到,當前農村應儘快建立健全三種社會保障機制。一是進一步健全農民減負保障機制。調查中,廣大農民反映最強烈的負擔,不是農業稅費,也不是人情來往,而是醫療和教育支出。關於醫療方面的費用支出,新晃縣衛生局一位副局長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在當今條件下,農民就一次醫(不住院),在鄉鎮需開支100元,在縣城需開支200元。住一次院(按15天計算),要花3000元。去年該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只有1302元,這就意味著,一個4口之家一年中只要有一人住院一次(15天),就會花掉全家半年的純收入。這種高額的開支,一方面,致使農民有病看不起,嚴重損害身心健康。我們這次走訪的行政村中,有40%的勞動力人口和70%的老年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這些人都是需要醫治的,但因缺錢,只好拖著、忍著、挨著。另一方面致使農民因病返貧。據我們抽樣統計,目前農村因病返貧的家庭佔返貧家庭總數的48%。關於農村教育費用,不少教師和家長也給我們算了一筆帳:現在,送一個子女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需7000多元;讀完高中要2萬多元;讀完大學得花5萬多元。按我市去年農村人平純收入2033元計算,農村要送一個大學生,需要花掉全家7年的純收入,就是完成一個初中畢業生,也需要花掉全家3年的純收入。農村的教育與醫療花費太重,迫切需要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減輕這方面的費用,作為減輕農民負擔的主要工作來抓。首先要進一步加大醫療與教育行業的整治力度,堅持宣傳與懲罰並重的原則,嚴禁亂收費、濫要價。其次要儘快建立醫療和教育合作機制。對醫療要積極開展家庭合同保健、大病統籌、單病種保險。對教育要在推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切實加大投入,逐步實行國家統籌。要在搞好希望工程的基礎上,建立農村教育助學機制,對農村學生讀書進行補貼。同時,要儘快把當前農村家長有義務出錢讓小孩讀書的義務教育,變成國家義務出錢讓農村小孩就讀的義務教育。

二是要儘快建立農村弱勢群體救濟機制。這次走訪,我們發現每個村都有4、5戶癡呆傻十分嚴重或殘疾程度很深的農戶,有的長年癱瘓在床,有的精神不正常。對這些人給予智力、志氣等幫扶根本無法奏效,只能進行無償救助。同時,我們所走訪的村中,老年人口(60歲以上)的比例每年都以1%的速度增長。而隨著計劃生育的不斷深入,年輕人的比例每年又以1%的速度下降,以致當前農村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因老齡化而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為此,我們應高度重視農村養老保障機制的建立。要在進一步完善以家庭為主的國家、社會、個人三方面對老人進行保障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農村養老儲備基金,不斷完善各種保障制度,使農村的養老工作走向法制化、規範化、社會化。

三是要迅速完善農業風險補償機制。我們必須儘快完善農業的補貼機制,以此進一步調動農民從事農業生産的積極性。目前,要以貫徹中央1號文件為契機,除認真落實國家現行的直補政策外,還要積極發展農業避災風險,為農民增收構築安全有效的防範閘門;要重視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的倉儲建設和出口補貼,緩解農産品的過剩壓力;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補貼,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