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哈佛案例教學的魅力和啟示 張曉燕  
 

案例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通過案例分析,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

案例教學不重視是否得出正確答案,重視的是得出結論的思辯和推理過程。

教員進行案例教學不是例子加理論的簡單描述和説明,而是啟發和引導學員,對案例涉及的“命題”進行思考、辯論和推理的過程。

武斷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把自己的想法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的做法,都是不受歡迎的。

唯有提出建設性意見,才符合案例教學的要求。與親自參加社會調查研究相比,案例教學以最小的消耗獲得最大成果。

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聯合舉辦的“發展中的中國領導人”培訓班的一名學員,我曾在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接受了為期四週的“公共管理課程”培訓。此前,對哈佛大學的案例教學早有耳聞,這次卻是現場聆聽來自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哈佛商學院、哈佛文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波斯頓大學等32位專家學者的案例教學,切身地感受到了案例教學的魅力。

案例教學: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

案例教學把被動式學習變成主動式學習,有效地防止了濫竽充數。傳統的教員灌輸式教學法的弊病之一是學員沒有什麼學習壓力,因為學員在課前預習與否無人問津,在課堂上是否注意聽講無法考量,除非學員在打瞌睡,否則,只要人坐在課堂裏,即便是在“溜號”,也拿他沒辦法。久而久之,灌輸式教學實際上培養了學員懶於學習和思考的惰性,尤其是在教師苦口婆心地“灌輸”陳舊、過時、空洞理論的時候,更使課堂氣氛顯得沉悶和壓抑,導致學員學而生倦,學而生厭。哈佛大學的案例教學法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大量“法院判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大量“臨床病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大量“商業實例”以及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大量“公共決策案例” 為哈佛教學改革和創新,即案例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通過案例分析,不僅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而且迫使學員主動地學習。因為學員的成績是教員根據學員在課堂上對案例的破解能力和速度、毅力,案例辯論技巧,發言次數,提純原理能力以及案例綜合分析過程等因素來確定的。其中,對學員的課堂發言打分分為四等,佔該門功課成績的25%—50%,任何人如果事先不認真閱讀案例,不進行分析和思考,在課堂上就會“露餡”的,想矇混過關是不可能的。學員考進了哈佛,不等於進了保險箱,通常有10%學生得不到“良”以上的成績,3%的學生被迫退學,有的學科只有10%左右的學生拿到畢業證,從而有效地避免了濫竽充數的現象。

領教“集中轟炸式”培訓

案例教學把“馬拉松式”培訓變成“集中轟炸式”培訓,提高了學習效率。我在哈佛學習的這段日子裏,除去週末,學習日只有20天,共研讀了60多個案例,平均每天要研讀3個案例,每個案例短有十幾頁,長則幾十頁,同時還有指定的大量相關知識材料要在第二天上課前讀完。由於通常每天上課6小時(上午和下午各3小時),大量的閱讀工作只好在晚上進行,白天基本上不給學員自學時間。如果在哈佛攻讀公共政策碩士學位(MPP)和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在為期2年的學習中,學員一般要分析200多個案例。如果在哈佛攻讀2年制工商碩士(MBA)至少要學完800個案例。學員必須在利用課餘時間拼命地、廢寢忘食地看案例,看的讓你眼花繚亂。這鍛鍊了學生的耐力和毅力。通常一個學員準備一個案例要3—4個小時,加上上課時間,每天大概要學習12—18個小時。一半以上的案例要在第一學年完成。經過一年的嚴酷訓練之後,學員在第二學年準備案例的時間基本縮短為2個小時左右。雖然第二學年的必修課程數量不及第一學年的1/10,但這並不意味著第二年的案例容易些了,實際上,案例通常是更長、更難了。在經過了第一學年的幾百個案例分析訓練之後,學員們已經掌握了案例教學的要領,更善於抓住案例的核心,更善於分析案例中的關鍵因素了。這種“集中轟炸式”培訓方法,更適合於在職人員的短期培訓,因為在職人員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尤其是擔任主要領導職務的人如果長期脫産學習,勢必會給本單位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案例教學不重視是否得出正確答案,重視的是得出結論的思辯和推理過程。灌輸式教學往往使學員注意聽和記,容易滑進不作分析的泥坑。在案例教學中學員必須思考和分析,教員進行案例教學不是例子加理論的簡單描述和説明,而是啟發和引導學員,對案例涉及的“命題”進行思考、辯論和推理的過程。在案例分析中,圍繞案例中的一些事實,教員會提出一連串的問題,抓住學員的身心,強迫學員參與討論,發表看法。每當一個學員闡述自己的觀點之後,教員往往會立刻提出反證,把學員的觀點擊得粉碎,除非學員的觀點無懈可擊。恰是這些反證,折射出教員的淵博知識和極強的思辯能力。有時教員會對一些基本原理性的東西提問為什麼,而這類的問題又是最難的,要回答好它需有紮實的理論功底才行。在案例分析中,教員通常不給出標準答案,即便是告訴學員案例中決策者的實際做法,也不意味著這種做法就是唯一的正確答案。事實上也不存在什麼絕對正確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確處理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方法。通過這種提問式的案例教學法,使學員不僅學到了相關理論和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面對紛繁複雜的情況如何去思考,如何做決策。

“ 唯一” 不受歡迎,學會“思想共用”

案例教學可以使教員和學員在遵守各自的職業道德的過程中,做到“思想共用”,求同存異。善意與尊重是職業行為的標誌,也是學員與教員交往中所應當具備的素質,學員們應當公開而有禮貌地承認他們可能存在的任何分歧,公開而有禮貌地表達不同意見,別人也應有禮貌地傾聽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哪怕此意見跟自己的看法大相徑庭,至少使自己了解到同一問題會有如此不同的看法存在這一事實。任何人武斷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或者把自己的想法作為案例分析的唯一衡量標準的做法,都是不受歡迎的。學員在交流看法、交換意見的過程中不斷接觸新的資訊、新的結論和新的預測,形成了一個大家共同分享的“思想平臺”。由於哈佛大學的學生都是來自全美國和世界各地的高才生,以致于學生們發現從來沒有在一間教室裏遇到這麼多比自己聰明的人,自己可以從任何一個人那裏學到一些東西。如果説“思想共用”是案例教學形成的一個必要的副産品的話,那麼,在“思想共用”基礎上,做到求同存異,達成共識,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則是案例教學生産出的正産品。

案例教學是最節約時間、成本最低的“社會實踐”

讓學員接觸大量案例,教師強迫每個學員充當“法官”、“律師”、“醫生”、“企業家”、 “政府官員”等角色,設身處地地從自己扮演的角色出發,參與案例分析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員最忌諱説“不知道該怎麼辦”,或者“我辭職”。因為這會給教員提供一種學員作為旁觀者的資訊。這是案例教學所不容許的。唯有提出建設性意見,才是符合案例教學的要求的。與親自參加社會調查研究和身臨其境的“體驗式教學”相比,案例教學是最節約時間、費用成本的“社會實踐”。它以最小的消耗獲得最大成果。在哈佛大學各個學院的案例庫中,匯集著歷史的和現實的、國內的和國外的、發達國家的和發展中國家的各種案例。通過對幾十個、上百個、幾百個案例進行分析,從成功案例中學習經驗,從失敗案例中吸取教訓,從困境案例中學習擺脫困境,從危機案例中學習處理危機,雖然這些仍是一種“紙上談兵”,但卻可以從中悟出幾條“兵法之道”,為以後自己處理類似案件時提供了“參照系數”。這既是案例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是案例教學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魅力所在。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