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以愛的名義  
 

——重讀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

人人都知道教育孩子,但教育的手段卻是不同的。我們中國人“望子成龍”,大抵是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有大作為,有大出息。於是,讓孩子上名牌學校(最好從幼兒園開始)、受最拔尖的教育(最好到國外鍍金),長大後做最熱門的工作,掙最高的薪水,通常被社會公認為成功的教育。為達到這個目的,無論老師、父母還是孩子自己普遍關心的都是名校、排名、分數、成績。經常被忽略的是,孩子在成長中是否感到幸福?他怎樣與師長、同學和其他人交往?怎樣面對挫折、迷茫和困難?他怎樣才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怎樣尋找生活中的詩意和快樂?這些問題是培養孩子人格完整、品德高尚的前提。19世紀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部書啟發人們,情感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

此書是一部文學性很強的作品。描寫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義大利剛剛經歷民族獨立鬥爭獲得統一的時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三年級的小學生。本書以這位小學生的一年間的日記方式,記述了孩子們在學校、老師、同學、家長和社會共同教育下逐漸成長的故事。除日記外,還穿插了“每月故事”欄目,是由主人公抄寫的美德故事,還有就是主人公親人寫給孩子的心裏話。它所涉及的教育面是全面的,既有學校教育、又有家庭教育;既有書本教育,又有社會教育。

這裡的環境顯然不是什麼“高尚社區”,孩子們來自社會地位懸殊的家庭,生活中有貧困、有饑餓,有不公平,孩子們也表現出形形色色的個性。有的勤奮,有的頑劣,有的懦弱,有的兇狠,還有的帶著身體的殘疾。這是義大利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在這個環境中,所有老師、家長,政府機構以及社會團體譜寫的是一曲純美的教育詩。全社會的“愛”照亮了孩子的童年,照耀在每一個孩子身上。他們分享著成長的快樂,分享著成功的喜悅,學習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建立友誼,同情別人,幫助別人,用平等和友善的舉止行為改善原來的隔閡、誤解、偏見,甚至敵視。無論出身、教養、脾氣、秉性,他們都共同經歷分享種種感情的體驗。在相處中,學會尊重、理解、寬容、友善、同情、感激等等,並且用這些豐富而細膩的感情,建立起人間天堂般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這些情感培養的工作,不是靠簡單説教和理念灌輸,而是從每一件小事,每一段細節中提煉的。在這樣“潤物無聲”的教育過程中,那些追求真善美的萌芽在幼小的心靈中破土而出了。

這部書用生動感人的小故事,證明人類教育應有的情感教育向度。它指示我們,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最重要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傳遞愛心、傳遞情感,傳遞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助和其他種種美德。在傳遞過程中,孩子都受到了豐沛的感情滋潤,受到了良好的道德訓導,都感覺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關心、尊重,感覺到許多美好的事物。

上個世紀80年代,我第一次讀到此書,真有點“開闢鴻蒙”的體驗。驚訝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幸福的少年時代,還有這種感動人心的教育!而當時我們中國,生活壓力沉重、子女多的父母和繁重工作中的學校教師,教育孩子時都不無粗糙和疏忽的方面,尤其缺乏情感方面的教育,而這也是我們習焉不察的。在孩提時代,差不多每個人都遭受過來自成年人愛的名義下的蠻橫挫傷、打擊,等這些孩子長大成年為人父母、師表以後,又以同樣的方式教育更下一代。籠而統之的愛的大道理婦孺皆知,但實際上,愛的光輝卻難以時刻照到每一個孩子身上。許多中國父母(包括後來的我本人)不是不關心、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老師不是不愛護學生,只是積習所致,使人不相信、不習慣完全憑藉愛心可以培養出好孩子,民間早就有“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教要變壞”、“嚴是愛,寬是害”之類的傳統説法,流傳甚廣且代代繼承。人們更相信棍棒和皮帶可以規範孩子的行為,相信恐嚇和辱罵可以刺激孩子的上進心。對孩子喪失耐心,哪怕怒向孩子揮老拳的事情也尋常得很。我們很少彎下腰,貼近他們,誠懇和坦白地走近他們的內心,倒像個警惕性高的警察,監視、窺測他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真的沒有意識到,成年人的種種可笑可悲的行為和意志正在剝奪他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削弱他們付出愛的能力和感受愛的能力,我們習以為常的舉動其實是傷害著孩子的心靈,我們自以為是的愛剛好事與願違。不時被媒體曝光的家庭暴力、老師體罰學生事件,還有沉湎于網吧的少年犯罪、遇兇案件,校園中虐待、殘害同學案件等等令人痛心的事件,用極端的方式警告人們,恰恰是成年社會冷漠、自私,缺少愛的能力,造成了青少年感情世界的荒蕪、蒼白。我們的情感教育距離孩子的需要,相去有多麼遠啊!

這部著作的作者是19世紀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勇士,他參加過血與火的戰鬥,同時也是一位深懷社會主義理想的志士。書中處處閃耀著作者對世界的美好設計和想像,寄託著他對教育未來的憧憬。書的義大利原名為《心》,準確地傳達出作者對教育的理解:以愛的名義,在孩子的心中建立天堂。上個世紀20年代末,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將此書翻譯成中文,而且一生都身體力行地奉行著愛的教育信念,這部書和夏先生影響和感染了好幾代人。直到今天,這部書仍然不過時,仍然稱得上滋潤現代心靈的典範。(余青)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