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慶典”的?還是“日常”的?  
 

威尼斯聖馬克廣場(摘自百萬圖庫.com.cn)

城市慶典的功能在現代社會十分獨特。通過國家慶典、民間節日、重要儀式等手段,可以體現國家意志、文化情致,展現城市的個性,它們對於形成城市發展的宣傳效應、影響力和凝聚力十分重要。就像2008年的北京,2010年的上海,通過舉辦盛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世界博覽會,就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即使是中小城市,為了展示城市品牌,延續文化意韻,也經常開展慶典活動。這正是城市生活裏有“意味的形式”中的價值核心。然而,從城市學理論去解讀“慶典”,還不是簡單地指稱城市的儀式、活動之類,而是指一種心態,體現的是工作重心何在的問題,和“日常性”相對應,如果一旦“慶典心態”佔據主導地位,失去了與日常心態的適當比率,它直接影響的是建設城市的思路、做法,影響城市的內部構成方式和外部形態,更容易表現為追求表面形式,脫離實際需要,遠離了普通市民的一般生活需求。因此,城市需要慶典,但對“慶典心態”卻要警惕。

首先,慶典不是城市生活的全部內容,它只是生活節奏中的高潮,大部分內容還是會回歸平凡的。正如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世界博覽會終將成為過去,那些為它們專門建設的巨大場所設施該怎樣處理,至今還在困擾著一些舉辦過類似活動的城市。現在,已經有人開始討論起2008年以後的北京“後奧運”問題,他們所關注的是盛大慶典以後,北京該如何持續發展,怎樣使城市生活仍有豐富的“意味”,那些龐大的奧運場所該如何重新定位,才不至造成浪費。這樣的討論和思考並非超前,而是在提醒城市的建設者,應該學會全面、持久並更加日常性地為城市定位;學會在城市的大發展時期,盡力避免規劃、建設城市過程中的心浮氣躁,發生脫離現實、超越常規的“慶典性”變異,在根本上偏離城市發展的正常運作軌跡。

其次,城市的前景及功能定位,對一個城市的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的發展方式。我們討論城市的核心功能定位,是慶典性的,還是日常性的,並不是説城市發展必須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説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明確哪個應該居於核心地位,並進而協調好兩者關係,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注意到,在當前風行的城市建設模式中,注重慶典性、觀賞性要求,超越使用性,建設“形象工程”的現象比比皆是。許多地方著迷于“宏偉規劃”,喜歡推倒再建大尺度的廣場、街道和“巨構建築”,根本不珍惜原有的城市格局、肌理和樣態;或者為了求得“觀賞性”,就不顧本地條件,盲目引種難以適應當地氣候的大草坪和昂貴植物品種,甚至用塑膠製品模倣異地植物;在安排城市大型活動計劃時,又多把城市當成舞臺,而不是當作民眾共同生息的家園;在一些操作方法上,更喜歡用誇張的色彩造型、廣告式的場景,以展示“激動人心”的慶典儀式等等。總之,注意表面性要超過實際性。

如果城市發展的核心定位是在日常性,那麼在建設思路上就會完全不一樣。沒有了太多的口號式的訴求,姿態降低了,也就有從容的心態面對歷史遺産和平常狀態。我們應該學會對歷史的場景存有一種敬畏感,對現存的城市格局和習俗採取比較寬容、理解的態度,對需要更新的形式,學會採取消化式、包容式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否定方式;採用這種心態和方法,則注意力當然要多放在研究城市的日常運轉上,去努力營造適於普通民眾的輕鬆愉悅的氛圍,培育良好的家園識別性、恒久感和穩定感。好的城市規劃,其重心應當首先放在“使用性”上,而不是崇尚觀賞性和“偉大意義”。評價一個城市的優劣,看它是不是適於人類居住,首先要眼睛向下看,把普通市民的日常利益作為決策的核心,而不僅僅去滿足“慶典心態”,或者僅僅給匆匆路過的旅遊者保存一個拍照用的場景。同樣也不必刻意地用“壯闊場景”誘導市民對城市産生“自豪感”,因為那些宏偉的城市場景除了觀賞價值外,一般人是基本不去使用的。要更多地關心人們在城市中怎樣才能生活得更好、更方便、更輕鬆自由。

再次,人們對“慶典場景”的理解和安排往往容易趨同化,思路和手法很難區分開,特別是由於國際化浪潮的衝擊,建築技術、材料的一致,造成了人們一想到慶典場景,就是簡單化的場面宏偉,大廣場、高樓入雲之類;而人們在處理日常場景時,則要較多地考慮怎樣使城市更趨向於實用、自然、平和,去營造出個性化的、地域特色鮮明的日常生活場景。日常性心態對於保護好一個城市的地域和文化個性,被實踐證明是大有益處的。而如何維護、保持特色和個性,則是今天人們在強大的國際化趨勢下必須解開的難題。現實中往往是普通民眾對這種地域性和特色更加珍惜,這是因為普通人更在意自己家園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很是發人深省。當年,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就曾發生過民眾為保護一片歷史街區而和當局發生激烈衝突的事件,民眾面對的是強大的開發商、政府部門,面對的是所謂國際風格和“大場景”的侵入,他們不想失去自己熟悉的小街道、小空場和老建築,衝突持續了很久,也相當激烈,民眾沒有退縮,最後他們勝利了,地域風格和“日常性”勝利了。今天那被保護下來的街區成了斯德哥爾摩最吸引人的去處,當地人把那裏視為賞心悅目的休閒地,觀光者們也在那裏發現了斯德哥爾摩生動的氣息,感受到了特色鮮明的文化趣味,傳統被良好地延續了下來,結果大家都是受益者。而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則一直就堅守著一種信念,即城市是為普通市民服務的,那是他們日常活動的場所,更是他們的精神家園,人們會循著熟悉的路徑,看著那些親切的建築,走回自己的家。即使它已經破舊了,它的風貌也不能隨意改變,城市的更新並不都需要推倒重來,所以他們對很多舊街的改造都遵循了這一原則,格局不變,風貌依舊,只是對其內部功能做了現代化改造。他們還把佔據街道中心地位的汽車,從一些改造街道裏趕了出去,把那裏還給行人。他們認為,人的日常性活動才是更重要的,而採用步行方式,會使人們對這個城市的感受最深,最直接,也最親切。這也是對城市日常性的一種良好理解。

城市當然不僅僅是日常性的,慶典也是聚集人氣,形成聚集效應的必要方式。重要的是調整好心態,將工作重心安放好。雖然這樣做,在短期內可能不容易産生轟動效應,但長期堅持會對城市發展有良性作用。

不管是城市的日常使用者,還是外來的觀光者,人們都希望一個城市的氣氛要親切自然,環境舒適宜人,生活方便輕鬆,場景生動並有特色,他們不喜歡城市板著冷漠的金屬面孔,也不喜歡被闊大的城市尺度嚇住,進而隔絕開人們的交往。有一個研究城市問題的學派,就叫“日常城市主義”,英文寫作Everyday Urbanism,其含義很明確,就是主張正確面對城市每天平常的生活狀態,並從中找到更適於人們交流、交往、久留不厭和棲息的方式,而不能刻意去營造看上去“宏偉壯麗”,平時卻很少使用的場所,那樣做的結果是既浪費了寶貴的資源,還會使城市的面目威嚴有餘,親切不夠。“日常的城市”天然地沒有那麼多“宏大敘事”的要求,即使舉辦節慶活動,也會遵循適度、節儉、強調地域化特色的原則,既可以聚攏民氣,改變生活節奏,還會對外來的旅遊者産生濃烈的文化吸引力。在這樣的城市裏,也許那些原本彎曲的小街依舊蜿蜒曲折,那些青磚砌就的老屋風貌依然,巷口的老槐樹還是枝繁葉茂,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卻會長久地存在下去,成為這裡區別於別處的標誌。畢竟,不是每座城市都要當“國際化大都市”的。況且,即便是“國際化大都市”,也同樣需要保持平和的日常性心態,這種心態對於“樣板城市”一樣重要。還是應該多想一想,無數不辦奧運會和世博會的城市該怎樣建設好,它們該怎樣保持一種在“浩蕩”的慶典、形象至上的潮流中的清醒,用平常的心態建設屬於自己的家園,幹好每一天該幹的事情,再適度地安排好“自己的節日”,如果大家努力做到了這一點,那哪個城市還怕沒有生命力?還怕沒有吸引力嗎?(陳宇飛)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