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社會綜合
 
  我國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相統一的根據 臧志風  
 

統一于我國現實生産力發展的狀況

生産關係要適應生産力發展水準,這是社會發展和生産關係更替的根本規律,也是確定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的基本依據。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生産力的總體水準低,發展不平衡。既有一些社會化大生産和高科技的企業,同時半機械化和手工操作還大量存在。這種生産力水準的差異,決定我國既有實行公有制的基礎,但又不具備實行單一公有制的條件。如果不顧這種客觀實際,硬是要搞單一的公有制,就會壓制廣大勞動群眾的積極性,束縛生産力的發展,使經濟發展停滯,造成社會普遍貧窮。我國過去搞“一大二公三純”,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建設社會主義,既要發展國家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其他公有制形式,又要大力發展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使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並存,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競相發展,才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統一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僅僅用生産力水準低及其多層次性,還不足以回答我國所有制關係面臨的複雜問題,如我國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為何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非公有制經濟的歷史命運如何?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在運作中統一的形式和條件怎麼樣?這些問題,要從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才能得到説明。

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的變化,由價格調節資源分配,引導經濟運作的經濟。市場經濟是通過商品這個物的交換實現人們之間勞動交換的經濟關係,顯然不是生産力,但它是與生産力貼得最近的經濟關係。作為經濟關係一般,它能包容不同生産力發展水準,存在於多種社會形態和不同所有制之中。特別是市場經濟作為供求、價格、競爭等要素構成的聯動運作系統,其特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及其在競爭中形成的客觀強制,是有效配置資源,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直接強大動力。可見要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就離不開發展市場經濟。發展市場經濟除了社會分工這個一般基礎以外,要求有不同的産權主體或利益主體。包括私有制、不同公有制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條件下形成的企業法人財産權。這些不同的産權形式中,私有制産權邊界最清晰,因此,與市場經濟有天然的聯繫,它生在市場,長在市場,它的發展過程就是市場發展、規模擴大、 規則完善的過程。這正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為社會主義經濟注入新活力的根本原因。在人類發展史上,私有制的産生是歷史的自然發展過程,它的消亡也要有個歷史的自然發展過程,它將伴隨著市場經濟走向終點。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的國有國營的國家所有制,實踐證明,是不能發展市場經濟的。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既要發展市場經濟又要保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及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出路在於改變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在不改變國家所有制性質的前提下,使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構造企業法人産權主體與市場主體。這樣就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的不同所有制之間,不僅可以通過市場交換在外部發生聯繫,而且可以通過投資在企業內部相互融合,從而實現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結合與統一。

統一于股份制企業財産組織形式

股份制萌芽于400多年前航海業的興起,在十九世紀後期伴隨重化工業的大發展、現代信用制度的成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而逐步完善起來的。它是通過發售股票的辦法集資建立起來的現代企業制度。馬克思認為,股份制是聯合起來的社會資本對單個私人資本的否定,是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點。西方有的經濟學家曾提出這樣的看法,認為股份制的建立和發展,比蒸汽機和電器的發明和應用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更大。這不是沒有道理的。股份製作為企業的財産組織形式,可以根據需要,在短時期內迅速集中相當規模的資本,相容不同生産力水準發展的需要。這種社會化的佔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馬克思指出的生産資料資本傢俬人所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産之間的基本矛盾,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産力繼續發展留下了空間。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對公有制實現形式進行了20多年的探索,從明確提出所有權與經營權不能混為一談,可以適當分離,到股份制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益探索,再到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最後,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一概括,是在十五大解決了股份製作為企業財産組織形式,是社會化大生産的普遍規律,它不姓“公”也不姓“私”,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股份制是各種所有制資本都可以投入的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從而為國有企業改革指明瞭方向。今後,在我國的國有獨資企業是極少數,上規模的純粹私營企業也不會多,多種不同性質的所有制共同投資的混合所有制將是大量的普遍的企業形式。這就使我國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不僅在企業外部通過交換相互聯繫、相互促進,而且也可以在企業內部取長補短,發揮原國有企業規模大、技術先進、視野開闊、管理規範等優點,又可以取私有經濟産權清晰、追求效益、市場競爭觀念強等長處,從而使股份制在不同所有制的交融中,充分發揮其生命力。

統一于生産要素參與分配製度的確立

分配關係是生産關係的重要內容,是所有制關係的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換直接表現為産品交換,這種交換的必要性,在於商品歸不同的所有者所有,而産品佔有關係不同,則取決於投資的所有權不同。所以商品交換實際上是所有權交換,商品經濟的運作就是所有權運動和實現的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項投資都應得到相應的利潤。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傳統觀念,只講按勞分配,投資不應參與分配。實際情況也不是這樣,那時主要生産資料歸國家所有,社會生産和再生産要素,由國家在社會總産品中先作了統一的扣除,這種扣除實際上就是一種要素分配形式。餘下的個人消費品再按個人的勞動貢獻大小進行分配。在我國現階段,已經是所有制多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利益主體多元化,這就要求改革傳統要素分配方式,實行新的分配方式。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這是對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的重大突破和創新。這有利於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公平競爭中,真正按貢獻獲取相應的報償,同股同酬,一視同仁。至於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各自的貢獻大小,該分取多少,只能由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大家公認的統一尺度為標準。這裡沒有任何特權,只有社會平等和公正。當然,這是一個長期摸索逐漸接近的過程。

統一于現代産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産權作為反映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出現的經濟範疇,改革開放以來備受理論界的關注,在黨的重要文件上也有論述。去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了建立健全現代産權制度的要求,並對其內涵特徵作了科學簡明的闡述,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結合和統一,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産權作為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其特徵就是歸屬清晰、責權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産權的內涵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既包括固定資産又包括流動資産;既有實物資産也有金融資産;既有有形資産也有信譽、商標等無形資産。現代産權制度是指與社會化大生産要求和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對産權界定、運營、保護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法律規定的總稱。可見,産權制度既是經濟概念,又是法律概念,任何産權制度安排都要有相應法律規範和保護。顯然,建立健全現代産權制度,必將有利於維護公有産權,保護私有産權,促進産權有效流動,調動企業和公眾投資創業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産權和信用基礎。這一切集中表現為有利於不斷鞏固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在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共存交融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豐富最深刻的內涵。


 
   
列印本頁
Email This Page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