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社會綜合
 
  戰爭在非接觸中蛻變  
 

□潘友木

非接觸戰爭脫胎于接觸戰爭,而高於接觸戰爭。它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作戰一方能夠在另一方的能力範圍之外打擊對方,決勝負的關鍵是一方不接觸另一方的能力範圍,打擊是單方的。進入20世紀後期,隨著高新技術不斷物化成為新型武器裝備,武器裝備形成的“代差”促使作戰雙方的非對稱性優勢格外突出,客觀上推動了非接觸戰爭的形成。非接觸戰爭作為一種全新戰爭形式,帶著強烈的時代氣息,它的出現標誌著戰爭形態已經發生質的蛻變。

非接觸戰爭所達成的“零傷亡”效果,是戰爭形態發生蛻變的標誌之一。力爭以最少的傷亡代價獲取戰爭的勝利,是推動軍事技術和軍事理論發展的根本動力。傳統戰爭制勝之道主要是在時間、空間、有生力量和物質等方面的比拼中消耗敵人,通過消耗達成戰爭目的。戰爭之所以無法擺脫消耗戰的陰影,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快速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能力。冷兵器時期,戰爭是通過人的體能對抗來實現的,戰爭的決定因素是兵力。熱兵器時期,戰爭是通過火力對抗來實現的,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火力。而兵力與火力的對抗只能帶來傷亡和毀滅。當資訊技術與武器裝備的結合使得資訊在戰爭中起主導作用時,以精確制導彈藥、巡航導彈、全球定位系統和隱身飛機等兵器打擊對方,以較少傷亡特別是己方的“零傷亡”獲得勝利成為可能。於是,充分利用自己遠端精確打擊能力壓縮敵方的作戰範圍,並在敵方主戰兵器毀傷範圍之外打擊敵人的非接觸戰爭,以“零傷亡”的戰爭效果成為高技術兵器一方對付低技術一方的一種制勝之道。可見,非接觸戰爭已改變傳統戰爭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模式,標誌著戰爭形態的目標和效果發生了蛻變。

非接觸戰爭打擊手段的可選擇性是戰爭發生蛻變的標誌之二。在傳統的戰爭中,作戰對象往往是一個國家或多個國家組織的國家集團。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許多殖民地國家走向獨立,世界上已很少存在以掠奪土地為目的的戰爭,相反,為了意識形態和控制世界交通要道、重要石油資源而衍生的戰爭不斷出現。這時的戰爭對象已開始發生變化,打擊持不同治見者成為戰爭一個目的。發動戰爭打擊這些對象,可以採取接觸性的作戰,如美國入侵巴拿馬、出兵索馬利亞。也可以以非接觸襲擊的方式,如美軍空襲利比亞、伊拉克、南聯盟;也可以採取非接觸與接觸相結合的方式打擊對方,如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相對於接觸戰爭,以非接觸戰爭的方式打擊這些對象,可選擇巡航導彈攻擊、遠端轟炸機奔襲和隱形飛機偷襲等多種手段。更為重要的是,非接觸戰爭對時機、發射陣地和打擊目標的選擇都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可避免因為入侵一個國家將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被侵略國家的強烈反抗;可避免因為對方有較強的軍事實力或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給己方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可避免陷入持久戰的泥潭而導致戰爭升級。非接觸戰爭可用於國家間對抗及國家對少數人打擊的靈活性,標誌著戰爭形態的打擊手段發生了蛻變。

非接觸戰爭中天候與地形的作用明顯下降是戰爭發生蛻變的標誌之三。長期以來,天候條件一直是影響戰爭行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在非接觸戰爭中,由於作戰時機完全掌握在攻擊一方,攻擊者可根據天候條件靈活選擇攻擊的時間,從而避開可能影響遠端打擊兵器攻擊效果的惡劣天氣。另外,制導方式的複合化,使得影響一種制導方式的天候不再作用明顯。目前,精確制導常採用紅外、電視、地形匹配、衛星定位等多種方式,邂免了雨、雪、霧和夜晚多重影響。地形在以往的戰爭中也居於非常重要的位置。地形之利在於,善於利用地形的戰術性能,可以最有效地發揮火器和技術兵器的性能,實施機動隱蔽和給敵人以突然打擊,進行偽裝和保護部隊免遭敵人火力的攻擊。對於弱者,利用地形可改變戰場態勢,縮小與強者之間的力量對比;對於強者,利用地形則可使優勢更加明顯,否則就可能因為地形不利導致由強變弱。但在非接觸戰爭中,地形對作戰的影響非常小,幾乎不起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非接觸戰爭偵察監視和通信系統向空中和太空轉移,克服了地面地形的影響;非接觸戰爭採取的超視距遠端精確打擊,限制了對方利用地形進行隱蔽和機動的能力。非接觸戰爭對天候與地形條件要求的降低,標誌著戰爭形態的外部條件發生了蛻變。

非接觸戰爭的可控性是戰爭發生蛻變的標誌之四。戰爭一經發起,就將不為人的意志所左右。這是對傳統戰爭的歷史性總結,表明瞭戰爭的不可控性。這種不可控性主要表現為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和戰爭時間無限期延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發動戰爭者總想憑惜自己的軍事優勢或突然襲擊,力爭佔領他國領土和消滅敵方大量有生力量。這種戰爭目的往往引起戰爭另一方的頑強抗擊,導致戰爭雙方不斷增加人員和武器數量,最終導致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而非接觸戰爭則不同。首先是戰爭發起一方不再因為戰爭目的的一廂情願而不斷擴大戰爭規模,進而在宏觀上掌握著主動權。擁有優勢的戰爭一方戰略目的非常明確,即集中高技術兵器,對敵方關鍵性軍事戰略目標進行毀滅性打擊,使敵方懾于嚴重的戰爭後果被迫做出妥協與讓步,從而實現有限戰爭的目的。其次,進行非接觸戰爭一方在戰爭的具體組織實施上享有更多選擇的主動權。非接觸戰爭中,戰爭目標的選擇、戰爭時機的確定、打擊樣式的使用、戰爭節奏的把握都控制在發起者手裏,戰爭的方方面面便容易被控制。從非接觸戰爭的另一方來説,因為沒有打擊對方的手段,在處處被動挨打的情況下,希望戰爭早點結束,這從另一個角度使戰爭變得更加可控。從近年來美國實施的幾場“非接觸戰爭”的實踐看,美國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摧毀預定目標,結束戰爭。而且,戰爭過程中,進攻一方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命中率高,附帶損失少,始終將戰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這與傳統戰爭相比,無論在戰爭持續的時間、戰爭範圍和戰爭傷亡等方面都表現出更強的可控制性,標誌著戰爭形態的過程發生了蛻變。


 
   
列印本頁
Email This Page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