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社會綜合
 
  洗澡、刷牙和總統  
 

□雷頤

如果你聽説一個人一晚上衝了四次澡,第二天早上刷五次牙而且每次間隔只有五分鐘時,你一定會認為他有些不正常。但你萬萬想不到,有人卻恰恰因此最終當上了美國總統,此人便是美國第36任總統林登・約翰遜。這便是美國作家克裏思・馬修斯在《硬球——政治是這樣玩的》(新華出版社2003年11月)一書中的分析的實際政治成敗的種种經典案例之一。

馬修斯曾給不止一位國會議員當過助手、首席助理和發言人,還擔任過卡特總統的演講撰稿人,數十年生活在美國政壇高層,所以深諳美國政治的“潛規則”,對這些年不少政客成敗的具體原因瞭如指掌,均能娓娓道來。他認為政治實際與角逐激烈的“硬球或者説是硬式棒球遊戲”十分相象,“是一種徹頭徹尾的馬基雅弗利式搏擊”,這些法則“適用於任何行業或領域,但在公共事務領域得到了最為公開的、肆無忌憚的運用。”

話説1931年大蕭條時代,美國華盛頓國會山附近有家名為“道奇”的飯店,住有不少國會議員,甚至還有最高法院的法官。而在只有一個公用洗澡間的地下室裏,則住有不少議員的秘書。此時年方22的約翰遜剛剛從休斯頓的一所中學老師成為一位眾議員的秘書,雖是初來乍到,卻雄心勃勃,準備大幹一番。他決定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飯店裏另外75個和他一樣的國會秘書,在公用洗澡間裏洗澡刷牙,和別人打招呼,無疑是最自然的方法之一。這一招果然奏效,不過三個月,他就成了由眾議員全體助手組成的團體“小國會”的議長。在以後漫長的從政生涯中,這種高超的“一對一”交往技巧,成為約翰遜成功的法寶,最終爬上了總統的寶座。這種一對一交流,馬修斯稱為“零售政治”。

與約翰遜擅長的“零售政治”相反,羅斯福、肯尼迪和裏根則是利用廣播、電視贏得大量民眾進行“批發政治”的高手。“二戰”時,羅斯福的“爐邊談話”征服了無數聽眾,而電視的普及使演員出身的裏根如虎添翼。精於此道的裏根用電視來為自己的公眾形象“定位”,定位為一個人們的鄰居一樣的普通人,而不是一個超然于眾人之外的政府首腦。他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讓自己顯得貼近群眾,遠離政府。所以,他在家的鏡頭總是穿著格子花呢襯衫和牛仔褲,腳登一雙靴子,不是在清理刷子就是在修補籬笆。因為他知道美國民眾對華盛頓的官僚氣向來反感,所以他想通過這種“象”讓公眾認為“他被選出來是到華盛頓工作的,他並不屬於華盛頓。”作者介紹裏根如何利用媒體的各種技巧,確實令人嘆止。裏根這位“偉大的批發商”告訴人們,在電視時代“只要你找好定位,你就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一種人。”

按馬修斯的分析,“零售政治”和“批發政治”各有短長。與少數人打交道,如與國會議員溝通談判,“零售”無疑更有優勢;若要爭取廣大選民,則非“批發”莫屬。

凡人都有缺點,都會犯錯,日理萬機的政治家更容易出錯。對此,馬修斯的勸告是與其百般掩飾,推卸責任,不如乾脆“舉燈照亮自己的問題”,自曝其短,勇於承擔責任,才能化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他認為,肯尼迪便是此中高手。眾所週知,美國人大都信新教,所以對少數天主教徒頗有戒心,而肯尼迪恰是天主教徒,在近兩百年的歷史中,美國還從來沒有一位天主教總統。在總統競選時,他的政敵自然對此大做文章,公眾和輿論也擔心在教育政策和對外政策上他會對教廷的指令俯首帖耳。對此,肯尼迪採取的策略是不斷提到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又反覆強調在美國“沒有任何天主教的高級教士會在這個國度裏對總統指手畫腳、發號施令。”而且利用美國公眾對自由的偏愛,強調“宗教自由是如此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以至於針對某一教會的任何一個惡意舉動,都會被看作是針對所有人的惡意舉動。”同時,他又一再保證,一旦他感到自己的宗教信仰與整個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將毫不猶豫辭去總統一職。如此一來,肯尼迪的“宗教問題”便迎刃而解。他上臺不久,美國政府就策動了入侵古巴的“豬灣事件”,此次入侵以慘敗告終,一時輿情譁然,肯尼迪威望大跌。老謀深算的肯尼迪此時不是文過飾非,而是把國務院、國防部、情報部門等方方面面應負的責任全都承擔過來。事實證明,這種獨自承擔全部責任以減小損失的果斷舉動立即使他的支援率大大飆升。

與此相反,裏根就不會這一手,而使自己的形象大大受損。1986年底“伊朗門”事件曝光,他曾通過代理人秘密向霍梅尼出售武器一事被公之於眾。這時,他首先是儘量遮掩,然後又把責任推到他的國家安全助理頭上,接著又推到白宮辦公廳主任身上。最終,4個月之後,在民意測驗顯示他的支援率降低20個百分點的情況下,他才不得不承認自己有錯,以後通過種種努力才挽回自己的“形象”。

在美國政治生活中,媒體作用巨大,而且對政治家總是百般挑剔,無休無止,窮追不捨,很難對付。因此馬修斯認為,不是與記者打交道的高手應儘量遠離媒體,吃過媒體大虧的尼克松總統曾經憤怒地説“記者就是敵人”。在他熟悉的總統中,只有裏根是與媒體打交道的能手。如舉行記者招待會時,裏根總能出人意外地叫出一些記者的昵稱或小名,主動請他們提問,此舉立即就拉近了和記者的距離,記者對他就不那樣咄咄逼人。其中的秘密在於,每次記者招待會開始前,裏根總是早早來到會場的裏間,先通過設在裏間的閉路監視器熟悉每位記者的面孔,讓助手告訴他們的昵稱、小名和詳細情況,然後再笑容可掬地“粉墨登場”。

“攪亂競爭對手的陣線,乘機奪取對手的後方地盤”是馬修斯的“規則”之一,他認為尼克松在20世紀70年代初訪問中國的“破冰之旅”,便是這種把對手的政治資源化為己有的絕佳體現。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尼克松以狂熱反共著稱,一直猛烈攻擊那些主張對華緩和的政界人物。然而當國際形勢發生劇烈變化,需要改善對華關係時,尼克松在1971年作出了“打開中國大門”的決定,“完成了他的對手們因為懼怕他而不敢做的偉業”。“他親自出馬的舉世矚目的北京之行徹底震撼了他的對手,並使那些幾十年來一直討厭他的人變成了他的擁護者。”

本書還詳細介紹了美國政治中各種各樣的“潛規則”,諸如悄悄“降低球筐”、“索取比給予還好”和種種打擊競爭對手的方法,但重點還是在如何贏得選民或曰迎合選民、如何塑造自己的公眾形象、如何利用媒體等方面。這都反映出美國政治的特點。

平心而論,與中國傳統豐富異常的《戰國策》、《厚黑學》一類相比,此書介紹分析的這些伎倆確實是小巫見大巫,顯得太“小兒科”。或許,這是美國歷史太短、防範制度相對健全所致。而此類傳統的深厚豐富,的確是沉重的包袱。讀罷此書,希望並且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當後人書寫我們這一段的“潛規則”歷史時,也會比以往的傳統簡單、乾淨不少,也顯得十分“小兒科”。這,便是歷史的進步。


 
   
列印本頁
Email This Page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