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關係 高新民  
 

在執政條件下,執政黨及其領導下的公共權力,其運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民群眾對黨的評價。因此,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關係,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體現在黨的實際工作的方方面面,體現在黨的建設的方方面面。

1、確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

在黨群關係中,至關緊要的是確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這一價值理念,既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宗旨的發展、社會政治倫理的反映,又與黨的社會工具性相吻合。正如鄧小平所説:共産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並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鬥爭。確認這個關於黨的觀念,就是確認黨沒有超乎於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從這一觀點出發,“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在當前的條件下,黨作為人民群眾的工具,就是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支援和引導人民群眾當家作主。這種理念可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體現出來:一是黨的政策、治理模式符合人民利益;二是植根于社會之中的黨組織和黨員以自己的服務行為感召群眾。

2、建立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社會整合機制

社會分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難以完全避免的現象。但社會越是分化,越需要整合。沒有整合的社會只能是分裂的社會。但是,只有在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高水準的整合。

所謂社會整合,就是指調整或協調社會中不同因素的矛盾、衝突或糾葛,使之成為大致統一體系的過程或結果。這種整合本質上就是溝通、協調,但不排斥異質性和多元狀態,並不形成單一的支配關係。整合的目的或效果,就是社會各相離而有關係的不同主體,通過相互順應,遵守相同的行為規範而達到團結一致,形成一個均衡的體系。整合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整合的具體手段、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社會整合可以由多種組織承擔,在中國,最有效的整合力量就是執政黨。在社會轉型時期,在執政黨與群眾之間建立社會整合機制,是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關係基本環節。而黨的社會整合,與公共權力機關的整合有相交融合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3、擴大人民群眾有序的政治參與

上述民主的整合方式實施的結果,必然造成群眾政治參與的局面。政黨本來就是高度組織化了的群眾參與的工具,為什麼黨還要提出擴大群眾的有序的政治參與?這主要是因為在長期執政條件下,黨長期處於權力中心,是領導核心,黨本身成為權力的象徵,在這種情況下,擴大群眾的政治參與就是執政黨實現社會整合的重要手段、途徑,可以通過群眾參與在權力運作中更多地反映出人民群眾的意願,並且,群眾參與本身就形成了對權力的制約。擴大群眾的政治參與是在新形勢下黨聯繫群眾的重要方式。

良性互動的黨群關係本身就具有民主特徵。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原本是共産黨的優勢。在戰爭年代,恰恰是人民群眾的參與,才使共産黨獲得了政權。在執政的條件下,群眾的適度政治參與,恰恰可以構成黨執政的合法性,形成黨的支援系統。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第一,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主要在基層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方面,有了重大進步,一是體現在群眾參與決策方面,出現了各種聽證會、質詢會等多種形式;二是體現在選舉方面,黨政幹部任用機制改革的特點之一就是擴大了群眾的參與度。但是,在上述兩個方面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黨組織引導與群眾選擇之間關係;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內部的競爭與整合問題等等。解決這些問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仍需進一步發展才能適應人民的需求。第二,良性互動的黨群關係的起點,也即政治參與的起點,是確認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正當性,構建多渠道溝通機制。沒有這樣的溝通機制,執政黨的“最大危險”——脫離群眾就會變成現實。第三,在黨與群眾之間,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使各種社會團體依法運作,成為他們所代表的那部分群眾意志和利益的表達渠道。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制度的包容性問題,以制度化的方式化解社會衝突的能力問題。

4、改進黨對主流媒體領導方式,增強黨對群眾的凝聚力

黨與群眾的關係也依賴於文化的連接。主流媒體在社會的文化整合中的作用是及其重要的,它可以造成強大的輿論,在反映民意方面起直接的作用,並對人的價值觀、社會道德的整合有著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因其重要,所以黨歷來堅持對主流媒體的領導。但是,黨的領導方式應與時俱進。中國的主流媒體歷來被賦有傳播黨的思想理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職責,黨的喉舌的功能充分體現出來了。然而,只有當主流媒體同時成為人民的喉舌時,才能得到更廣泛的群眾的心理認同,其導向和整合功能才能在人民群眾轉机化成實際的效力。因此,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改善黨對主流媒體的領導方式,可以更好地實現黨在社會中的引導功能。

5、強化基層組織的服務功能,增強黨的凝聚力

在談到黨在社會中的作用時,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另一問題,即黨對社會的影響力怎樣獲得?一方面,執政地位給我們帶來了有利的影響,這對於全黨來説,對於有實際決策權的黨組織説尤其如此,而另一方面,基層大量的黨組織並不掌握行政權力,要形成對群眾的影響力凝聚力,還需要有服務的精神,強化服務功能,才能在社會整合中獲得民眾的響應。

服務功能是指廣義的服務。這裡既指傳統上所説的推動所在單位、社區、村莊的各項工作,做好一切于群眾有益的事情,即群眾看得見的狹義上的服務;也包括溝通、協調、引導群眾的政治參與等等。既包括對權力資源的運用,即利用這種資源來服務於人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也包括黨組織、黨員個人在權力範圍之外的服務行為。

6、形成既體現時代精神又受群眾歡迎的新作風

黨的作風直接關係到黨的形象,關係到人民群眾對黨的認同度。群眾往往通過身邊的領導者、黨員來判斷黨的性質。這就需要黨有與時代要求相符合的作風。這種新作風,在新一屆領導集體的行為中表現比較鮮明。如務實、與時俱進、民主、親民、勤政廉政等等。這是根據新的時代要求,新的群眾特點形成的新作風,需要全黨從上到下身體力行,並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鞏固,在全黨形成不以領導者個人的去留、個人注意力轉變而轉變的風氣。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