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布希訪歐:美歐盡釋前嫌? 趙晨  
 

6月21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霍夫堡宮,布希與歐盟首腦舉行一年一度的美歐峰會。雖然這次會議只有短短一天時間,但歐美外交界人士卻給出了不成比例的熱情評價。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提到近期的美歐關係都用了“極其理想”這個詞,美國國務卿賴斯手下主管歐亞事務的丹尼爾·弗雷根本不願再提伊拉克戰爭中的美歐分歧,“2003年已經過去了”。歐美外交官們聲稱伊戰造就的美歐關係傷痕已然癒合,現在我們談的是“美歐在能源、伊朗問題和中東事務上的共同行動”,這些是布希訪歐的中心議題。布希也説:“爭吵已經過去,我們面臨偉大的責任,讓我們開始大西洋兩岸團結的新時代吧。”美歐果真破鏡重圓?我們需要認真思考。

布希的“歐洲路線圖”

喜歡簡單的布希總願意用“路線圖”這個直觀的詞概括其重大外交問題的解決方案。此次峰會,他又把這個曾在巴以、中東問題上多次使用的詞彙移植到美歐關係之上,希望以此次峰會為起點,完全修復跨大西洋關係,與歐盟領導人聯手勾勒一幅強化外交戰略互動的新“路線圖”。

布希在第一任總統期間,受新保守主義圈子影響,“單邊主義”色彩濃厚,不顧歐洲盟友的反對發動伊拉克戰爭,給歐洲民眾留下極其惡劣的印象,大西洋兩岸關係之緊張,為二戰以來從未見過。成為“孤獨的超級大國”的美國,受到“伊戰後遺症”的嚴重困擾,這種情況下,布希在第二任期一開始就不得不調整戰略,著手修復與歐洲的關係。從2005年年初開始,賴斯、布希先後訪問歐洲,展開了一連串的“爭取歐洲”行動,力圖挽回歐洲盟友的心。連著名的強硬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都以玩笑的口吻承認自己犯了錯,稱他在伊拉克戰爭中著名的“新老歐洲説”是“老”拉姆斯菲爾德説的,請求“老歐洲”的原諒,現在“盟友必須合作”開闢大西洋關係的新時代。

應當説,布希政府的舉動使得美歐關係出現了回暖的趨勢。又趕上這兩年原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德國總理施羅德卸任,去年法國公決否決《歐盟憲法條約》,巴黎爆發街頭騷亂,受國內問題掣肘,總統希拉克在歐盟內的影響力減弱;這樣,伊拉克戰爭期間向美國説“不”的歐洲三駕馬車解體,而新上任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相對來説比較願意同美國接近,他們和英國首相布萊爾一道隱隱形成了一個新的歐洲外交事務的決策三角,這對美國改善同歐洲的關係相當有利。

今年,關塔那摩監獄美軍虐囚,中情局間諜飛機過境歐洲,在歐洲設立“黑獄”等問題曝光,引起歐洲各國政府和民眾的廣泛關注。布希訪歐前夕,歐洲議會通過決議,要求歐盟領導人在此次峰會上向布希施壓。對此,布希在此次峰會前也做了一些準備,沒等歐洲領導人質疑,他主動在訪問前夕發表聲明,表示關塔那摩監獄有損美國的海外形象,他將對之加以了斷。在維也納,他重申他了解歐洲夥伴對關塔那摩監獄的看法,美國已經遣送了460多名囚犯中的一部分,但剩下的都是些“冷血殺手”,他們要受到美國法庭的審判,現在美國最高法院正在準備設立專門的軍事法庭來處理此事。

此次峰會,布希大打“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牌,希望展現西方世界“團結和諧”的精神面貌,做給伊朗和朝鮮看。布希暫時接受了歐洲提出的伊朗核問題解決方案,但對伊朗總統內賈德説到8月底前給以答覆,十分不滿,認為“伊朗不應當花這麼長時間,這是一項合理的協議”。歐盟輪值主席國奧地利首相許塞爾支援布希的説法,“伊朗最好儘快同意,因為時間無多”。布希和許塞爾還共同向朝鮮施壓,要求朝鮮遵守協議,不要試射遠端導彈。

歐洲的得意與失望

三周前,歐盟對外關係總司副司長訪華,談起美國的轉變他很自豪地説,這是歐洲的“軟力量”發揮了作用,在伊朗核問題上,英法德三國和歐盟一道説服布希接受了歐洲的方案,是歐洲影響美國,使它放棄了對伊朗動武的打算,這有可能是美國重新返回多邊主義軌道的開端。

此外,布希政府第二任期開始,著力在前蘇聯地區推行“民主化”戰略,美歐峰會結束的第二天,布希就奔赴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發表鼓吹民主的演説,紀念“匈牙利事變”50週年,繼續煽動在白俄羅斯、俄羅斯等國發起“顏色革命”。歐洲雖然不贊同美國直接插手當事國選舉這樣的“鷹派”手法,但它只是主張用“鴿派”、漸進、機制化的方式潛移默化影響前蘇聯國家,其本質目的與美國並無不二。此次峰會發表聯合聲明,把“在全球推廣和平、人權和民主”列為雙邊合作的重點,表明美歐在這一點上站在一條船上。另外,這次峰會上,歐美發表聲明,加強了雙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戰略合作。歐美在這方面的合作包括保障全球能源供應、消費以及過境安全,追求建立全球開放、透明的能源市場等等。

的確,布希做出的一些姿態讓美歐峰會顯得氣氛熱烈,成果頗豐。但在這些象徵性文件之外,歐盟會前準備提給布希的一連串實質問題,布希一項都沒有給出明確答覆,這令歐洲人甚為失意。第一是不平等簽證,美國對14個歐盟老成員國免簽,老成員國希臘和除斯洛維尼亞之外的9個新成員國公民即使短期停留美國也需要申請簽證。這種雙重簽證系統遭到歐盟的強烈批評,巴羅佐甚至不惜要以採取報復措施向美國發出威脅。布希使用美國政府的慣用手法,推脫到美國國會頭上了事。有意思的是,美國國會有規定,伊拉克或阿富汗戰爭出兵300人以上的國家,其公民可以享受居留美國兩年以內免簽證,符合這一條的歐盟新成員國只有波蘭。第二,多哈回合世貿談判進程應在今年完成,但歐美在農産品補貼和市場準入上的爭執,在這次首腦會晤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布希只是答應本月底舉行部長級會談,但沒有表露決心,也沒有設定時間表。第三,氣候和環境問題。近年來,歐盟和英德等大國領導人每次與布希會面,都會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對美國提出質疑。此次峰會,歐洲配合地沒有再提布希堅決拒絕簽署的《京都議定書》,作為回報,美方僅僅同意建立一個新的“關於氣候變化、清潔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歐美高級對話機制”。美國是否會真在環境方面做出努力,還不得而知。

修復不等於恢復

美歐有共同的價值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它們構成西方世界的主體部分,雙方互為最大的貿易夥伴,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相互間有著極為密切的經濟利益聯結,這些就決定了美歐關係不可能長期處在伊拉克戰爭期間赫然分立、爭執的狀態之中。布希為情勢所迫,適時軟化立場,調整美國對歐政策,收到了不小成效,跨大西洋關係在官方層面得到相當程度的修復。

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冷戰結束,歐洲一體化不斷向前邁進,意味著過去“美主歐從”的美歐關係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歐洲更願意以美國的一個平等地位的夥伴自居,它也要發揮自己的全球影響力,弘揚自己與美國不同的國際理念,這是為什麼伊戰期間出現大西洋政治裂痕的真正原因。此外,現在歐美關係除經濟摩擦之外,在人權規範、衝突解決方式和發展模式方面依然抱持截然不同的立場,這三點影響了歐美從民眾到決策者各個社會階層的心理:

美歐都標榜尊重人權、自由和法治,但美軍在伊拉克虐囚,關塔那摩監獄不經審判就關押戰俘達四年之久的集中營式行徑,美國中情局在歐洲不少國家設置秘密“黑獄”,非法囚禁、酷刑審訊、秘密轉移恐怖嫌疑人等等,這些新聞經媒體報道,引起歐洲民眾對美國和布希政府的極大反感。哈裏斯民意調查機構聯合英國《金融時報》進行了一次最新民調,向英、法、德、義大利、西班牙民眾發出了5000份問卷,其中36%的人認為美國是全球穩定最大的威脅,處在第二位的是伊朗,只有30%。對此布希的回答是,歐美對“9·11”恐怖襲擊的理解不同,“對歐洲人來説,9月11日只是一個日子;但對我們來説,它意味著思維方式的改變”。不過,以“反恐”的名義,就可以濫施暴力,踐踏人權嗎?同樣經歷了“3·11”馬德里爆炸和倫敦地鐵恐怖襲擊的歐洲人並不同意布希的説辭。6月19日,代表歐盟的奧地利外長普拉斯尼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首屆會議上發言説,反恐與尊重人權是相輔相成的,進行反恐戰爭的同時必須充分尊重人權與法律。另外,此次也不要高估布希關閉關塔那摩監獄的聲明,就算從古巴轉移到美國,那裏的戰俘要受到的一樣是美國的軍事法庭,而不是國際機構的審判。

歐洲國家厭惡布希,喜歡克林頓的主要理由是布希奉行極端“單邊主義”,而克林頓很多國際事務徵求它們的意見,比較願意用“多邊”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此次布希在伊朗核問題上向“多邊主義”回歸,令很多歐洲領導人興奮。但要注意美國國內對伊朗動武的聲音遠沒有平息,布希政府的決策仍有待時間考驗。甚至連美國民主黨的重量人物還發出“世界上只有一件比動武更糟糕的事,那就是伊朗核武化”,警告歐洲與伊朗的談判不要像當年與越南的巴黎談判那樣失敗,論調很像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的情景。

當今世界面臨環境惡化的嚴峻挑戰,人與資源的關係日漸緊張,美國的每人平均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都在歐洲的兩倍以上。但布希政府根本不願參加《京都議定書》等全球多邊安排,對全球可持續發展表現得極其不負責任。對這樣一個自私的“超級大國”,歐洲人也一直隱忍扼腕,非常不滿。所以説,美國不解決這三個突出方面的問題,儘管布希踏足歐洲已達15次之多,儘管他反覆強調鞏固大西洋關係的重要性,我們還是難以現在就給出美歐關係已經整體改善的結論。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