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婦女性別研究培訓基地授牌儀式在中央黨校舉行 劉素華  
 

本報訊 6月9日,由全國婦聯、中國婦女研究會與中央黨校合作舉辦的“婦女/性別研究培訓基地授牌儀式暨基地建設工作研討會”在中央黨校育園樓隆重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中國婦女研究會會長顧秀蓮,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虞雲耀、副校長李君如、石泰峰出席會議,來自全國婦聯、中國婦女研究會、中宣部、教育部等相關領導,中央黨校直屬部門、地方黨校系統、社會科學院系統和高校系統的21個設立婦女/性別研究基地的單位的領導及代表和中國婦女研究會在京常務理事等共128人出席了會議。顧秀蓮副委員長代表全國婦聯、中國婦女研究會作重要講話,全國婦聯副主席、黨組書記黃晴宜做了會議總結。會議圍繞性別平等和婦女發展的過去、現狀和未來,展開了研究和探討。

顧秀蓮指出,要充分認識建設“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對於促進我國婦女事業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意義。婦女事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凝聚全社會的力量,而“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為整合蘊藏在黨校系統、社科院系統、高校系統、婦聯繫統的研究和培訓力量,形成婦女研究和培訓的“四位一體”的網路體系,提供了理論支援和實踐保障。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加強婦女/性別研究和培訓,將性別問題作為制定實施法律政策、學術研究、教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視角和方法,將在多領域加強和促進婦女研究理論的發展和實踐運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基地”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婦女運動發展的重要內容。要重視“基地”的建設,將婦女/性別研究、培訓及學科建設,納入所在系統和部門的主流工作,創新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基地”的優勢,帶動婦女研究和培訓事業進一步發展。

21個“婦女/性別研究培訓基地”今天能夠成立,得益於多年來各婦女問題研究機構,在多視角、多方位的研究和探索而取得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如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研究機構,在國際合作、本科生、碩士生的課程安排、教學和科研成果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並在國際上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些成果為基地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經驗。

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在歡迎辭仲介紹了中央黨校婦女研究中心,從成立至今在研究領域和實踐領域取得的成績。中央黨校婦女研究中心結合黨校自身特點,發揮黨校優勢,重視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宣傳和培訓,重視從社會性別視角研究公共政策,為決策提供理論支援。在碩士生課程安排、主體班課程培訓和遠端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社會性別和婦女問題的培訓、宣傳和教育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學術專著5本等,同時為地方黨校培養了一隻集教學與研究于一體的師資隊伍。李君如説:今後,中央黨校“婦女/性別研究培訓基地”,將抓住機遇,利用好基地這個平臺,進一步擴大師資培訓,建立跨學科的研究隊伍,將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培訓有序地納入黨校主體班的課堂,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加強與其他婦女研究機構的合作,作到資源共用,優勢互補。

“婦女/性別研究培訓基地”的建立,為眾多的研究人員提供了自身學術發展和實踐操作的新機制,為中國婦女發展事業奠定了科研基礎。其他與會代表如中華女子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雲南大學等都談到今後要利用好基地,擴大對婦女幹部的培訓,特別是加強對少數民族婦女幹部、西部婦女幹部的培訓,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西部地區的社會性別和婦女問題的發展,引領社會各界從多視角認識婦女的平等權利,如性別角色分工、性別工資差距、家庭和個人生活領域中的婦女權利;關注宏觀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對婦女的影響,如中國加入WTO再就業政策與婦女就業、婦女的生活福祉等。努力在婦女就業,提升社會生活品質,促進各民族間、各地區間的協調發展,貢獻力量。 (劉素華)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