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陳雲談“文化大革命”未能避免的原因(中) 林蘊暉  
 

□林蘊暉

(三)

為使黨的路線的正確性在組織上得到保證,在出現偏差或錯誤時有可能及時得到糾正,黨的歷屆黨章都賦予黨員對黨的重大決策有自由討論的民主權利。

中共六大黨章第十二章44條規定:“嚴格的遵守黨的紀律為所有黨員及各級黨部之最高責任。共産國際、中國共産黨全國大會、中央委員會及其他上級機關的決議都應當迅速而且正確的執行,同時在未經決議以前黨內的一切爭論問題,可以自由討論。”

中共七大黨章第一章第3條增加有:“向黨的任何機關直至中央提出建議和聲明。”“在黨的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工作人員。”

中共八大黨章第一章第3條又補充:“對於黨的決議如果有不同意的地方,除了無條件地執行以外,可以保留和向黨的領導機關提出自己的意見”;為保障黨員權利切實有效地行使,還規定“黨員和黨組織負責人如果不尊重黨員的這些權利,應當給予批評和教育;如果侵害黨員的這些權利,就是違反黨的紀律,應當給予紀律處分。”

可見,從中共六大黨章到八大黨章,有關黨員權利的規定是不斷完善的。即:在黨組織“未經決議之前黨內的一切爭論問題,可以自由討論”;對於黨的決議有不同意見,黨員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在黨的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工作人員”;不尊重黨員權利的黨和黨組織負責人,應受到批評以至紀律處分。這些規定,無疑是保證黨內民主得以實行的黨規黨法,是黨內從普通黨員到黨的最高領導人都應遵從而無可例外的。

應該説,在黨的歷史上由於黨員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使革命事業免遭失敗的事例是存在的。最具説服力的是1932年毛澤東在寧都會議受到排斥以後,對黨內的重大決策仍擁有發言權,因而在長征路上可以與張聞天、王稼祥自由地討論五次反圍剿的軍事路線,並取得張、王的支援。於是才有發生歷史轉折的遵義會議的召開。毛澤東本人在中共七大和九大的講話中都曾談及此事。對這段歷史情節,金衝及在《毛澤東傳》1893—1949“長征”一節中寫道:

毛澤東在行軍途中,又和同行的王稼祥、張聞天一起分析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錯誤,認為紅軍已經不能按原計劃行動去同紅二、六軍團會合了。張聞天在延安整風時寫道:

“長征出發後,我同毛澤東、王稼祥二同志住一起。毛澤東同志開始對我們解釋反五次‘圍剿’中中央過去在軍事領導上的錯誤,我很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見,並且在政治局內開始了反對李德、博古的鬥爭,一直到遵義會議。”

……

黎平會議的《決定》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但爭論仍沒有結束。……

此時,王稼祥向毛澤東提出了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意見,毛澤東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建議他先同張聞天通通氣。張聞天也同意把李德、博古轟下來的意見,並且説:毛澤東同志打仗有辦法,比我們有辦法,我們是領導不了啦,還是要毛澤東同志出來。(金衝及主編:《毛澤東》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340頁。)

程中原在《張聞天傳》第九章“歷史轉折”中有更詳盡的記述:

1934年10月10日晚上,張聞天同毛澤東、王稼祥一道,從瑞金的梅坑出發,向贛南省會于都集結,準備渡過於都河作戰略轉移。……

按照部署,……黨和紅軍的首腦機關簡稱為“總部”,“最高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和總司令朱德等總部領導人隨一縱隊行動,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也隨一縱隊行動。這些中央領導人的隊伍稱為“中央隊”。“最高三人團”原來打算要將毛、張、王等一律分散到各軍團中去,毛、張持異議,這才讓他們留在一縱。毛澤東邀約張聞天、王稼祥一路行軍,一起宿營,張、王欣然同意。這樣,踏上西征途程之後,張聞天同毛澤東、王稼祥就走在一起,自然而然地也形成了一個“三人團”。為了跟“最高三人團”相區別,稱為“中央隊三人團”。

“中央隊三人團”並不是一個正式機構。三個成員中毛、王兩人,一病一傷。毛澤東惡性瘧疾剛制住,體虛血虧,走不動路。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被敵機炸傷,彈片還在肚子裏。他們兩人都坐擔架。張聞天身體好些,基本上是騎馬行軍。“最高三人團”成員忙於指揮戰事,把他們三個人放在一邊。長征開始時的這種特定環境,給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三個人提供了經常在一起交換意見的機會。話題很自然地集中在不能打破敵人第五次“圍剿”的主要原因上面。……這一路隨意交談,充分討論,張聞天同毛澤東之間感情上更加親近,思想、觀點也更加趨於一致。對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張聞天和王稼祥都接受毛澤東的觀點,認識到主要是在主觀方面,是軍事領導上的戰略戰術錯誤所致。

在西征途中形成的這個“中央隊三人團”,對於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對於中國共産黨歷史的轉折,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美國記者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在他寫的《長征——前所未聞的的故事》一書中幽默地用“擔架上的‘陰謀’”為標題專門寫了一章。張聞天在總結這段歷史時則採用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語言。他寫道:在長征出發後,“他(指毛澤東)要我同他和王稼祥同志住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反對李德、博古領導的‘中央隊’三人集團,給遵義會議的偉大勝利放下了物質基礎”。(程中原著:《張聞天傳》,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235頁。)

這段歷史充分説明,由於黨員的民主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黨員有權自由討論黨內的重大決策,並在黨的會議上提出和爭論,這樣才使紅軍在長征途中將遭全軍復滅的路線錯誤得以糾正,出現歷史性的轉折。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