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哲學:民族的與現代的 蔣一兵  
 

2006年6月3日,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舉辦了主題為“哲學的民族化與現代化及其學科建設”的學術討論會,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安徽大學、浙江大學及中央民族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及研究所的專家學者30余人參加了討論會。

中國的哲學:仁、他人和人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趙汀陽認為,有哲學觀點不等於有哲學,哲學必須有哲學問題。只有當哲學思維進入一套問題的運轉中時才有哲學,在這個標準上西方當然是有哲學的,中國也是有的,印度也是有的,但這個運轉方式是不太一樣。懷疑是哲學的第一步,必須有懷疑才會有下一步的工作才會有所謂的論證,給出很多很多理由來證明這樣的觀點比那種觀點更為可取,這就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哲學活動了。哲學觀點的一般結構都是一樣的都是要對這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給一個總體的把握。為什麼有這樣一個總體把握?它其實是想要對付一個西方通常叫做超越的東西,超越的東西不多,統共就三種:一種是世界本身,第二種是上帝,第三種就是他人,就是別人。所謂超越的,就是我們主體性給它包不進來的,吞併不了的,永遠落在外面的那種東西就叫超越的,只有三種東西是我們主體性消滅不掉的的東西:這世界是在我們之外的,永遠在外的;上帝不管有沒有,但他是被假定在外的;另外就是他人,他人的心是你永遠把握不住的,他有自由意志,所以他人也是永遠脫離我們控制之外的。中國的哲學全部都集中在對他人的研究上,這比西方深刻的多,事實上中國孔子的仁義道德的仁這個結構,我覺得在哲學史上是一個最劃時代的東西。仁這個字首先劃定了要關注他人這個問題,因為是二人之間的關係,而西方的人永遠是個體並且個體是相似的,是沒有區別的。但是每個人,其心必異,每一個他人的心,是不一樣的,只有孔子才真正發現了他人的問題。比如説孔子在被問到什麼是仁的時候説:仁,就是愛人。這個愛其實是心中有別人,是把別人放在心中,心中惦記有別人這回事、很重視別人。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宋志明教授認為,當西方哲人將目光投向世界並追尋到超自然的上帝時,中國哲人則把目光投向了人自身,他們沒有單純解釋世界的興趣,而特別關注如何做人的問題,世界作為人類生存的場所,不是被認知的對象,而是人生實踐不可缺少的要素,世界是人生價值的終極依據。西方哲學重知,中國哲學重行,中國哲學家的哲學往往不僅僅體現在語言文字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哲學家的人生實踐當中。西方哲學從存在入手,以解釋世界為主題;中國哲學從人生入手,以解釋價值為主題,在西方人那裏指導人生、提供價值安頓的是神學,而在中國人這裡哲學才是指導人生、安頓價值的。中國傳統哲學的特色在於關注人生,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精神導師,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李存山研究員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現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哲學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哲學或宗教確定了該民族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哲學是“天人之學”,其普遍模式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其特點具體表現為“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真善合一”,人性論和價值觀的統一。正是中國哲學的這種特點決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是在“一個世界”或“存有的連續性”的“生活世界”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堅持在“生活世界”中實現道德的理想,為人們提供一種“道德性的人文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的現代化是從“正德、利用、厚生”的“三事”之説所體現的道德性的人文主義進至 “正德、利用、厚生、立制、致知” ,這文化的五要素協調並進,同時以“五四”以來所倡導的民主補“立制”之不足,以科學補“致知”之不足。文化這五要素,“得其均衡則治而衡,失其均衡則衰而亂,此文化之大常也”。

儒學是一個思想系統,包含著哲學,

是一種東方式的倫理型的人學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牟鐘鑒教授認為,哲學和宗教在西方分得很清楚,哲學是求知的,認識世界;宗教是給人安身立命的,是信仰的。這在中國沒有分得那樣清楚。儒家這個哲學,是一個思想系統,一個信仰系統,包含著哲學,宗教,政治,倫理以及民俗的層面等等,它是一個綜合的東西。胡適、馮友蘭在西方哲學的框架下講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好多東西被捨棄掉了,比如人生哲學這一部分就基本上被捨棄掉了。要把中國哲學史還原為中國思想史,只有把它講成思想史才能夠比較完整地來了解中國思想家的面貌。儒家可以作為哲學,可以作為宗教與西方對話,但都不是它的全部。我們曾經一度把好多東西強加給它,比如唯心唯物兩條路線的鬥爭、四大塊(宇宙觀、認識論、社會歷史觀、辯證法),不符合這幾塊的都不能講。中國的儒家最有特色的是人生哲學,突出的是倫理的思想,道德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和之學。在未來,儒學還應當堅持它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來發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人為本、和而不同這樣一些基本精神,將它滲透到各個領域,甚至走向世界,來重建世界文明的對話。我想用一句話來回答儒學是什麼樣的學問,儒學既不是純粹的哲學,也不是純粹的宗教,它是一種東方式的倫理型的人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民族化

中共中央黨校許全興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民族化必須要與中國傳統哲學相結合,這樣的結合不僅僅是在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時引證某些中國哲學的語錄,而是要對中國哲學進行總結和概括,繼承和發展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對中國傳統哲學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通相似的內容加以汲取與發揮,對中國哲學中特有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鮮有論及的,甚至沒有論及的合理思想、命題和概念加以吸取與改造,而且還要總結和吸取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郭湛教授認為,要在當代創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體系就應當將中國當代的實踐、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當代西方哲學與科學的成就三者加以結合。而當代中國哲學的理論建構應當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開新、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當代西方和東方的哲學資源的融合與貫通。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