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逐步推進中的東亞地區合作 胡鞍鋼 門洪華  
 

東亞是世界最重要的新興市場,在世界政治、經濟中所佔比重呈現大幅度上升趨勢。但是,相比西歐和北美而言,東亞的地區合作卻是不折不扣的後來者。東亞經濟合作以1967年8月東盟的成立為啟動標誌,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一直進展緩慢,且以東盟的單一形式進行。金融危機之後,東亞各國的合作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這表現在:東盟合作進入以自由貿易區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化建設階段;中日韓三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對話協商機制,尤以2003年10月三國領導人簽署《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為標誌;“10+1”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尤其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為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奠定了良好而堅實的基礎;“10+3”機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可以説,東亞合作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乃至競爭態勢。

東亞地區合作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其中全球化的發展、冷戰後東亞的相對穩定、全球地區集團化發展、東亞地區複合相互依賴的加深尤其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世界銀行專家指出,東亞經濟,特別是它的貿易增長在全世界是最快,這表現在經濟增長率最快的、貿易增長率最快、地區內部的貿易遠遠地快於其他貿易地區(包括歐洲和北美)。與其他地區相比,東亞地區從全球自由化中獲益更多;由於這一地區各經濟體之間差別很大,在生産和出口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東亞地區可以通過地區性一體化來實現自由化的大部分收益。據估計,到2015年,東亞從全球自由化獲得的潛在收益將達到數千億美元。東亞各國的發展戰略(重點在於經濟增長、就業和社會穩定)和貿易政策(重點在於市場準入和競爭)越來越密切地相互聯繫。東亞貿易已經越來越具有互補性,東亞地區新興經濟體的互補程度已經直逼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

東亞地區不僅有世界經濟強國日本,有第一代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四小龍,還有第二代新興工業化國家馬來西亞、泰國、中國,以及眾多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多層次性構成了巨大的互補,為加強經濟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內部環境。地區一體化表面上看是經濟合作,實際上卻是政治層面的決定,因此各國政策的配合和對一體化的共識至為關鍵。東亞是具有世界影響力大國的集中地帶,中、日、美等均位於該地區或在該地區擁有重大利益。尤其是,美國在東亞安全議題上的主導地位和中日關係構成東亞一體化的變數。近年來,中美之間形成了比較具有建設性的戰略協調機制,中國所積極促動的開放地區主義減少了外部力量對東亞一體化的疑懼。當然,由於東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差異甚大,各國難以接受對主權的過多讓渡,難以展開高層次的合作。共用增長旋即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推動力,以東亞的經濟實力和潛力計,以地區主義在全球的蓬勃發展為參照,東亞地區主義的發展受到全球關注似乎是必然的,而其發展緩慢也似乎是有情可原的。迄今為止,東亞各國向高層次推動東亞地區合作的政治共識還不夠強,儘管東亞合作的進程已經不可逆轉。

就現狀而言,東亞難以在短期內建立起真正能夠體現各主要國家意願的地區一體化組織,東亞三大國中日韓採取分別與其他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形式來參與地區一體化的事務,三者之間反而缺乏前瞻性的經貿合作安排。從長遠利益考慮,東亞需要建立由中國、日本、南韓共同參加的自由貿易區。這既符合東亞各主要國家之間日益增強的相互依賴關係的客觀需要,也有利於推動東亞各國對外經濟的發展。

當然,隨著東亞各國聯繫的增加,其複合相互依賴的程度也將繼續加深,地區合作正給東亞各國(以及其他地區經濟體)帶來豐厚的紅利,並且這種利益會隨著地區合作的深化而增加。作為一種前瞻目標,東亞一體化有著美好的前景。

中國與東亞各國、地區的相互依賴、相互信任的貿易夥伴關係不斷增強,中國大幅度減少關稅、大規模消減非關稅貿易壁壘和注重推動貿易自由化、遵守國際規則等積極措施使得東亞一體化打上了市場推動的強力標簽。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來源於其地緣政治地位和經濟繁榮,也受惠于蓬勃發展的東亞多邊合作。區域多邊合作是二戰結束以來的一種新趨勢,它對區域內的政治、經濟、安全等問題的解決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推動雙邊關係發展方面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其次,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主動倡議並加強了東亞一體化的制度推動。中國的發展帶動了東亞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東亞地區的深入合作,東亞正在逐漸贏得更大的影響力和自主權。

過去幾十年,亞洲奇跡除了應該歸功於東亞各經濟體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政策外,東亞國家之間的積極合作也功不可沒。促進東亞多邊合作,是所有東亞國家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必然反應,符合東亞所有國家的經濟利益。全球化進程與區域一體化進程並行不悖,經濟區域集團化客觀形成了歐洲、亞太、北美三大經濟板塊,各大國分別以此為依託,而東亞就是中國所在區域一體化的基本依託。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