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 楊東平  
 

不久前,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建議,確定在“十一五”期間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品質”。最近,國家已提出控制高等教育擴招速度,將今年高校招生增幅調整為5%。從1999年至2004年,本專科生招生的年增長率平均為26.1%,研究生招生的年增長率平均為28.6%,大大超過了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顯然是缺乏科學性的。由於未來二三十年,適齡青年的規模仍在增長,因此高等教育仍需保持適度的增長。一般認為,與GDP的增速同步,是一個合適的速度。但今年5%的控制增幅,大大低於GDP 的增速,顯示了政府加強調控的決心和力度。

連續多年的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産生了可以預料的一系列問題。它突出地表現為高等教育培養品質的明顯滑坡,大學生就業難成為全社會強烈關注的問題。顯示高校辦學體制、教育模式的相對封閉和改革的滯後,高校的培養目標、學科專業設置、教育內容和方法等許多方面尚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高等教育品質下降、品質變異還有其他許多重要的方面。例如,我國確立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對一些研究型高校實行重點投資建設,但這一政策的績效評價是不明確的,國家鉅額的投資效益難以考核。在新一輪行政導向的學術“大躍進”下,高校普遍氣氛浮躁,熱衷於蓋大樓、建大校園、追求豪華闊綽。學科建設、學術發展很難按照學術自身的邏輯漸近地積累發展,而遵循上級部門的指令,追求定量化的高指標。近年來高校逐漸增多的學術造假等學術腐敗事件,顯示了學術生態受到的損害。

但當前制約高等教育發展最現實的問題,也許是資源障礙,即“誰來為高等教育買單”。一方面,隨著學生數量增加、培養成本增加,向世界一流大學進軍的清華、北大等倍感缺錢,沒有足夠的經費,難以請到海外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承擔了近年來高校擴招主要任務的地方院校,教育資源被極大地稀釋,生均教育經費大幅度下降,有的省已下降為僅相當於原先的1/3左右,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然而,高等教育繼續發展的經費卻並不落實。在我國初等、中等、高等三級教育經費的結構中,高等教育經費約佔24%左右,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已經大大高於各國的平均水準。國務院領導一再明確表態,今後新增的教育經費將主要用於農村義務教育。與此同時,全國高校的銀行債務約在2000億以上,潛伏著一定的風險,教育主管部門已嚴令清查和控制高校貸款。其次,目前大學每年5000元左右的學費,也幾乎達到了“天花板”,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不得提高,嚴查高校亂收費。這樣,增加高等教育資源的主要途徑──政府撥款、銀行貸款和收取學費──都被堵死,高等教育還要擴大和提高品質,錢從何來?

高等教育的情況具有某種典型性。有人説,現在的教育問題如一團亂麻,如何解開這團亂麻,什麼才是那把關鍵的鑰匙?我想説,關鍵就是不失時機地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建立高等學校面向社會自主發展的新機制,從而走出這一困境。

以高等教育的財政危機為例,事實上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能夠包辦昂貴的高等教育。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主體是私立大學;在亞洲國家,私立高等教育至少也佔有30%~50%或者更高的比例,但我國仍然是公辦高等教育一統天下的格局。民辦高等教育雖然也發展了十幾年,至今仍然步履維艱,規模很小,包括公辦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在內,民辦高校佔本專科在校生的比例僅為10%。可以設想,如果由社會力量舉辦的民辦高校的比例達到30%以上,困擾我們的高校經費問題將不復存在。它涉及政府教育職能的變革,涉及政府應該管什麼、不應該管什麼這樣的根本問題。顯而易見,國家應當包辦的是義務教育,而高等教育則必須打破壟斷,面向社會開放,更大限度地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使高等教育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充滿活力的事業。近年來,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搞許多高收費的“轉制學校”,而真正應當轉制的高等學校卻按兵不動。在這幾年的“兩會”上,已經有代表提案要求開展公立高等學校轉制的改革。如果每個省有一部分高校轉為民營機制,就可以有效地緩解教育經費問題。事實上,已經出現了公立高校轉制的成功實踐,如齊齊哈爾職業技術學院、大連外國語學院。

增強高等院校自身的活力,一個基本的方面是重建政府與大學的關係,通過政府放權、向大學賦權,恢復大學的自主性,使之成為真正能夠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儘管這一目標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即已提出,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中都已確定,但至今並未真正落實。相反,近些年來,高等教育管理出現了某種退化,官本位、行政化趨勢嚴重回潮。例如,1980年代的教育體制改革,為淡化高校的行政級別,將所有高校定為局級;但近年來重新確定了30余所“副部級”大學,強化了大學的官本位價值,這與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可以説是背道而馳的。世界範圍內優秀人才和創造性成果的競爭,實際是制度文明的競爭。我們必須正視,建設一流大學最為重要的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或者説建立大學的現代性。如果我們不能建立高校自主辦學的體制,不能實現學術自由和學術本位的管理,那麼我們花很多的錢也不太可能實現“世界一流”的目標。

回顧2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歷程,重溫1985年教育體制改革《決定》的精神,今天特別需要強調和突出教育制度改革,堅持鄧小平同志所開闢的方向,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其核心是教育行政改革,要打破政府對教育資源的壟斷,引入市場機制改善公共資源的配置、改善提供公共産品的途徑和方式,通過培育和發展教育市場擴大教育供給,增加教育的豐富性、選擇性和競爭性,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要通過政事分離的改革,推動政府依法管理教育,在教育多元化、社會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政府與學校的關係,建立大學的自主性,促進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保障學術研究的高水準和創造性。要通過制度創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權力,促進辦學體制的靈活性和多樣化。要建立社會參與的機制,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避免決策的隨意性和片面性。這是當前教育改革真正重要的任務。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