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好事要辦好更要辦實 林 羊  
 

□林 羊

隨著地方各級政府開始換屆,各地“為民辦好事”的議事日程排得日趨緊密,議事項目也逐漸增多。但是,一些以人民的名義辦的好事,卻常常得不到人民的“掌聲”,如果人民真正的可以當家作主,恐怕有的非旦得不到“掌聲”而是會得到“巴掌”。遠不説以往“為民”造的大廣場、大馬路,日下各地紛紛聽證的一件“好事”,卻遭遇到不大不小的尷尬,這就是為了緩解燃油漲價給計程車司機造成的負擔,管理部門擬提高計程車每公里的租價,但此舉卻遭到了多數計程車司機的強烈反對。

要辦的“好事”卻遭到了受惠者的反對,這從平常人的角度考慮是難以想像的,但深入分析後,人們也就不難理解個中奧妙。有人認為,計程車司機之所以反對漲價,是由於擔心漲價會減少客源,反而會影響收入。其實不儘然。這其中的關鍵不是純粹經濟學意義的問題,而在於體制因素,是民心和民怨的問題。有人對北京的市場作了初步調查,目前存在著三種不同類型的“計程車”:隸屬計程車公司的計程車、正規個體計程車以及被稱為“黑車”的非法運營計程車,平均而言,正規公司計程車(按1.6元/公里計算)司機每月每人月收入2000元左右,小排量個體計程車司機每人每月收入3500元左右,黑車司機每人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而正規公司計程車每月車份5600元。從這種集體不如個體、個體不如黑戶、黑戶不如管理者的數量關係,人們就不難發現矛盾的焦點所在:需不需要計程車管理公司?管理費到底應該收多少?漲價還是降費?答案是非常明白的。然而,就是這麼一件明白的事情,卻被折騰得讓人不明白了。一方面,相關部門大張旗鼓出來張羅“聽證”,非要把“芝麻”變成“西瓜”,似乎只有計程車漲價了,國家、企業、個人利益就都保全了,這樣的“好事”不能遲辦而要早辦、快辦。另一方面,計程車營運主管部門再三強調,為了維護安定團結,必須“管”、不能“放”,“車份錢”收得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計程車公司利潤率是3.61%,如果不調價,2006年預計是1.68%,可憐得很啊!當然,個別單位做的評審認為,剔除了包括業務招待費等34項各類成本以後,北京計程車公司的純利潤率為20%多,應該純屬捏造。不管孰真孰假,有一件事卻是事實,在北京開計程車公司是誰都想幹的“買賣”、卻又不是誰都能幹的“買賣”。

從計程車漲價之爭論,能夠折射出很多“好事”卻辦不好的根源所在。首先是政府與老百姓的關係。把政府永遠置於管理者的位置,那麼所思所為都是對民眾的“恩賜”,收取“管理費”就是理所當然的了,收多收少也就是政府或者是政府主管部門説了算,民眾只能逆來順受了。不轉換政府的角色,不從居高不下的管理者的身份轉換到服務者的身份,“好事”只會成為“好事者”茶余飯後的“説事”。其次是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政企不分、權與利結合,企業變相為“二警察”,權力化為了壟斷利潤,具有極強的“剛性”。不把權力從企業中撤出來,使企業真正成為經濟意義上的法人實體而不是某種體制內權力“變現”的“強人”實體,“好事”只可能拿“軟杮子”開刀,浮光掠影而不能深入實質。當然,在體制沒有徹底理順之前,並非萬事皆休,居位、有位必須有為,多做些“好事”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而辦這些“好事”最終需要處理好“名”與“實”的關係。單就計程車漲價而言,此舉絕非上策。前車之鑒,殷猶未遠。民航加收燃油費,最終以機票大幅度打折收場,究其原因,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的作用使然,價高、需求少,總利潤反而可能下降。同樣,計程車漲價,客源銳減,其結果可能得不償失。更何況目前普通居民積蓄大幅增加,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對住行消費既有願望也有支付能力,計程車漲價只會加速“打車族”轉變為“開車族”,使計程車市場容量不是算術級縮減而是幾何級縮減,因為一人開車、全家享受,這意味著可能四五個人的計程車消費縮減了。而且相對於正規計程車價格提高,“黑車”價格隨行就市,彈性更大,競爭力更強,收益可能更多,正規與“非法”的反差更大。總之,“好事”一定要謀定而行而不是一相情願,一定要落到實處而不是浮在表面,一定要多角度考慮而不是由上而下俯視。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