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俄美關係新走向 姜毅  
 

□姜毅

“新冷戰”陰影出現?

進入2006年以來,俄美關係波瀾不斷,問題頻現,彼此不信任感進一步加深。3月初,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提交了一份名為《俄羅斯正在朝錯誤的方向前進:美國能做些什麼》的報告,聲稱俄羅斯繼續背離民主準則,指責其在前蘇聯地區推行不利於該地區穩定的政策,並對鄰國獨立構成威脅。在3月7日舉行的一個聯合新聞發佈會上,賴斯與拉伕羅夫公開地互相抱怨對方的政策。3月16日美國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則對俄羅斯政府“迷失民主之路”深表“擔憂”。接著,美國權威的《外交》雜誌刊出文章,預言美國將在未來10年以後取得“核優勢”,而俄羅斯在遭受美國第一次核打擊後無反擊能力。該文章面世以後,立即刺激了俄羅斯的敏感神經,媒體紛紛發表文章,抨擊作者及其幕後策劃者的挑釁和訛詐。這還沒完,3月底,美國官方和媒體都報道莫斯科在伊拉克戰爭之初曾向薩達姆政權官員提供情報。為此,美國一些政客、媒體叫嚷要將俄羅斯踢出“八國集團”。更有甚者,美國副總統迪克€非心?月又在立陶宛發表了強烈指責俄羅斯內外政策的言論。這是布希執政以來美國高級官員首次對俄羅斯提出言辭如此激烈的批評。

很明顯,與普京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特別是“9·11” 事件後的那種相對融洽的氣氛相比,俄美關係再次呈現寒冷的狀況。難怪俄美都有人認為 “新冷戰”的陰影開始籠罩在兩國的上空。

俄美矛盾的恒常與戰略性

總結過去數年的俄美關係,可以發現,兩國關係的基調是合作與矛盾並存。合作更多表現為意向性的,集中在戰術性層面上,而矛盾則是恒常和戰略性的。

所謂合作其實就是兩國相互的需求。俄羅斯認為:如果國家希望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取得成績,它就需要美國,同美國搞好關係也有利於俄羅斯發展經濟;美國是強大的軍事中心,不與它達成一致,就無法保障自身和國際社會的安全。

而美國也承認:俄羅斯儘管失去了超級大國地位,但仍然是一個大國,其軍事實力仍能與美國抗衡,沒有與俄羅斯的積極協作,美國的安全就得不到充分保障;俄羅斯在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還保留著傳統聯繫、影響渠道和威信,使它能夠成為這些國家和地區與美國之間的調停人,不考慮俄羅斯的立場、或者沒有它的參與,就不能解決許多地區化的問題,比如打擊國際恐怖主義;而且,龐大的俄羅斯如果繼續成為“問題國家”,不僅無法對全球的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更可能成為一種威脅因素,特別是輸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大量移民涌入中西歐。

然而,俄美之間的需求並不意味著雙方已有矛盾徹底消除,雙方在反恐、地區穩定等一些問題上的合作只是暫時掩蓋了在根本利益上的差異。更何況在力量差別比較大的情況下,俄羅斯對美國的需求遠大於美國對俄羅斯的需要,從而使這種相互需求更加脆弱。

俄美矛盾的核心

俄美矛盾的核心是雙方在如何處理新的國際關係格局,以及俄羅斯在新形勢下處於何種地位。在莫斯科看來,各國應該共用冷戰結束的“紅利”,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為一個大國,俄羅斯應該在解決世界和地區問題中佔有一定的席位。而美國則依據霸權穩定論,堅持其在建立新世界中的領導地位。在它看來,俄羅斯希望的多極世界、與西方的平等地位既對修好俄美關係沒有什麼好處,更是對美國利益的挑戰。最近十多年一系列的情況説明,俄美雙方在這個戰略性問題上本質的差異是導致兩國關係不斷出現麻煩的根源。

雖然華盛頓現在沒有把俄羅斯視為新的挑戰者,但它仍然認為,俄羅斯的衰弱並不意味著它不能損害美國的利益,也就不能不在戰略上、特別是在地緣政治方面防止俄羅斯作為帝國的東山再起。最近幾年美國加緊在獨聯體地區的滲透、支援獨聯體國家的離心傾向、策動“顏色革命”等等,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可被美國控制的歐亞大陸新的地緣政治結構。意識形態因素一直是美國外交的重要視角。雖然共和黨政府更看重俄羅斯的“國際表現”,但俄羅斯國內政治發展傾向還是讓熱衷於“民主輸出”的華盛頓十分擔心。

儘管普京把致力於內部發展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俄羅斯並沒有徹底放棄成為世界大國的雄心。在積蓄力量的階段,它也竭力避免發生對其利益和國際地位造成嚴重損害的變化,還是努力在國際社會中確立自己的地位,使之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俄羅斯聯邦作為一個大國、當今世界的一個勢力中心的利益。在莫斯科看來,廣泛的國際聯繫是一個國家外在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成為與外部世界鬥爭的借助力量,有助於提高自身國際地位,有利於自身利益的實現。同時,吸取了改革之初深刻教訓的俄羅斯也不會簡單地移植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和西方價值觀,更不能接受外部勢力對其內政的指揮。其大國的歷史與榮耀,其獨特的歷史文化根基,其國家衰敗的慘痛體驗,其被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敵視和排擠,都難免使俄羅斯産生對西方的警惕。

面對美國步步緊逼,特別是在獨聯體地區、甚至俄羅斯國內謀劃所謂“民主革命”的企圖,俄羅斯政權不能不有所表示,“紮緊籬笆”。這既包括在國內加強對政治各層面的控制、削弱來自西方 “民主布道”的影響;也包括努力實現軍隊、特別是戰略核力量現代化;也包括在獨聯體地區進行新的整合、利用能源武器顯示自己的地位;還包括在國際和地區舞臺上更加積極地活動,爭取更大的活動空間。最近兩年俄羅斯在伊朗、朝鮮核問題,在中東局勢演變等方面活躍的外交活動,與中國進一步密切戰略協作關係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其應對新挑戰的重要舉措。

重開冷戰是缺乏根據的悲觀

當然,由俄美越來越明顯的矛盾,就斷言兩國將重開冷戰也是缺乏根據的悲觀。

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宮後,俄羅斯經濟增長勢頭雖迅猛,但與美國相比,仍相差甚遠。俄羅斯武裝力量也面臨一系列問題,恢復蘇聯當年的國際影響力實屬不易。從最好的情況看,即使俄羅斯如願實現了翻番的目標、即使其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增強,俄羅斯現代化改造的任務仍然是十分艱巨的。社會的重組、經濟結構的調整、政治法律制度的健全、與世界發展的接軌等等都需要俄羅斯花費相當的時間和努力。俄美實力的不對稱性幾乎可以排除重現當年冷戰發生的可能。

即使是霸主慾望膨脹得有些不知所措的美國,也面臨著許多難纏、頭疼的事務。正如開篇所説,美國對俄羅斯的需求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會保持。如果反恐和防擴是美國長期的戰略重點,那麼俄美合作的機遇今後也將繼續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把俄羅斯般的大國“逼為”自己的敵人顯然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應該看到,冷戰結束後,美國對俄政策的中心是防止其再次成為美國利益的威脅。為此,民主和共和兩黨都沒有明確把俄羅斯視為戰略對手,都把“接觸”、“誘導”與“合作”當作與俄羅斯打交道的主要工具。這種政策基調今後也不會改變。

用一幅簡單的圖畫來描繪俄美互動的今天和明天就是,兩國關係有如一列行駛在路基脆弱的軌道上的火車,時而前行、時而停頓,有時還會倒退。對其前行的穩定性不用抱太大希望,唯一可確定的是它尚不致出軌、翻倒。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