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加強和推進上海合作組織能源合作 王高峰  
 

 經濟合作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今年6月“上海峰會”的重要議題之一,而能源合作又是經濟合作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早在今年年初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便開始提上議事日程,並在上海合作組織領導下成立了“能源合作國家間專門工作組”,確定成員國在能源、油氣等方面的合作項目。

能源合作是成員國經濟發展的共同要求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在能源合作問題上存在互補關係。俄羅斯和中亞國家能源豐富,特別是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中國是一個穩定的能源消費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能源,這為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開展能源合作提供了可能。俄羅斯是目前除歐佩克組織之外最具油氣資源潛力的國家,截止到2004年底,俄羅斯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剩餘儲量分別為99億噸和48萬億立方米,分別佔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總量的6.1%和26.7%。目前俄羅斯所生産的一半以上的石油和1/3的天然氣用於出口,其出口的主要方向是歐洲國家。而亞太地區作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能源需求量逐年增加,這一地區將是俄羅斯能源出口的潛在增長點。

中亞地區特別是裏海及其大陸架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資源富集區,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以及亞塞拜然等國家都具有豐富的地下資源。中亞國家位於亞歐大陸的中間地帶,從地緣上看,北臨俄羅斯,西通歐洲大市場,南接印度次大陸,東靠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及亞太地區,應該説中亞國家處於較為優越的地理位置上。但是,由於中亞各國均是內陸國,沒有出海口成為制約它們發展能源經濟的瓶頸。目前,中亞國家的能源出口特別是利用管道出口主要依賴於俄羅斯,而俄羅斯利用這一壟斷優勢收取高額的過境費,因此中亞國家急於尋求其他能源合作夥伴,以保證能源的出口安全。

中國自1993年成為能源凈進口國以來,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成為國際能源市場上的戰略買主。中國2005年的石油消耗量為3.1億噸,進口量為1.3億噸,石油的進口依存度超過了40%。過去的4年中國的石油新增需求量佔全球石油新增需求量的40%。而中國石油進口的50%來自形勢不穩定的中東地區,以海上運輸為主,且經過海盜頻繁出沒的馬六甲海峽。對中東能源的路徑依賴和海上運輸風險,使中國的能源安全難以得到充分保障。這種情況下,中國正在積極尋求能源進口的多元化,以滿足因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的急劇增加。因此,發展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能源合作符合各方利益,是上合組織成員國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共同需要。

能源合作存在著困難

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加強能源合作,是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要求。但是,能源合作的進程也存在著諸多困難。這其中,既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也有主觀因素的影響,既有成員國內部的矛盾與競爭,也有外部力量的制約和干涉。

首先,輸油能力受制于石油的實際開採量。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內,油氣管道的修建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特別是涉及向中國輸油的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和中哈石油管道更是引人注目。但實際上,無論是將來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石油開採量,還是來自哈薩克的石油,由於受到開採條件的限制,可能都難以保證3000萬噸(中哈管道年輸油能力為2000萬噸)的年輸油能力。

其次,裏海法律地位問題也是制約上海合作組織國家能源合作的一個重要因素。蘇聯解體後,裏海沿岸國由原來的蘇聯和伊朗演變成了俄羅斯、伊朗、亞塞拜然、哈薩克和土庫曼五國。裏海的法律地位和海底資源劃分歸屬問題也隨之成為各國爭論的焦點。由於各國的實際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不同,海洋派和大陸派在裏海劃分上的立場大相徑庭。迄今為止,裏海沿岸國沒有在裏海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導致該地區各國在使用和開發能源問題上不斷發生爭議和摩擦。這不僅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也為各國的能源出口製造了障礙。

最後,來自外部力量的競爭,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能源合作面臨的挑戰。蘇聯解體後,美國和西方國家加強了對中亞和裏海地區的工作力度,目前已鋪設了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的輸油管道,通過這條管道,中亞和裏海地區將每年向西方輸油5000萬噸。日本近年來一直是中國與俄羅斯能源合作中的有力競爭者,中日兩國作為亞太地區兩個能源消耗大國,都將自己的能源進口多元化目標瞄準俄羅斯,導致二者一定程度上的惡性競爭。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