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高踐四及其鄉村教育 祝彥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的無錫實驗

無錫民眾教育實驗區(包括黃巷、北夏、惠北三個實驗區)是由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創辦的。其院長為高踐四(1892─1943),早年畢業于東吳大學,後留學美國,是我國近代史上享有盛譽的鄉村教育家。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的宗旨是:“養成民眾教育、農事教育服務人才”。該學院在從事城市民眾教育的同時,十分重視鄉村民眾教育和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創立於1929年的黃巷實驗區與1932年設立的北夏實驗區和惠北實驗區並列為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的三大實驗基地,由於這三個實驗區都在無錫近郊區,故統稱為“無錫民眾教育實驗區”。其實驗的主要內容及步驟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鄉村教育

在無錫實驗區內,江蘇省立教育學院著重于鄉村教育的開展。

首先是建設鄉村小學,抓學齡兒童教育。儘管三大實驗基地處於無錫近郊區,但學齡兒童入學率還是很低。如北夏實驗區有人口25393人,只有2所實驗小學。由此可見當時的教育狀況。針對這種情況,各實驗區一方面要求無錫縣教育局擴大鄉村小學數量,一方面發動民眾集資建立協作小學。協作小學由村民捐資興辦,小學的日常開銷則由實驗區負擔,老師也從實驗區人員中選聘。

為了使更多的學齡兒童得到上學的機會,必須克服當時存在的校舍和石子緊張的困難。實驗區採取了2年制義務教育的實驗,即將當時國民政府規定的4年義務教育縮短在2年內完成,通過實驗,4年義務教育完全可以在2年內完成,於是推廣至6年制義務教育縮短4年內完成,通過縮短學制年限,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

其次是設立民眾學校,進行掃盲工作。他們採取辦民眾學校和合作民眾學校的辦法,對廣大農民尤其是成年農民進行包括識字在內的各種文化教育。“希望這樣農村裏成人的最低的最基本教育,可以漸漸普及起來。”民眾學校的編制分成年、青年和兒童三班,尤側重於成年班(男子班、婦女班、男女混合班),開設的課程有識字、常識、算術、寫字、唱歌、農藝等,教材為實驗區自己編撰的。教學主要是在農閒季節的晚上進行,以避免妨礙農民的生産生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黃巷實驗區還採取強制獎懲的方法,規定村民強迫識字一年;凡是村民入學,不收學費,一切書籍用品概由校內供給;村民如無故缺席一週,須交納愚民捐大洋3角。

通過民眾教育的開辦,掃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如黃巷實驗區到1932年6月,非文盲人數佔總人口數的比例由1929年的9.23%增至46.5%,其他兩個實驗區的非文盲人數也大大增加。

二、地方自治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進行無錫實驗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實驗鄉村自治。“即在於實現鄉村自治,而鄉村自治的實現,必須使一盤散沙之農民,先有組織,俾民眾在共同信約之下,得發揮其力量。”為了具體落實地方自治的計劃,在無錫實驗區成立了“鄉村改進會”和“自治協進會”,以督促指導。

“鄉村改進會”和“自治協進會”主要由本地熱心公益事業的青年農民組成,成立村鎮改進會。內設總幹事1人,主持會務,總幹事概由匯演選舉産生,任期1年,可連選連任。1934年至1935年,北夏實驗區舉辦過兩次鄉村建設講習會,凡區內各村(鎮)改進會,均選派會員學習,一切費用由實驗區供給。講授的內容有三民主義、唱歌、民權初步、鄉村建設問題、醫藥衛生、人事登記、自治及保甲、世界大勢、國語等。

地方自治的另一個內容是完善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南京國民政府在基層推行的行政組織制度,無錫實驗區認為制度形式本身並不很重要,“保甲制度之成功,不特在形式的編組,而更著重于精神上的訓練”,基於這種認識,實驗區實施保甲教育,將“民眾教育與保甲制度合一”起來。

在具體做法上,首先是定期召開甲民會議和保甲會議。甲民會議一般2個月舉行一次。會議內容為討論並議決保內有關部門自治、自衛、經濟、教育和衛生等各個方面的建議問題。其次是聯具聯保切結與制定保甲規約,實驗區摒棄了國民黨政府的聯具聯保切結中的連坐法,而賦予其積極的意義,即加強村民之間的團結,增進互助精神,建立共信的基礎,以消除村內不良風氣。所謂保甲規約,則相當於鄉規民約。其次,對保甲長進行培訓,實驗區意識到,保甲長能力高低,品質好壞,對於整個團體及其事業,都有直接影響,因此經常對保甲長們進行定期的培訓,給他們上課,灌輸各種知識,主要有民眾組織問題、黨義、法律常識、民權初步等。

三、傳播農業科技,

促進農村文明

由於無錫實驗區以農村為對象,村民大都以務農為生,農民佔絕大多數,因此實驗區十分注重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授,指導農民科學種田。比如向農民推薦優良水稻種子,提高了畝産量,深得農民信賴。為了迅速普及良種,惠北實驗區採取“農業推廣保甲制度”,先由保長、再到甲長作保證,帶頭選用良種,為村民作示範,由此推廣開來,確實效果不錯。其次是指導農民防治病蟲害,比如指導農民用鹽水選種子,可以減少水稻病蟲害,並告訴農民在每年冬季拔除稻根,可以消滅螟蟲。再次是傳授蔬菜栽培技術,教育農民植樹造林和育苗;向農民推介改良農具,讓農民擺脫傳統的手工操作,比如以前農民脫谷方法為手脫,十分吃力,效率低,還浪費嚴重,各實驗區推廣使用由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發明的打谷機,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深得農民歡迎。“數年以來,此機已普遍于農村”。第四是舉辦農産品展覽會,這是為了提高農民改進農業的興趣並借此機會交流而舉行的活動,此類活動對活躍農民思想、提高生産積極性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指導農事的同時,還積極促進合作事業的發展。各實驗區都安排有專職的指導員,負責指導本地區農民成立各種合作社,有信用兼營合作社、養魚合作社、墾殖合作社、運銷合作社、稻麥蠶生産合作社、水利合作社、農村工藝品産銷合作社、養豬合作社等,對於保障農民利益、發展生産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於合作社注重品質、嚴格管理,對那些不能開展業務,或精神渙散,或合作目的不清甚至是不正確的社,則“寧使其解散,重加整理,決不聽其茍延下去,徒挂合作虛名。”從而提高了合作社的品質,以及在農民中的威信。

此外還提倡注意公共衛生及其他公益事業。在無錫實驗區農村,同樣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弊病,缺醫少藥的現象十分嚴重。在北夏實驗區,每5000人中才有一名醫生,且還是江湖郎中。整個實驗區沒有一家醫院和西藥店,因得不到救治而死的“冤死鬼”,每年大約在300─400人左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無錫各實驗區開始建立保健制度,在實驗區內設衛生所,分區設衛生分所,各民眾學校設特約衛生員。衛生所條件比較好,設有內科、外科、眼科、皮膚科等科室,衛生員配有藥箱,內有24種常見藥品。這樣一來,基本保證了農民得一般疾病如感冒、頭痛等可以不出民眾學校施教區,稍重一點的病也可以在分區或區衛生所得到醫治。這不僅方便了群眾,也極大地改善了當地農民的身體健康。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