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虛擬社區與危機擴散的特點 蔡志強  
 

當前,我國網民的數量已經超過1億1千萬人。網路技術所建構的虛擬社區,也在深刻地影響著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的思想意識、交往方式和行為方式。各種思潮和現代訊息,正在通過這樣一個具有較高知識水準的龐大的網路群體向社會各個角落展延。

虛擬社區指的是借助網路建構的資訊共用與互動平臺。通常指我們所説的bbs、聊天室、論壇,以及適應各種不同群體而設立的類似的資訊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在該平臺上人們可以就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發表不同意見。網路所具有的海量資訊與資訊交互的即時性特點,以及參與過程最大可能的無限制性、少遮罩性特點決定了處在同一版面的不同地區、族群、不同文化背景與年齡結構的人們可以同時對資訊加工和傳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虛擬社區中的網民往往因為長期對某版區感興趣,從而使得他們能夠自覺結合成為一個有著彼此呼應或者彼此“對決”的群體,從而使得網路建構的虛擬社區有著超越時空的傳播速度和衝擊效果。儘管網路本身有著大量不可信的資訊,但是社區中的人們因為大多需要通過註冊而成為社區成員,為了維護自己的信譽度和地位,網友們往往自覺維護著網路價值和最低限度的道德準則,從而使得一些訊息在網路上面有著較強的感召力。同時,由於網路本身所提供的即時便捷的傳播技術,使得在某個社區發出的帖子可能被同時線上的網民以幾何級數最大程度地廣泛傳播到各個社區,從而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電子郵件群發的優勢進一步加劇了訊息傳播的隱蔽性和迴圈性,從而使得對源頭資訊的追查失去實際意義,因為所有的人都可能成為資訊的傳播者和事件的參與者。

虛擬社區的上述特點決定了虛擬社區下的危機參與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危機資訊的傳播具有極強的交互性。處在同一平臺的網民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對事件或者文本進行即時的文字處理和補充,使其更具有衝擊力和鼓動性。

二是危機傳播具有明示性和隱蔽性共存的特點。明示性就是所有進入社區的網民包括危機參與者、旁觀者和受害者以及危機規避與克服的管理者,在資訊未經處理和遮罩的情況下都能夠即時看到;隱蔽性是指網民享有的基本隱私權確保了在一些需要密碼進入的社區和郵箱中的資訊傳播,監測者往往不能夠即時獲得相應的資訊。

三是群體性參與者很難有確切的組織者或者公認的組織者,即組織者具有不確定性。反過來説,就是反對勢力可以借助網路的這一特點實現對網民的動員和資助。並使得他們的行蹤不為人們覺察。虛擬社區的這一特點將直接衝擊現實的危機治理和危機控制模式,使得社會強制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實施依託。

四是虛擬社區中的危機參與者的廣泛性和多元性特點決定了社會的管理者難以確定實際可能引發危機的地點,從而增加危機防範的成本。

五是虛擬社區對現實社會參與具有極強的感染性和遷延性。虛擬社區對相關問題的反覆討論和印證,易於將人們的關注點集聚到該問題上,從而引發現實生活中的參與行為。

六是虛擬社區與現實危機參與的互動加劇了現實危機的自增強性。虛擬社區的存在使得危機事件中的受害者、反應者和旁觀者的界限進一步模糊。按照公共關係的基本理論,危機中的社會群體可以劃分為以下三類,即受害者(直接或間接遭受危機的影響的群體),反應者(包括那些身處危機現場但未曾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旁觀者和受害者),旁觀者(羅伯特·希斯將旁觀者分成兩類:一類確實身處事發現場,是真正的旁觀者;另一類能夠看到事發情況,是虛擬的旁觀者。他們都確信自己是事件的目擊者。)。旁觀者人數的多寡以及他們對輿論産生的影響通常會左右人們對於政策的判斷。社會組織在進行資訊傳播的過程中,通常將公眾分為非公眾、潛在公眾、知曉公眾和行動公眾。根據公眾與事件的關係密切程度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資訊傳播方式,傳播不同重點的資訊內容。這種傳播的技術設定可以帶來不同的危機情境,形成參與強度的差別,使得危機呈現由核心層向外的參與泛化與弱化的特徵。

人們一方面可以在社區裏面扮演危機親歷者,一方面旁觀者很容易受社區中一些人對事件的表述的影響而成為現實中的參與者。特別是一些重大的危機事件,媒體的失語或者語焉不詳,往往擴大了虛擬社區對事件表述的權威性,當事件發生地的網民將他們視野中的事件圖片或者事件“親歷記”發到網路上面後,現實中發生的突發性公共危機則可能在虛擬社區裏被進一步放大。這種放大的過程延伸到現實社會後,其他地區的人們可能因為類似的情境而引發新的危機事件。

七是網路固有的快速連接提供了資訊海量集聚的最大可能,也使得危機資訊能夠在連結狀態下被急速綜合歸併,從而把危機發生的頻率和危害性都做了擴大: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發生的危機事件被放置在一起加以顯示,在缺乏專人引導和資訊維護的情況下,這些資訊往往加劇了人們對危機發生持有的規律性認識。即人們難以比照不同的外部環境和激發因素,而直接認為頻發的危機與政府的管理缺陷存在必然聯繫。從而影響政府政策施行的實際效果。

因此,在網路高度發達,中國網民急速攀升的現代社會,進一步完善治理模式,實現政府與社會的協調,增進資訊傳播的對稱性,同時形成一整套適用於虛擬社區危機擴散特點的危機治理機制,這對有效實現危機化解與規避,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