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模式醞釀創新 嚴啟發  
 

一、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

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我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下同)外匯儲備進入超速增長期(見圖1)。1993年末至2003年末,我國外匯儲備從212億美元增加到4033億美元,10年間增長19倍。特別是2001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在高基數上繼續高速增長,2001到2005年分別增長了28%、35%、41%、51%和35%。截至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達8536億美元,一舉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增長態勢沒有逆轉的跡象,儲備規模還在繼續增長。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我國外匯儲備將於2006年底至2007年中超過1萬億美元。

根據有關國家的經驗以及學者的研究,對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而言,外匯儲備在客觀上存在一個適度或最佳規模,超過或低於這一規模,都會給經濟發展和安全帶來不利影響。一般認為,確定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基本原則有四條:(1)滿足一段時期的進口用匯需求。根據經驗值,一個國家保持相當於3—4個月的進口總額,或相當於GDP 20%的外匯儲備較為適宜。(2)保證外債還款的外匯需求,一國的外匯儲備應至少滿足到期的短期外債需求。(3)滿足短期資本流動帶來的外匯需求。(4)保證貨幣政策(包括匯率、利率等)相對穩定,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和發展。

根據上述四條原則判斷,我國如此規模的外匯儲備已經遠超過了適度或最佳規模。2004年我國外匯儲備實際餘額(6099億美元)能滿足13個月的進口需求,佔我國當年GDP的比例高達38%,是短期外債的5.85倍,均遠大於上述經驗值。

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帶來一系列問題,包括:導致基礎貨幣過多投放,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給貨幣政策操作帶來困難;導致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摩擦,制約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乃至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造成我國相當一部分儲蓄財富外流,不利於資源優化配置等。因此,借鑒國際經驗,合理運用外匯儲備,有效規避風險,實現最大收益,就成為了十分現實和緊迫的問題。

二、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兩大任務:

降低增速和提高收益

實現國民經濟對內和對外均衡,是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首要任務。

2004年,我國外匯儲備較上年增長了2070億美元。2005年前9個月又增加了1470億美元,相當於平均每天增加5.4億美元。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其機會成本和儲備風險也相應增大。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時,我國外匯儲備都會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損失。2001年以來,美聯儲12次降息,美元對歐元貶值12%。如按我國外匯儲備60%為美元儲備計算,從2002年11月到2004年8月,我國外匯儲備已形成530億美元的損失。

提高外匯儲備收益率,是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另一重要任務。按照IMF外匯儲備管理指南,外匯儲備達到充足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目標之後,應著重考慮收益性。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外國政府債券、準政府債券、銀行存款等市場規模大、信用級別高的金融資産。據美國財政部統計,我國官方的外匯儲備中大約有2/3是美元資産,其中約有4500億美元美國政府部門發行的各種證券和其他長期金融資産,另外還可能持有500億美元存款和其他短期頭寸。由此可見,我國外匯儲備具有較好的充足性、流動性和安全性。

但是,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性明顯不足。我國外匯儲備由於主要投資于固定收益類金融債券,這些債券只有4%—5%的名義收益率。如果考慮到美國通貨膨脹率和美元貶值,這些債券的實際收益率更低。據測算,扣除通貨膨脹率和對衝成本(央行票據成本)後,實際收益只有0.7%—1.7%,而同期國內資本平均回報率約在10%以上。因此,提高外匯儲備收益已成為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重要任務。

三、可考慮的政策選擇

(一)完善涉外經濟政策,促進協調和均衡發展。在我國與東南亞地區外匯儲備增長的諸多因素中,經濟增長帶動、居民儲蓄偏好、內需相對不足等因素政府短期內難以有效調控。但如果手段得當,積累外匯儲備的政策傾向、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可以得到有效調控。就我國而言,可供選擇的政策手段包括:不再將外匯儲備增長作為政府的一項政績;擴大對資源性、污染性商品出口徵收出口稅,提高出口稅率;積極增加進口,對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能源、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採取鼓勵政策;積極利用WTO規則,進一步合理保護國內市場和産業;對外資實行國民待遇,加快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政策等。

(二)加強貨幣政策協調,引導外匯儲備資金流向。貨幣政策由本幣政策、外幣政策和外匯儲備政策組成。其中,外匯儲備政策是本幣政策和外幣政策的結合點。目前,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資本項目已經放開,外匯儲備的出口相對暢通。但我國本幣政策被動地受外匯儲備政策的影響,外匯儲備政策及其手段有限,外匯儲備資金出口不暢。目前我國可供選擇的政策措施包括:通過制定靈活的短期利率、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引導短期資本流出或流入,進而調節外匯儲備增減;開拓外匯儲備流出渠道,進一步放鬆公民將合法財富轉移到海外的限制,繼續放寬境內居民個人留學、出國、旅遊購匯限制;改進結售匯制度,實行自願結匯,允許各類企業持合法有外匯收入;加快培育外匯市場,增加匯率彈性,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最終實現由市場來決定人民幣均衡匯率。

(三)完善外匯儲備結構,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借鑒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做法,可將外匯儲備劃分為兩個部分,分類管理,區別對待:其一,在一定規模(或最佳規模)以內,外匯儲備要重點體現流動性和安全性,應主要用於購買外國證券和用於外匯存款,以保證外債清償、支付進口等實際需要。在此前提下,為提高外匯儲備收益,應適當提高外國證券的比重。參考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經驗,外國證券比重保持在80—90%之間為宜。其二,在一定規模(或最佳規模)以外,外匯儲備要重點體現收益性,應用於以國家利益和經濟利潤為目標的多元化投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機會成本。

(四)積極研究和慎重選擇外匯儲備投資方向,確保投資收益。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參考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可能的投資方向包括:1、以部分外匯儲備換取海外戰略資源,通過擴大資源進口、增加戰略儲備、“走出去”合作開發等形式,換取石油、天然氣、木材等戰略資源。2、動用部分外匯儲備建立國際原材料價格穩定基金,用於對衝世界原材料價格波動。基金主要用於投資于一些基礎性、資源性的國際資産,對國際上主要原材料如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生産商進行參股或控股,以獲得穩定和持續的原材料進口渠道。3、將部分外匯儲備投資于有潛力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金融企業。目前,我國動用了60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注資,支援這些機構進行股份制改造。可以參照這一模式,擴大對其他金融機構、重要領域的大型國有企業注資,鞏固國家在這些重要領域的控制地位,並獲得相應回報。4、將部分外匯儲備用於改善國民福利,如用於支援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扶困救貧、修路建橋等,或用於社會突發事件,例如自然災害和瘟疫等的應急處理,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國家儲備外匯帶來的好處。5、將部分外匯儲備用於增加官方發展援助,增強我國國際影響,促進共同發展。總體看,這些思路還是十分初步和粗糙的,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週密論證。

(五)儘快研究制定專門法規、設立專門操作機構問題。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都針對外匯儲備管理制定了專門法律,有專門機構負責具體操作,責權利相對分明。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也需要一部相應的法律,來規定和規範外匯儲備使用的基本原則、決策程式、操作管理、投資方向、收益支配等。我國有必要借鑒新加坡和南韓的做法,探索成立專門的操作機構,進行比目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屬下的外匯儲備管理部門更積極、更進取、更專業的長期投資,以獲取更大的投資回報。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