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産能過剩並非“洪水猛獸” 張曉晶  
 

——兼論當前討論中存在的誤區

産能過剩儼然成為當前宏觀管理當局需要面對的頭號敵人。並且,人們將産能過剩與通貨緊縮相提並論,更是凸顯了産能過剩問題的嚴重性。不過,我這裡想説的是,産能過剩並非“洪水猛獸”,當前關於産能過剩的討論中還存在不少誤區。

一、當前的産能過剩是微觀意義上的、局部的産能過剩

産能過剩問題最近提得比較多。不過,籠統地提産能過剩容易産生混淆,因為在理論上,存在著宏觀産能與微觀産能之分。目前一些學者在提産能過剩的時候顯然是將二者混為一談了。

所謂宏觀産能,是指整個社會在給定技術、偏好以及制度前提下,所有各類資源(如資本、勞動力等)正常限度地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時所能實現的産出。我們經常講的潛在産出,指的就是宏觀産能。由此,宏觀産能過剩是指:經濟活動沒有達到潛在産出水準,從而存在著資源的未充分利用。這裡資源的未充分利用,既包括勞動力沒有達到充分就業,也包括資本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著産能閒置或過剩。一般來説,實際經濟增長低於潛在增長,就會出現宏觀産能過剩,而實際經濟增長高於潛在增長就會出現宏觀産能的過度使用。

所謂微觀産能,是指微觀企業能夠達到的最大産出,這主要是從工程技術角度來説的,即所謂技術産能。而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説的微觀産能是指經濟産能,即資本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成本最小化時的産出。顯然,企業的經濟産能要低於技術産能。微觀産能過剩就是企業將資本邊際收益維持在邊際成本水準上時所出現的産能過剩;換句話説,如果所有資本存量都“正常開工”的話,資本邊際收益就會低於邊際成本,從而企業就不划算了。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認為中國目前的産能過剩問題主要是微觀意義上的、局部的産能過剩,而非宏觀意義上的全局的産能過剩。因為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9.9%,應該説達到甚至超過潛在産出水準了,所以不存在宏觀産能過剩。

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體制性産能過剩

出現微觀産能過剩的原因有很多,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技術性原因,一類是體制性原因。

市場經濟中,微觀企業産能過剩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從經營技術角度看,出現産能過剩是再正常不過了。其一,規模經濟考慮。很多行業都存在規模經濟現象,無論是汽車業還是電力行業。這些具有規模經濟的行業,在其擴張過程中會成倍地增長(按照其規模經濟的數學特性),但與此同時,需求卻不會成倍地增長。就單個企業來説,考慮規模經濟是非常合理的,但就全社會而言,這樣做的結果就可能導致産能過剩。其二,節約成本考慮。比如,一些企業的原材料只有在某個季節才會價格較低,於是,該企業就會選擇在這個時候進行生産,其他時間都停工。從而看起來,除了這個生産的旺季,其他時間都是産能閒置或産能過剩。其三,競爭策略考慮。一些企業為了維持其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不讓潛在競爭者進入,就有意識地保留閒置産能,以便在潛在競爭者準備進入時開動機器,從而可置信地嚇退那些潛在競爭者。而留在過剩行業裏的企業,儘管其資本收益可能低於邊際成本,但為了不被擠垮,還會被迫追加投資,從而加劇産能過剩。其四,需求方面的考慮。如果説前三個因素都側重於從供給角度考慮,那麼,還要考慮到需求因素。很多産品的需求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從而産生産能過剩。比如電力的使用,存在淡季和旺季。在淡季電力可能表現為産能過剩,但在用電高峰期可能就會存在産能不足。其五,鋻於企業具有凱恩斯所講的“動物精神”(或叫血氣衝動),往往會發生對某個領域或産業的投資“一擁而上”的情況,這樣也會形成産能過剩。除了第五條體現了投資的盲目性之外,其他各條都表明,産能過剩從微觀而言完全是源於一種正常的企業行為。

不過,這裡要強調的是由體制性因素所導致的微觀産能過剩。在一個發達的市場經濟中,由於資訊不完全所産生的市場經濟本身的某種盲目性,出現産能過剩或不足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市場經濟中的常態,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在中國目前市場經濟並不完善的情況下,還存在著一種體制上的産能過剩。即一些微觀企業(特別是那些有政府背景的企業)在擴張過程中,不計成本、不顧後果、盲目擴張、重復建設所導致的産能過剩。有人説,重復建設在市場經濟中也是正常現象,確實如此。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場經濟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造成的損失是由企業自己來買單的,而在中國目前這種情況下,造成的損失可能最終由政府來買單,因此,一些企業或地方政府在投資決策時就會更加“大膽”,由此導致的産能過剩問題就更加嚴重。本輪的産能過剩大部分是投資品産能過剩,而這些大都是有政府背景的。這再一次印證,我們的産能過剩更大程度上是一種體制性産能過剩。

三、産能過剩問題可能被誇大了

現在我們提到多個行業的産能過剩,基本的衡量指標就是,該行業目前的産能達到(比如説)Q,加上在建和擬建的産能Q,意味著供給為2Q,而實際需求卻只有Q,從而界定該行業的産能在未來某個時期將有一半是過剩的。這種産能過剩的衡量方法,優點是直觀易懂,而缺點則是表述不夠嚴謹,從而産能過剩問題可能被誇大。

在美國,一種典型的測度産能利用的方法,是將企業當前的産出與其最經濟、成本最小化方式所達到的産能進行對比所形成的比率,顯然,這正是前面所説的經濟産能利用率。而我們目前衡量産能的方法,按我的理解,更大程度上是從工程技術角度而言企業所能達到的最高産能。這種做法會誇大産能過剩問題,原因在於:其一,經濟産能是衡量産能更合適的指標,而經濟産能一般會小于技術産能,從而將現實産出與技術産能進行對比,産能利用率會更低。其二,目前關於産能過剩問題的討論易於讓人産生一種誤解,以為産能利用率要達到90%甚至100%才是合理的。而按照國際一般標準,設備利用率的正常區間僅在79-83%左右。再比如,美國在戰後,特別是1948-1985年間,就一直存在著産能過剩。其製造業産能的平均利用率為82%,也就是説低於産能充分利用18個百分點。只是在1996年,産能利用率達到 了90%;另外一個年份是1973年,産能利用率超過85%,但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擔心是否出現産能不足了。其三,在討論産能是否過剩時,一個重要的參照標準是需求。由於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以簡單的外推方法來確定實際需求量是有問題的,特別是在需求包括內需和外需的情況下就更是如此。因此,實際需求可能被低估,相應地産能過剩可能被高估。

以上分析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視當前的産能過剩,而是想説,澄清了一些誤區之後,事實上的産能過剩問題可能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

四、走出産能過剩

關於如何走出産能過剩,各方面已經開出了很多藥方。我這裡只想強調以下三點:

1、要以市場為主導,消化産能過剩不能成為新一輪的産能擴張

在市場經濟中,出現産能過剩是正常現象,而為産能過剩承擔損失也是正常現象。我國目前的産能過剩,主要是企業前期的高投資所造成的,後果應該由企業來承擔。特別是那些低效的産能,是應該而且必須被市場淘汰的。那種希望繼續擴大投資以消化過剩産能的提法需要慎重,因為進一步擴大投資儘管會消化當前的過剩産能,但這會造成新一輪的産能擴張,把問題和風險留在了未來。這是當前解決産能過剩時需要努力避免的。

2、擴大內需是強調需求結構的調整而非總需求的擴大

有人認為,當前的産能過剩主要不是前期的高投資造成的,而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這一提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説不通。我們現在的增長率已經接近10%,怎麼能説是有效需求不足呢?如果有效總需求再提高,增長率就會更高。那個時候就不是一些行業的産能過剩,應該是全面過熱了。因此,現在提擴大內需是針對我們過於依賴外需的做法而提出的,強調需求結構要調整(如更注重內需,包括更注重健康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投資,更注重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以及更注重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農民的收入提高和消費增加等等),而決不是指總需求應進一步擴大。

3、應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配置存量資本中的作用

有效地配置資源是資本市場的天然功能。在出現資本誤配置的情況下(産能過剩就是一種資本誤配置),顯然需要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具體地説,就是在企業重組並購方面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由資本市場而不是行政干預來調整産能、消化過剩將是更有説服力也更有效的方法。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