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理性看待理論創新 侯且岸  
 

時下,人們談論得最多的詞彙恐怕就要屬創新了。那麼怎樣認知在理論的創新呢?

在我看來,需要緊緊地圍繞著理論自身的特性、理性來認識理論的創新。離開理論自身的特性、理性,創新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支點,無從去建構。

我認為,就理論自身的特性而言,理論的創新首先應當體現理論與社會現實的關係。任何理論都不是憑空的主觀臆想,它是現實的反映,凝聚著人們對現實的理性思考。同時,理論必須回答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並在現實中檢驗自我的真理性。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提倡的“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路線和學風就包含有這層含義,鄧小平理論的鮮明個性則集中體現了這一理論特性。應該説,鄧小平理論,特別是他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理論,正是他在深刻反思整個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實事求是地分析、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現實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因此,這一理論是富有生命力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其次,就理論自身的特性而言,理論創新應當體現理論的歷史性。馬克思主義強調:邏輯和歷史的一致。對理論的理解,要有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離開歷史的實際、歷史的過程(如列寧所説,“把歷史當作一個十分複雜並充滿矛盾但畢竟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參見《卡爾·馬克思》,《列寧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6頁)和歷史的繼承。這個問題是我們黨同教條主義進行長期思想鬥爭的關鍵所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曲解和背離往往就滋生於對歷史(包括理論自身的歷史)的無知。在今天,恐怕也不能説這個問題已經完全解決了。

有必要指出:理論的歷史性特徵還需要通過理論自身的批判和揚棄反映出來。這是我們正確認識理論的創新所不容忽視的。我們就是要敢於把已經證明過時的、已經不能發揮理性指導作用的概念、結論加以分析、整理,果斷地揚棄,進而探索新的理論。

再次,就理論自身的特性而言,理論的創新還應體現出理論的包容性。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它應該也必須容納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和理論成果。因此,我們決不能搞理論上的“閉關自守”、“抱殘守缺”,而是要努力吸收一切文化的優秀成分。我想,在這方面,特別需要注意解決兩個問題。其一,建立多元取向,不斷變換認識視角,努力把取向的多元與角度的靈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理論思維方式(涉及思維方式問題是很複雜的,但確是十分必要的)上實現根本性的轉變。其二,建立“文化的統一戰線”,理解“非馬克思主義”。應該説,“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雖是一字之差,但就認識理念來説,卻是根本不同的,兩者不容混淆。而在這方面,我們有著十分深刻的歷史教訓和現實教訓(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已經和正在失去很多“非馬克思主義”的朋友)。

還應看到,一個政黨的理論是否具有包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其理論的成熟。“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體現了一個包容性的思路,既然是代表,就要最大限度地團結、容納各種不同力量共同前進。在理論上也是如此。只有這樣,理論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而和諧的前提就是包容。我們必須徹底改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建立起多樣性共容的理性思維方式,才能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必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就理論自身的理性而言,理論創新應該具有邏輯理性。邏輯理性反映了理論形式的科學特徵。這裡,最值得加以重視的就是概念。作為邏輯起點之一的概念,對任何一種理論來説,都是不可或缺、不可忽視的。假若概念不清楚,理論的邏輯起點就是模糊的,那麼理論也就難以給予正確的構建。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進行理論研究,需要認真思考的很多概念(例如民主、自由、革命,等等),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概念(例如生産方式、階級、資本主義,等等),大都是西方文化的産物。這些概念進入中國以後,隨著歷史與現實條件的改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至出現了某種“變體”。更何況,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政治原因,對這些外來概念的理解出現了重大的偏離,乃至曲解(更可怕的是,很多被曲解的概念至今已被人們視為正確的理念,習以為常),給理論的發展築成了人為的障礙。我們在教學和研究中可以遇到很多這方面的例子,因此,著實需要對概念及其規定性進行認真而嚴肅的清理。

與概念相聯繫的就是理論的推理性和系統性。如前所述,很多學者都曾分析到這個問題,並且認為這方面存在的缺陷是中國文化的缺失所使然。回顧中國近現代歷史,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學者在文化研究、理論研究中努力彌補這一缺陷。我想,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創始人李大釗所闡明的社會主義理論就是一個很有説服力的個案。李大釗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特點就在於:他一方面關注現實,另一方面注重對社會主義理論做全面比較的、學理的、文化的研究; 他所使用的概念明確,邏輯推理性強,因而理論富有系統性。我們可以把他的社會主義理論歸納為五個方面:第一,社會主義學説不是孤立的主觀臆想,也絕非人間理性的昇華,它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科學理論。第二,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必須要有一般與特殊的區別,必須要有各民族、各國的特色和異點。因此,社會主義者必須要理論聯繫實際,使“理想儘量應用於環繞著他們的實境”。第三,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實現的方式會有所不同,社會主義也是一種“有力的政治運動”。第四,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最先進的社會,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享受著美好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社會主義是要富的,不是要窮的”。第五,在社會主義社會,民主、自由同社會主義不是對立的,而是一致的。“德謨克拉西(Democracy)、伊爾革圖克拉西(Ergatocracy)、社會主義、共産主義,在精神上有同一的淵源”。在80多年前,李大釗能夠提出如此嚴密、系統的社會主義理論實屬不易,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是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繼承。

最後,我還想強調,從理性的角度著眼,理論的創新應當源於理論的探索,也是反思中的探索。我們要建立起濃厚的問題意識,知難而進。既然我們並不奢望理論的絕對正確,那為什麼又不能容忍在理論的探索中有所失誤呢?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