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印經濟 泓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月表示,如果印度政府加快改革步伐,該國經濟可能實現速度高達10%的持續增長,這一速度可使其跟上中國的發展。IMF形容印度“正在收穫逾15年改革的成果”。

但是,《金融時報》的副主編馬丁€肺侄蛑賦觶《饒殼暗腦齔ぢ誓芊癯志謾⒚魅返馗哂詮?5年的平均水準,還遠無法肯定。印度在挖掘自身潛力方面能否超過中國,也同樣遠無法肯定。印度還需要進行大量改革。迄今為止,中國一直領先。過去25年,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接近10%。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表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速度幾乎是印度的兩倍。

這種相對表現會改變嗎?更重要的是,它會不會因為印度經濟增長的飆升而改變?在即將出版的一本書的序言中,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尚卡爾·阿查裏亞認為,印度的中期經濟增長很可能維持在每年6% 左右。沃爾夫認為,印度過去25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接近6%,雖然印度的經濟增長在過去3年超過了7%,但在這之前的3年,印度的年均經濟增長僅為4.7%。印度近年經濟增長的飆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景氣迴圈,而非結構性原因。

但是一些學者總是願意拿印度跟中國作比較,這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印度的人口狀況相對有利;第二,印度的機制好過中國;第三,印度有更多空間改善其政策與投資表現。這些理由頗為有力。但它們還是在説潛力,而非實際表現。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印度的人口負擔率(低於或高於標準勞動年齡的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確實將降至中國的人口負擔率之下,但到2030年才會發生。此外,兩國仍有機會提高勞動力素質,並將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出來。遺憾的是,在吸納勞動力進入生産性就業方面,印度做得特別糟糕。例如,在1993至 1994年以及1999至2000年間,印度經濟年增長率達6.5%,而就業增長僅1%。受限制性勞動法規的影響,有組織製造業的就業人口一直徘徊在600萬左右,也就是佔總勞動人口的1.5%。而大受吹捧的印度資訊技術部門僅雇傭了100 萬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未被利用的勞動力不是優勢,而是可怕的負擔。

印度擁有諸多優於中國的優勢,這也是事實。印度有發展完善的私人部門、相對成熟的法律制度等。但是中國調動資源的能力仍然遠遠超過印度,中國在建造基礎設施上的卓越表現就是例證。《金融時報》評論員容凱爾認為,缺乏約束的印度財政限制了其公共投資,尤其是用於更新基礎設施的投資。儘管投資有所增長,但仍僅佔GDP的6%,只及中國的1/4。現代化機場、供電、高速公路和港口的缺乏,不僅扼殺了印度相對弱小的製造業和出口,也阻礙了服務業,特別是有可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旅遊業。另外印度的投資率仍遠低於中國,投資率差距是造成兩國經濟增長差距的主要原因。在巨大的投資差距背後,是印度政策長久以來的重大失敗。例如龐大的財政赤字。更重要的原因是,存在於勞動法、保留小規模産業生産,甚至貿易政策中的深層次障礙,這些因素阻礙了印度勞動密集型生産的快速擴張。這就是如何解釋中印增長的最大差異:從1990年至2003 年,中國製造業以每年近12%的速度增長,而印度僅以6.5%的速度增長,遠低於印度服務業 7.9%的增長速度。

沃爾夫認為,過去25年印度經濟的改善既是事實也是成就。阿查裏亞指出,如果印度經濟要變得更好必須在5個關鍵領域做出變革:解除勞動力市場管制並結束保留小規模産業生産、重振農業增長、增加基礎設施投入、消除經常預算中的財政赤字,最後是全面私有化及貿易進一步自由化。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