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體育人口:社會體育宏觀管理的晴陰表 盧元鎮  
 

“體育人口”和“國民體質測定與監測”都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群眾體育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前者主要用來評價群眾體育的參與程度,後者則用來檢驗群眾體育的實際效果。

什麼是體育人口?

所謂體育人口,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域裏,經常從事身體鍛鍊、身體娛樂,接受體育教育、參加運動訓練和競賽,以及其他與體育事業有密切關係的、具有統計意義的一種社會群體。它是以體育為重要特徵的、具備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空間分佈三要素的一種特定類型的亞人口。按照對體育的參與程度可以將人群分為體育人口、準體育人口和非體育人口三類。

體育人口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人口現象和體育現象,既反映了人們對體育的參與程度及親和程度,也反映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程度。體育人口是隨著全球性大眾體育熱潮興起,而被採用的一個新概念,一般用以研究國家的人口品質和社會生活品質。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體育指標,體育人口是制定社會發展規劃與進行發展戰略研究的一個重要依據。

1997年我國提出了以下的體育人口判定標準,即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就可以算得一個體育人口:每週身體活動頻度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無論在研究或實際工作中,體育人口必須制定出量化的、可操作的判定標準,以便科學準確地測度、統計、研究和進行國際比較。

全國體育人口是如何統計的?

因為各個國家總人口數量不同,因此經常用體育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率來表達。體育人口這項百分率的指標決定了它的量值不僅與群眾體育參與情況有關,而且與人口總數有關,前者作為分子,後者作為分母。在我國,體育人口由兩部分人組成的:一部分稱為“當然體育人口”,包括武裝力量人員、在校學生和從事體育工作專業人員;另一部分稱為“或然體育人口”,就是指70歲以下的成年人中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這類體育人口往往要通過精確的抽樣,進行入戶調查才能統計出來。

我國體育人口的現狀如何呢?

根據《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課題提供的數據,2000年在我國16歲至70歲的成年人中,體育人口達到了18.3%(約1.58億),比1996年增長了2.8%,約增加1800萬;若把當然體育人口統計在內,我國的體育人口在7歲至70歲的人口總數中佔33.93%(3.63億),比1996年提高2.53%。我國成年人中仍有16%左右的準體育人口(一年中至少參加過一次體育活動)和65%左右的非體育人口(全年中一次也未參加)。

我國發展體育人口

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第一,體育人口的結構的不合理。首先表現為體育人口的性別結構失偏: 2000年我國16歲至70歲的城鄉居民中,男性有20.2%是體育人口,是全國總人口的11.4%,在體育人口中佔62.5%。女性中只有15.8%是體育人口,是全國總人口的6.9%,在體育人口中佔37.5%。其次表現為馬鞍型的年齡結構:2000年我國體育人口在各年齡段所佔的比例,其整體情況呈“馬鞍型”的態勢:16~25歲為33.4%,而26~35歲和36~45歲分別驟降至14.4%和12.8%,從46歲又開始反彈,至65歲年齡段則達22.2%。再次,職業和文化程度的偏差,農民和工人等體力勞動人群較少,受教育程度較低人群較少。

第二,當然體育人口水分很大。我國在統計體育人口時,把16歲以下的在校學生視為當然體育人口全數列入體育人口,然而近年來很多學校的學生做不到每天鍛鍊一小時,中國學生的體質狀況逐年下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生體育發展不足的情況日趨嚴重。

第三,一部分社會人群至今未能進入體育人口的視野。中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龐大的民工群體,約有一億多人且逐年增加。這部分人的生活品質較差,基本上沒有享受到正常的體育權利。殘疾人體育人口的結構比更低。

體育人口的統計為什麼會發生偏差,

而不宜作為工作業績指標呢?

近年來,“體育人口”這項指標被廣泛運用,對推動群眾體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任何一項科研指標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將它用來作為行政工作的業績指標時,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偏差。現在發現有些地方錯誤地以為“體育人口”越多越好,於是層層加碼,年年加量,有的報表已經達到百分之五、六十,有的高達百分之六、七十。這既不符合社會生活的真實,也沒有科學的依據。恐怕在大眾體育高度發展的國家也是難以做到的。

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很大且在一段時間內還要繼續增加。人口總數的增加使統計的分母數加大,因此即使體育人口在絕對數量上有了較大的增長,其百分數也不會隨之增加。雖然經過了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十年,我國群眾體育參與的情況發生了很多可喜的變化,但不要期望體育人口的百分數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我國不僅人口的總數在增加,而且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進入新世紀以後,我國已經從一個年輕型的社會步入了老年型社會。變化之一是少年兒童的數量在迅速減少,而我們在統計體育人口時,是把16歲以下的學生作為“當然體育人口”統計在內的,也就是把全國學生總數一股腦計入體育人口的。由於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我國的中小學學生在逐年減少,“當然體育人口”減少了一大截,體育人口還要保持“大幅度增長”,那麼“或然體育人口”(即成年人中的體育人口)就必須以更大幅度增長。然而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第二個變化是老年人口的急劇增長,這對體育人口的數量和結構也産生了重要的影響,雖然老年人體育的發展可以為國家體育人口的增加提供一定空間,但受到社區體育發展條件的局限,和老年人群生活方式的影響,老年體育人口增長幅度不會太大。因此,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意味著體育人口不可能增長很快。

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很快,人口流動性很大,很多城市實際生活的人數和戶籍在冊人數有很大差別,因此用戶籍在冊人數做分母,就會出現很大水分,在外來人口集中的城市,體育人口的調查就會遇到很大的統計難度。

體育人口作為反映全國群眾體育現狀的統計指標,運用於全國性的調查是可行的,因為全國的人口總數是精確的,只要調查取樣合理,統計方法得當,其數據是可用的,如1996年統計的31.40%,和2000年的33.93%,就基本上反映了全國群眾體育的基本面貌。

將體育人口作為一項研究指標,不僅研究體育人口的數量,而且研究體育人口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職業結構、城鄉結構等,對政府和社團制訂政策是非常有價值的,比如經調查發現5年中我國職工體育人口下降了6.9%,給調整和制訂職工體育政策提供了依據。而對體育人口各種特徵的描述,對人們認識體育人口的示範意義就非常有價值,比如2001年全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中發現體育人口在生命品質、生活品質和自我感覺方面明顯優於非體育人口,在看病、吃藥、住院、不良嗜好等方面都少於後者,這是很鼓舞人心的。但必須看到,體育人口在世界各國都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不可能年年按一定比例增長(如日本體育人口曾有40年沒有明顯增長),作為地方政府的業績説明不了太多問題,除非造假。

總之,體育人口作為群眾體育的科學研究指標是必需的;而作為群眾體育的工作業績指標要慎重,決不能追求高指標;對於一些人口變動較大的城市要格外謹慎,如果將它作為“形象工程”就更要不得了。群眾體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事業,要給群眾切切實實的好處,而不是一堆不真實、無意義的數據。幾年前,一項關於知識分子健康狀況的研究由於使用了一個不當的指標(人口死亡率),給整個社會造成的錯誤認識,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糾正。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