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奧運會舉辦國:對群眾體育的承諾 盧元鎮  
 

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總投資為2800億元,比三峽工程總投資多1000億,是2001年全國體育總支出的34倍多(據《體育事業統計年鑒2001》)。那麼,我們將如何來看待它的效益和代價呢?在直接受益的體育方面,我們期望的收穫又是什麼?

每個奧運會的舉辦國都要在當年將本國的競技體育水準推到極致,然而多數舉辦國在以後的幾屆中都會出現相對的低潮。那麼,收穫大小、成功與否的差別往往就在於舉辦國是否能利用這個契機有效地推動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的發展。

當我們迎進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這座尊神的同時,還有一位客人悄然而至,那就是奧林匹克運動(Olympic Movement)。奧林匹克運動與奧林匹克運動會不盡相同。從時間上講,奧林匹克運動會,古代和現代都有;而奧林匹克運動只有現代才有。從內涵上講,奧林匹克運動會只是每四年一屆的國際性競技比賽大會;而奧林匹克運動則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以奧運會為主要活動內容,促進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全面發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社會運動。當我們申奧成功,與奧林匹克高度融合的時候,我們應該注重在奧林匹克運動層面的結合,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奧運會的層面上,否則我們將拾了芝麻而丟了西瓜。

《奧林匹克憲章》對奧林匹克主義的詮釋是“增強體質、意志和精神並使之全面發展的一種生活哲學。奧林匹克主義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創造一種以樂於做出努力、發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並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在這一段文字中出現了兩個“生活”的字眼,一個是“生活哲學”,一個是“生活方式”,我們不妨深入地探討一下。

由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引發的生活方式的變化是一把雙刃劍,人類必須為它的進步付出代價,在它帶給人類數不清好處的同時,也給我們的健康生活挖掘了一個又一個的陷阱。那就是:

——機械化、電氣化、資訊化文明造成的人類生物結構和機能的退化;

——高營養、低消耗的能量與物質代謝造成體內物質積累;

——快節奏、大壓力生活造成的千奇百怪的心理障礙與疾患;

——高危險生活、高密度擁擠造成形形色色的意外事故;

——高技術忽視人們的高情感,使人變得冷漠浮躁;

——大面積環境污染造成的城市居民生存條件惡化。

這也就是奧林匹克如此看重生活方式的緣由,奧林匹克是對人們選取良好生活方式的一種勸誡,而合理、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中如果沒有體育的介入是不可思議的。北京奧運會提出的“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無疑就包含了生活方式方面的涵義。體育運動作為不良生活方式的天敵,正在頑強地抵制著不良生活方式對人類的危害。

從理論上講,奧林匹克主義追求的是高水準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高度的結合。“奧林匹克主義的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以促進建立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的社會”。

而事實上,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奧會迫於國際大眾體育潮流的壓力,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工作組,研究制定了國際奧會大眾體育委員會的組織機構工作計劃和職能範圍。1985年,國際奧會大眾體育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的宗旨,就是“擴大活動範圍,探索新的發展前景和新的平衡,更全面地滿足整體和每一個人的合理願望。” 從此,大眾體育進入了奧林匹克運動的視野。

1986年以後,國際奧會大眾體育委員會對包括中國農民籃球聯賽、中國14大城市的奧林匹克主席杯環城自行車比賽在內的一系列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同年,國際奧會大眾體育委員會組織召開了第1 屆“大眾體育”國際代表大會,提出了“每個人都有參加體育運動的權利”的口號。

1988年,在第2屆“大眾體育” 國際代表大會上,當時的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強調指出:“大眾體育”運動在國際上的地位已得到鞏固, 國際奧會絕不會對此袖手旁觀。

因此,在國際奧會的評價系統中,任何一屆稱得上是精彩的奧運會必須是在大眾體育蓬勃開展的背景前展開,必須得到熾烈的大眾體育氛圍的烘托。

現代體育原生地帶的歐美各國,在高水準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因為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跨度很大,社會容量極高的業餘訓練系統,各種類型的俱樂部是主要的組織者。因此在這些國家不存在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問題,也沒有競技體育後備力量不足、萎縮、資格作弊、成績謊言化和非正常流動等問題。美國則動用巨大的財力支援了這一系統。因此奧運會在這些國家舉行在大眾體育方面所引起的震動並不顯著。

北歐各福利國家歷來重視大眾體育,輕慢競技體育。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後更強化了這種傾向,使休閒類體育繁榮了起來。日本與中國一樣,現代體育屬外來文化,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後,基本完成了國家體育價值觀念和管理體制的轉型,從軍國民體育,經競技體育的轉机,轉向了大眾體育,這一轉折使日本國民體質大大增強,至今對中國體育還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競爭者。南韓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前後,不斷推進競技體育的發展,他們走的是歐美的道路,大抓業餘訓練和學校體育,韓日世界盃期間就讓我們看到了這種令人吃驚的場面。

北京2008奧運會提出了“人文奧運”,其本質就是體育的人性化、普及化和平民化,就是要將奧林匹克精神推演到大眾體育領域,實現體育權利的人人平等。

毫無疑義,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中國的體育事業和體育産業都是百年一遇的機遇。然而要真正抓住這個機遇,就不能僅僅追求奧運金牌總數的一時“輝煌”,而忽視群眾體育的共同持續發展,或將許多體育改革和發展的事情停擺。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