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義大利環境保護掠影 楊青  
 

羅馬的樹

初到羅馬,首先讓我感到新奇的是羅馬的松樹,它們的形態很美,樹榦很高很直,樹冠繁茂碩大,遠看像一朵朵蘑菇,近看則像一把把撐開的大傘。它們有的零星散佈在原野上,有的成行栽種在馬路邊,有的則單獨矗立在一些家庭的庭院中。無論在何處,烈日之下,它都能撐出一片陰涼。在遠離城郊的山岡或坡地上,它們成群成片,高聳的樹榦和巨大樹冠,結成綿延數裏綠色華蓋,置身其中,就像進入了一個高大宏偉的綠色天然廳堂。在羅馬極目所見,基本上都是這種樹木。因為我以前見到松樹大多比較矮小,更不能在樹下乘涼,所以我以為是不同的松樹種類,故而能生成此樣形態,然而細看,才發現這些松樹樹榦上被鋸掉的修剪過的枝枝叉叉的疤痕。難怪它們能長得如此高直,樹冠繁茂碩大。看來,羅馬人在進行環境綠化時,不光精心挑選樹種,同時在樹木的養護上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追求樹木形態的美觀,在綠化環境的同時,也直接美化、優化了環境。羅馬的道路很窄,經過修剪的松樹大多往上長,樹冠生在10多米高的樹榦上,騰出了地面的空間,既不影響行人走路,更不會影響車行。而原野上和山野間的松樹林,由於樹榦高,樹冠大,林中又沒有枝杈的絆擾,顯得十分空闊,也十分涼爽。盛夏時節,一些商家在林中圍起了柵欄,搭起了帳篷,接待那些為躲避酷暑,喜歡露宿野營的遊客。“樹陰”也帶來了商機。

選擇松樹作為綠化的主要品種,的確有很多優點。松樹四季常青,可以很好地綠化和美化環境;它不飄絮,不落葉,不會給城市帶來新的污染,也不會增加環衛工人的負擔;同時由於這些樹木都是可以生長百年以上的長壽樹,一次投入,可以受益多年。所以儘管它的生長速度慢,成長週期長,但羅馬人還是選擇了它。

羅馬的路和車

義大利居民擁有汽車的比例在歐盟國家中是最高的。全國5700萬人口,私人汽車就有3370多萬輛,平均每百人擁有汽車近60輛。但讓人難以想像的是,羅馬的道路卻很窄,不論是通往羅馬達芬奇機場的高速公路,還是位於羅馬市中心的主要街道,甚至年年國慶節舉行閱兵式的主要幹道,最寬的路面也就是4車道,其他的道路基本上都是2車道。乘坐大轎車,行駛在窄窄的車道上,有時調頭拐彎都很不方便。不知是否因為路窄,停車位少的緣故,羅馬的路上很少看見三廂的小轎車,私家車基本上都是兩廂的小車,還有不少只有一排座的微型車,長度只有普通三廂車的一半,跑在路上,就像個小小的“蝸牛”。這跟我想像中的發達國家太不相同。

羅馬為什麼不修寬馬路?經過了解才知道,義大利環境保護法規定,任何建設(不論是否公共設施)都要進行環境評估,同時還有一個機構專門評估建設項目是否對自然景觀造成破壞。通不過評估,任何建設都不能進行。修路因為要大量佔地,會改變原有的地貌,對自然景觀造成破壞,因此很難通過評估。義大利政府原有許多大型公共設施建設的計劃,就是因為沒有通過環境評估,尤其是通不過對自然景觀影響的評估而不能實行。如20世紀80年代義大利政府曾計劃修建連接義大利中部和南部的高速公路,因為沒有通過環評,至今沒能動工。路窄車多,難免堵車。但在羅馬堵車,不會堵得很久。這一方面緣于交警的指揮和疏導(在羅馬的繁華路口,高峰時期一般配有3—4個交警,交警都佩戴有槍,及時對車輛進行疏導);另一方面緣于駕車人的素質。義大利人駕車比較禮讓,順流而行,遵守秩序,很少見到搶行夾塞。遇到行人過馬路,司機總會自動減速、停車,示意行人先過。當然也有一些莽撞的年輕人,他們騎著摩托車,風馳電掣般地在車流中穿行,交通事故也往往與他們有關。在羅馬的20天中,我們共見到了3起交通事故,其中2起都與摩托車有關。

由於修路難,為城市的發展和居民的出行帶來了一些不方便。義大利政府為了減少車輛擁堵以及汽車尾氣污染對文物古跡的破壞,在1997年就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城市交通管理的改革方案。方案要求擁有300人以上的機構必須設專人負責僱員上下班的交通問題;單位要為上下班同路的僱員購買或租用班車,政府給予適當補貼;此外,還鼓勵多人搭乘同一輛汽車上下班、減少一人一車現象。近年來,政府還採取行動是振興公共交通,以替代私人車輛。這些措施主要通過機動靈活地安排公交線路,設立專線車、應召公共汽車及其他小型機動車,以方便乘客搭車。在羅馬,你只要花1歐元,就可以在75分鐘內,隨意換乘任何一路公共汽車或地鐵,花4歐元,則可以全天乘坐所有線路的公共汽車或地鐵,遊遍整個羅馬。

嚴格的環境評估,雖然限制了羅馬的發展和建設,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更好地保護了這座歷史古城。羅馬的古老,羅馬的陳舊,它的老路,舊路,窄路,使得它與別的現代都市相比,別具一番風味和情趣。

羅馬的文物保護

羅馬作為一個蜚聲世界的文明古城,首先吸引人的固然是它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和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但徜徉在羅馬這座“巨型的露天歷史博物館”,在觀看著帝國元老院、凱旋門、紀功柱、和大競技場等聞名世界的古跡的同時,不能不感嘆義大利政府在歷史文物保護方面一些做法。

首先,為了保護羅馬的文物古跡,早在20世紀2、30年代,義大利政府就決定在老的羅馬城外,建設一座新的羅馬城,使城市的建設、城市的發展,儘量遠離文物古跡。這不能不説是具有遠見之舉。它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遺址的破壞,保護了這些文物古跡。

其次,羅馬的文物保護講究原汁原味,不搞修復,更不重建。像著名的大競技場(角鬥場),並不將急於將它恢復成原樣,更不去重建,觀眾到那參觀,看見的就是一片殘垣斷壁。為了使觀眾有更直觀的感受,只是在很小的一片區域,修復了一部分的看臺,角鬥場的舞臺地面也只是修復一部分,讓參觀者知道修復後的大致模樣。

第三,對一些藝術文化精品的保護,除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保護,注意發揮宗教組織、單位部門和其他社會團體的力量。

羅馬的教堂很多,許多教堂建造于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造型設計以及裏面的壁畫,雕塑,裝飾,大多出自於名家之手,加之歷年收藏的名家繪畫、人體塑像和其他一些藝術品,可以説,一座教堂本身就是一座藝術殿堂。對這些教堂的修繕,以及對裏面的藝術品和收藏品的保存和維護,主要依靠教堂自己的資金和力量進行。

還有一些被政府或議會佔據的建築,主要靠使用單位進行保護和維修。如義大利財政部大樓,是17世紀的建築,現由財政部使用,主要由財政部進行保護。大樓會議廳裏繪製精美的壁畫、穹頂和一些廳室中金碧輝煌的天花板和各種裝飾,還有使用了幾百年的古樸典雅傢具、吊燈、玻璃窗和護窗板以及裏面收藏的繪畫、雕塑和各種藝術品,都保護得很好,有些仍然在繼續使用。如義大利第一任財政部長使用過的一個橡木寫字檯,建造于17世紀初,歷時幾百年,至今仍然完好如初,並被後任的各位部長繼續使用著。

保護文物古跡的目的,還是要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拉動經濟的增長。羅馬市政府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做法。比如在所有的旅遊景點旁,都設有公共飲水點。造型別致的出水口,不停地涌流著可以直接飲用的自來水,如果一時找不到,凡有小學生聚集的地方,就一定能見到。因為義大利的中小學生的藝術課和歷史課,一般都到教堂或遺址去實地觀摩,他們出遊一般不帶水壺,渴了,老師就將他們帶到公共飲水點旁,讓他們對著水龍頭喝個夠。因此,哪有小學生聚集,哪就能找到飲水點,遊人因此受益匪淺。此外,羅馬城內的所有文物古跡,除了少數博物館,都可以免費參觀。有些博物館雖然收費,但每週,或者每月,都有免費開放日。到羅馬旅遊,文物古跡雖然可以免費參觀,但其他的服務收費相對較貴。免費參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量遊客,這些遊客的到來,不僅拉動了義大利的交通、餐飲、住宿和相應的服務業,同時也推動了旅遊紀念品、服裝、首飾、箱包、皮革、皮鞋、藝術品、化粧品以及當地土特産品和百貨業的發展。政府則把年稅收的8%用於文物古跡的保護,“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這有失,在那必有得,義大利的做法不可謂不精明。(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