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參與 陸彩榮  
 

——日本環境考察及其思考

根據黨校的教學安排,我們環境組一行30多人,于2005年11月21日至30日,對日本環境問題進行了綜合考察。除了參加全團在東京的活動,環境組在東京還訪問了日本經濟産業省,聽取了有關《日本節能對策》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社會》的報告,參觀了日本王子制紙集團,會見了日本福岡縣副知事、福岡市副知市,訪問了日本博多青松高等學校,與中學生進行了友好交流,參觀了福岡垃圾填埋場、滲透液處理車間和垃圾填埋場地上建立的日本農民莊園,並分組進入日本大分縣農家,和日本農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日本農民的生活狀況,對日本農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過考察訪問,實現了黨校的教學效果,開闊了國際視野,加深了對中日關係的認識,提高了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信心,認清了環保工作的努力方向,增強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進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責任,收穫較大。

一、考察的總體印象

考察後的總體印像是,雖然中日兩國在政治層面上存在較為困難的局面,特別是日本政治領導人一意孤行,頑固堅持錯誤立場給中日兩國政治關係蒙上了陰影,但由於中日兩國交往歷史悠久,兩國文化存在諸多內在聯繫,中日兩國友好交往的基礎依然存在,日本民間與社會上主持中日友好的氛圍仍然存在,這給我們開展民間外交,提供了用武之地。我們要加強外交工作的針對性,有的放矢地開展積極外交,為促進中日友好進行卓有成效地工作。這是中日兩國交往的政治與社會、經濟、文化基礎,也是兩國友好的人文基礎環境。福岡縣與江蘇省是友好省縣,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是該縣的重要經濟支柱。該縣副知事説,中國正在迅速發展,我們也要抓緊發展,否則就要被中國追上了,他們也希望與中國保持友好合作關係。

通過生態環境考察,加深了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了解,增強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信心,只要我們方法得當、措施到位、全社會高度重視,大家積極參與,就能夠逐步有效地加以解決。同時,通過考察,也提高了對十六屆五中全會有關精神的深刻理解,特別是加深了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重要性和必要性、緊迫性的認識,中央提出這樣的重要方針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及時的,對於促進我國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二、關於環境問題考察的基本結論

1、環境問題具有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

通過在日本的考察,我們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一個歷史性問題,具有階段性特徵。日本環境治理與環境保護也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過程。

戰後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日本,將復興經濟擺在了優先位置。由於片面發展經濟,環保意識薄弱,使得以工業集中的地區為中心,出現了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正常生活的環境公害污染,公害問題漸露端倪。比較突出的公害問題有大氣污染、SO2廢氣引起的哮喘,水質污染等,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水銀中毒”、“骨痛症”等,東京灣附近居民甚至抗議要求進行漁業賠償。

以上述公害問題處理為契機,為保護大氣、水質,日本政府于1958年制定了《公共水域水質保全法》和《工廠排污規制法》,1962年制定了《煙塵排放規制法》等,正式拉開了日本全國性環境保護的序幕。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是日本經濟飛速成長時期,也是公害問題日益顯著化、社會化的時期,日本政府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特別重視環境立法工作,強調依法治理環境問題。在此期間,日本先後出臺了《公害對策基本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噪音規制法》、《水質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惡臭防治法》和《自然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環保法律,基本形成了環境法規體系,為治理環境問題打下了良好的法律基礎。與此同時,他們還不斷加強環境管理體制,在特定事業所設立了“防治公害專職管理者”。

隨著各項相關法令的制定、環境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企業大規模環保設備投資等努力,環境治理初見成效。到上世紀70年代後期,公害問題趨於終結。但隨之而來的二次石油危機、以及經濟增長的停滯,又使各個企業面臨了新的挑戰,環境治理也出現了新的課題,資源問題與地球溫室效應成為日本人普遍關心的公共環境問題。1972年,日本出臺了以節省能源為追求的《節能法》。考察組參觀的王子制紙集團就通過技術創新、流程改造和環保設備大量投入,從一個污染大戶發展成為先進的環保型企業,同時,日本的造紙業也通過污染治理髮展成為環保型綠色産業。

福岡市通過垃圾填埋的技術開發與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加強了垃圾處理力度,使垃圾處理場發展成為可資利用的農民莊園、居民體育活動場和城市花園,城市環境面貌為之大為改善。

今天的日本,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山青水綠、市容整潔,充分顯示了環境保護工作的巨大成效。這些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2、環境問題可以通過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通過考察,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關鍵是要政策到位,措施有力。

日本環境省有關人士在回顧環境保護歷程時指出,日本在快速工業化過程中,沒有充分注意到環境污染問題,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果當時及早注意這一問題,代價會小得多。他們希望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認真汲取這一教訓。

由於日本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在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中,對於企業不能採取強制措施,要求企業達到什麼標準,更不能直接下達治理指標,而是通過公佈全社會污染控制總目標引導企業進行環保,同時通過市場行為,也就是能源價格等調控企業環保行為,減少環境污染。

從日本的實踐看,工業污染主要是工廠排放廢氣廢水廢渣等,解決措施主要是通過各種法律和經濟措施解決,要求工廠減少排放,否則處以罰款,而對於工廠在環保科研、設備方面的投入,政府給以一定的環保補貼,企業根據生産情況提出環保課題,並且由企業自己組織科研人員,包括院校、社會科研單位的人員研究解決。

同時,政府在市場上推出綠色環境標誌制度,鼓勵消費者購買環保産品,而沒有綠色環境保護標誌的産品,在市場上就得不到市民的認可。在日本,一個企業如果對環保無動於衷,消費者就不會滿意,市場就會淘汰其産品。也就是説,環保不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市場的要求。

通過這種“兩頭堵”的辦法,政府與老百姓共同努力,迫使企業向環保方向努力,日本工業污染從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逐步加以解決,到80年代已經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日本正在探尋適合環保要求的未來企業之路。他們提出:未來先進的企業要努力尋找減少使用資源、減輕環境負擔、開發新能源、增進生活幸福感的新的發展道路。企業要靠近資源地,利用當地資源組織生産,增加當地就業機會,形成企業新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説,未來先進的企業要在發展經濟、節約資源與降低環境負荷上達到新的平衡。這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解決起來任重道遠。

與之相適應,他們還提出了企業綜合成本新概念。産品的壽命週期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相結合構成企業的綜合成本,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複合成本。提倡企業在産品成本中考慮産品廢物處理費用因素,在生産過程中增加環境回收處理裝置,加大産品環境負荷測算力度,用以增強企業的社會環保責任。而企業生産中增加環境回收處理裝置,企業成本與産品價格會隨之上升,但産品的社會效益會增加,這是一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通盤考慮的新辦法,這一理念還需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也就是産品的實際價格由三部分因素構成:購買費用+運作成本+環境成本。這就需要全社會形成新的文明的消費觀念。

日本還在考慮開徵環境稅,但開徵後産品成本會上升,産品的競爭力也會受到影響。

為應對傳統能源危機,日本也在大力加強氫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開發研究,努力實現21世紀以生物質能利用為基礎的新發展,實現能源消費從地下化石能源向地上生物質能源的轉化,實現迴圈發展。

3、環境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重視

日本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走過了兩個明顯的階段,即從治理工業污染入手,逐步向治理生活污染方面轉變。環境問題解決越深入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支援。

而目前最主要的污染則是面廣量大的生活污染,如汽車尾氣、噪音和生活污水等。日本環保官員認為,與局部性的工業污染相比,生活污染治理的難度更大,並且具有持續性、每天都在增加的特點。

日本在解決工業污染的過程中,注意充分利用消費者的市場約束能力。在全社會形成了“使用綠色環保産品為榮”的消費理念,為環境保護支付了必要的成本。

同樣要真正解決生活污染這一難題,更需要廣大消費者的積極配合與支援,百姓的生活方式要向文明、有利於環保的方向轉變。福岡市政府將生活垃圾處理通過招標方式,交給民間公司處理,使垃圾處理行為變為企業行動,同時民間公司從今年10月起向居民收取少量的垃圾處理費,每一公升收取一元。這一措施不僅促進了垃圾分類的普及,而且有效地減少了垃圾處理量。目前,全市垃圾産出量已經減少了10%左右。今天在日本,垃圾分類已經成為普通百姓的行為方式,這對於解決垃圾處理難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加強垃圾填埋技術的開發研究,是日本的一項重要工作。上世紀70年代,福岡垃圾處理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大問題。簡單填埋産生的沼氣與惡臭嚴重污染了周邊環境,並且地面也出現了沉降。80年代開始,市政府與福岡大學合作,探索半耗氧式的填埋方式,在垃圾場底部鋪設帶孔管道,以利於垃圾浸出水的排出,減少沼氣,空氣通過有孔管道進入垃圾,也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垃圾填埋場還可以發展成為有機田,種植農作物。在福岡的農民莊園,我們就親眼目睹了這一情景。城市居民租用填埋場地進行農作物耕作,體驗農家生活。這一模式被命名為福岡模式,得到聯合國人居事務所的重視,準備在亞太各國推廣這一技術。

為進一步推動環保工作開展,1993年,日本制定《環境基本法》,提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改變局部環保的理念,要求政府制定環境基本計劃。從那時到現在日本已經制定實施了兩個環境保護計劃,目前正在制定第三個環境保護計劃,預計2006年春天可以編制完成。據介紹,在第三個計劃中,他們提出了六個新的想法:

(1)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鼓勵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倡企業開發環境友好産品。

(2)從環保的觀點出發,形成可持續的國土環境,尤其加強對農業、林業的環境保護力度。

(3)根據技術開發研究,解決環境不確實性的措施。對於環境問題,在沒有明確科學依據的情況下,行政方面要採取措施,採取對策減少環境不確定性。

(4)國家、地方、公民個人都是環境保護的主體,要動員大家共同參與推動環保。

(5)加強國際合作,創造國際環境保護合作規則。

(6)著眼長遠制定環保政策。

三、有關環保問題的幾點思考

通過這次考察,我們加深了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增強了解決環境問題的信心,增加了解決環境問題的緊迫感,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基本思路。

日本作為工業先進國家,在其經濟成長過程中面臨並解決環境問題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借鑒。

一是政府要加強環境規劃研究。明確治理工作重點,分步驟分階段,逐步加以解決。我國在加快工業化、國際化、市場化、城鎮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對此,我們要及早加以注意,加強環境立法制定,立法要具體、明確,便於操作。對於大氣、水污染等重要問題更要逐一通過法律手段加以防治。

二是要加強市場機制在治理環境問題中的力度。環境問題光靠政府提倡、懲處是不夠的,關鍵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形成自覺的環保意識,使他們認識到不重視環保,産品就沒有出路,企業就沒有出路,從而形成內在的環保機制與內生的環保動力。可以通過能源價格、環保補貼等具體辦法加以推進。環保部門要加強對國際先進環保經驗的學習、借鑒,充分利用當今人類環保的先進成果,以開放的姿態和改革的辦法,加快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提高環保水準。

三是要提倡並大力弘揚健康、積極的消費理念與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願意為環保産品支出成本的消費理念與消費行為。日本的實踐證明,環保問題沒有廣大消費者的參與是不可能真正解決的。消費者的參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別是通過消費行為,制約企業的生産行為,通過市場倒逼機制,迫使企業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環保水準。同時,百姓環保意識的增強,可以為生活垃圾的處理提供有效的基礎條件,減少垃圾産生量。

總之,通過考察,我們加深了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理解,加強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信心與責任感。只要我們高度重視環保問題,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就能有效地解決環保問題,建設山青水秀的美好家園。

(作者為光明日報社科技部主任,黨校第21期一年制中青班學員)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