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2005,日本的軍事戰略調整 袁楊  
 

2004年12月10日,日本新一版《防衛計劃大綱》出臺,以此為契機,日本新一輪的軍事戰略調整拉開了帷幕,其軍事發展開始向實質性、可操作性方向轉型。這一轉型將至少包括以下三個層面:一是軍事力量性質的轉型,二是軍事戰略方針的轉型,三是軍事力量的結構性轉型。就近期來看,日本軍事戰略調整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謀求修改“和平憲法”,完成軍事力量的性質轉型

自日本戰後重整軍備以來,圍繞著自衛隊的性質及其是否違憲的討論始終是日本朝野的熱門話題。冷戰結束以來,隨著日本“政治大國化”進程的加快,日本社會各界對自衛隊的認同感及關注程度明顯提高。據2005年版《防衛手冊》統計,目前,對自衛隊表示關注的國民比例達59.4%,較之1981年的49.6%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可以認為,日本民意的這一變化為日本修改“和平憲法”提供了社會基礎。2005年11月22日,執政的自民黨通過了新憲法草案,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針對第9條的修改。根據該草案,現行憲法第9條中“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之條文改為“為確保我國的和平與獨立以及國家和國民的安全,保持以內閣總理大臣為最高指揮權力者的自衛軍”。同時草案還進一步規定,自衛軍“為確保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可實施國際協調活動以及在緊急狀態下維持公共秩序或旨在保護國民生命與自由的活動”。對此,《朝日新聞》和《赤旗報》均認為,新憲法草案將為日本在海外行使武力開闢道路。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自民黨新憲法草案距離通過並頒布實施尚有較長的路要走。首先,修改憲法必須獲得眾參兩院2/3以上議員的同意。其次,即使新憲法草案在眾參兩院獲得通過,還必須進行全民公決,需半數以上的國民贊同才能有效。考慮到該草案通過的難度,小泉首相已明確表示,在其任內的2006年9月之前,將不會將其列入國會審議日程。

然而,無論如何,就當前日本的國內政治氣候來看,圍繞著憲法的討論已經不是“是否修改”,而是“如何修改”和“何時修改”的問題。這一程式一旦完成,對於日本未來的軍事發展而言,其意義將非同小可。“自衛隊”與“自衛軍”、“防衛廳”與“防衛省”,雖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

二、以“主動先制”和“海外干預”為特點的軍事戰略方針開始進入落實階段

就“04大綱”來分析,其中對日本軍事力量的職能定位明確表述為“保衛日本”和“預防國際性威脅”。從近年來的情況來看,日本為貫徹這一戰略方針,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謂動作頻頻。

自2003年12月日本根據《伊拉克重建支援特別措施法》向伊拉克派出第一支部隊以來,日本政府已連續兩次延長了駐伊自衛隊的派遣期限。2005年12月,自衛隊500名輪換部隊開始分批前往伊拉克。小泉政府之所以在國內輿論強烈反對、內閣支援率一降再降的情況下,仍堅持對伊派遣自衛隊,其戰略企圖除為了迎合美國外,更深層次的考慮則是為日本軍事力量未來的“海外干預”鋪平道路。

2005年1月,在東南亞地區發生海嘯災難後,日本自衛隊迅速向災區派遣了總數近千人的國際緊急救援隊。這是戰後日本政府向海外派遣的最大規模的現役部隊。日本此舉的戰略意圖顯然不僅僅在於實施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就其軍事意義而言,無疑為自衛隊檢驗在實施“海外干預”行動中的聯合運用、遠端兵力投送、聯合後勤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2004年11月,日本《東京新聞》披露了防衛廳的一個委員會于同年9月提交的一份正式報告的內容,稱中國正“越來越成為日本安全的一大威脅”,認為中國武裝進攻日本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報告宣稱,在以下三種情況下,中國可能對日發動攻擊:一是台灣海峽兩岸發生嚴重軍事衝突,二是中日兩國領土爭端加劇,三是東海海洋資源爭端。2005年1月16日,日本共同社報道稱,日本防衛廳已對中日兩國有領土爭議的尖閣群島(我釣魚島)以及沖繩本島以西的其他島嶼制定了一套“西南島嶼有事”對策方針,甚至還詳細提出了三個階段的行動方案。日本選擇這一時機渲染所謂“中國威脅”,既有為其軍事部署調整尋找藉口的企圖,同時也有著為其“主動先制”戰略方針進行預先戰略布勢的深層次考慮。

三、繼續強化日美同盟,加快日美軍事一體化進程

近年來,為配合駐日美軍部署的調整,日美兩國加緊進行戰略層次的磋商,加快了日美軍事一體化的進程。

2005年2月19日,美日外交與防務部門首腦在華盛頓舉行安全保障協商委員會並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將臺海問題列為美日在亞太地區12項共同戰略目標之一。與此同時,日美兩國軍政首腦還確認重新發表《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並修改1997年的“新指針”。日美上述舉措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即試圖通過外交和軍事等手段遏制我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並借此繼續牽制中國的和平發展與統一進程。

2005年10月29日,日美安全保障協商委員會就駐日美軍調整以及日本自衛隊與美軍職能分擔等問題達成協定,併發表了題為《美日同盟:為了未來的改革與重組》的報告。就“報告”的內容來分析,日美對軍事同盟的強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速日美軍事一體化進程,提高聯合作戰能力;二是在精簡駐日美軍的同時,確保美軍的遏制力;三是日本的軍事作用大幅提升。“報告”指出,日美將在防空、彈道導彈防禦、防擴散、反恐等15個領域加強合作,雙方確認有事時制定共同的作戰計劃,並強調日本將給予美軍“不間斷的支援”。

四、繼續進行體制編制調整,重點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制

2005年1月21日,日本防衛廳向國會提交了《防衛廳設置法修訂案》和《自衛隊法修訂案》,拉開了以確立聯合作戰體制為重點的體制編制調整的序幕。其主要措施是:一是改組參聯會,成立聯合參謀部。2006年3月,防衛廳將撤銷參聯會及其下屬的事務局,新成立聯合參謀部,作為防衛廳長官統一指揮、管理自衛隊的最高參謀和指揮機構。聯合參謀部成立後,隨著聯合運用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陸、海、空參謀部也將進行改編。二是情報本部轉隸防衛廳直屬。為適應自衛隊資訊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全面加強防衛情報蒐集與整理能力,在此次編制體制調整中,防衛廳計劃將原隸屬於參聯會的情報本部升格為防衛廳直屬。三是繼續調整作戰部隊體制編制。根據自衛隊體制編制調整計劃,近期自衛隊作戰部隊的體制編制調整計劃主要包括:改擴編駐香川縣善通寺的第2混成旅為第14旅,員額由2000人增至2800人,增編高炮連、狙擊班,配備輕型裝甲機動車,作為快速反應部隊使用;改編駐兵庫縣伊丹的第3師和駐山形縣東根市的第6師為資訊化快速反應部隊,員額分別由9400人、7500人減至6400人,保持坦克、火炮、反坦克裝備,加強或新配備多用途直升機、新型裝甲機動車,改善後勤補給體制,增編狙擊班,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五、加強品質建設,建設“多能、彈性、有效”的軍事力量

“04大綱”為新時期日本軍事力量建設確定了新的發展方向,即放棄戰後以來長期堅持的“基礎防衛力量構想”,提出了 “多能、彈性、有效”的軍事力量建設新思想。

作為加強品質建設的重點,在2005至2009年新的“中期防衛力量發展計劃”期間,日本自衛隊的武器裝備採購計劃主要包括:海上自衛隊採購20艘艦艇,並對3艘“宙斯盾”級驅逐艦進行技術改造;航空自衛隊完成對26架F-15戰鬥機的現代化改裝,採購22架F-2戰鬥支援機、7架新型戰鬥機、8架新型運輸機,引進1架空中加油機;陸上自衛隊採購49輛90式等新型主戰坦克。此外,據日本《産經新聞》2005年10月23日報道,海上自衛隊擬在其艦艇計劃中增加採購高速運輸艦。該艦的排水量將超過目前海上自衛隊所擁有的大型補給艦“摩周”級(排水量13500噸),可改裝成航空母艦。

在日本正式做出引進部署BMD系統的決定後,其開發力度明顯加大。在2005年度的防衛預算中,日本斥資1188億日元用於採購“愛國者—Ⅲ”型和“標準—Ⅲ”型導彈等,構築陸基低層導彈攔截系統和海基高層導彈攔截系統。此外,日本還專門列出10億日元的預算用於推進1999年開始的日美聯合導彈防禦技術研究,以開發下一代海基高層導彈攔截系統,用於攔截處於慣性飛行階段的彈道導彈等。目前,日本防衛廳尚未透露開始部署BMD的詳細計劃,不過,日本共同社2005年11月12日對此進行了披露,該報道稱,日本防衛廳計劃從2006年底開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在2010年前部署124枚“愛國者—Ⅲ”型導彈。其中,首批30枚“愛國者”導彈將由美國製造,其餘的94枚導彈將由日本三菱重工製造,日本國産的“愛國者—Ⅲ”型導彈將從2008年4月開始部署。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