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的大趨勢 周金燕  
 

伴隨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十一五規劃”、修改《義務教育法》,教育界內外多年來對保障和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實行義務教育均衡化等問題的關注,終於提上政府的議程,教育公共政策出現新的趨勢。

基礎教育政策的新走向

1、加大力度支援農村教育,採取緊急措施遏制“擇校熱”

2005年以來,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西部農村教育轉移支付的力度,擴大了對農村貧苦家庭實行“兩免一補”(免書本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範圍,免除書本費的貧困學生的範圍從2400萬人增加為3000萬名,對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約1600萬農村孩子免除書本費和雜費。同時,逐步對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平均免除書本費、雜費小學生為200元、初中生340元。2005年至2007年三年內全部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國家財政共安排227億元資金。

從2005年春季開始,各地教育部門相繼出臺措施,干預畸形的教育市場,規範中小學辦學行為,改革招生制度。例如,北京市教委緊急叫停了“迎春杯”小學數學競賽。浙江省停辦小學“奧數”競賽活動,中小學簽訂“減負”責任書。長春市取消小學所有競賽,宣佈競賽和評獎活動一律與升學招生脫鉤。江西宣佈停招高中實驗班,禁止中招搞不正當的生源競爭。山西省教育廳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發出13條禁令,嚴禁組織任何形式的選拔性考試,嚴禁任何方式組織學生在節假日補課,嚴禁舉辦任何形式的快慢班、強化班和實驗班。湖南省教育廳緊急叫停中小學校違規搶生源。上海禁止名校舉辦小升初“銜接班”,對示範性高中亮出“七不許”,包括不許組織小學生參加有選拔性的競賽和培訓班,不許提前操作小學生升初中等。寧夏提出清理違規舉辦的各種實驗班。廣東省叫停實行了10多年的義務教育階段“等級學校”評估,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將不再被分為三六九等,代之以統一標準的“規範化學校”建設,並將於明年推行一系列“強硬”措施切實解決好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問題。天津塘沽區實施“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學校”的教育督導模式。這些措施對於遏止畸形的擇校競爭能夠起一些作用。

2、教育部出臺推進教育均衡化文件,提出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時間表

2005年5月25日,《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提出“今後義務教育工作重心進一步落實到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上來,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逐步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為了落實《意見》的貫徹實施,9月份教育部組織“‘同在藍天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萬里行”主題調研及宣傳報道活動,主題聚焦在逐步縮小區域內學校辦學條件差距的政策、措施和成效;統籌區域內教師資源,加強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情況。

11月10日,教育部正式發佈《中國全民教育國家報告》,終於正式提出了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的日程表:爭取到2007年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享受免費教科書和住宿生活補助,力爭到2010年在全國農村地區全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2015年在全國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並且提出全面推行農村教師聘任制,逐步取消農村代課教師;提出在本世紀財政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這些政策文件的出臺,表明中國的義務教育政策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從明顯的“城市偏向主義”,忽視農村教育發展的政策轉為優先向農村地區、弱勢群體傾斜;從集中優質資源打造重點校、培育精英的學校教育模式轉向面向大多數人的教育,重視基礎教育的公共性、公平性。

3、《義務教育法》修改體現教育均衡化價值

自2003年《義務教育法》列入修法規劃後,全國人大、教育部等進行了若干次調研活動以及修法代表會議。2005年是形成新《義務教育法》的關鍵時期,自年初的兩會開始,要求實行免費的農村義務教育的呼聲出現了新的高潮;從9月份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的內容來看,對1986年的《義務教育法》改動幅度很大,從原有的十八條增至九十三條,並且十分強調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原則。《草案》對影響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熱點問題也作出了反映,如義務教育的免費問題、經費投入保障及配置問題、扶持弱勢地區和群體的教育發展議題,流動人口子女的就學問題、有關師資均衡配置的規定等,並且明確提出禁止以任何名義將義務教育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規定,要求教育資源的配置應向貧困、弱勢地區傾斜。

重構義務教育公共財政體制的議題是《義務教育法》修改最重要的內容,並且承載著社會對解決義務教育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最大期望。政府、學界、社會都相應提出了多套實施方案,包括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教育經費類別(教師工資、公用經費、基建經費等)分別負擔的機制,根據東、中、西部地區分級政府負擔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機制,義務教育經費在各級財政預算、轉移支付中單列的辦法,建立撥付和使用義務教育經費的監督機制等。今年1月4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並決定經進一步修改後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由此有望建立新的義務教育公共財政體制,從而從體制上解決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這一核心問題。

義務教育均衡化的地方實踐

1、推行“城鄉教育一體化”——成都教育體制創新

城鄉教育一體化,首先需要破除身份的二元分割制度,使農村人口子女和城鎮居民一起共用城市教育資源。2004年初,成都市正式出臺《關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意見》,全面推行一元化戶籍管理制度,逐步對全市戶籍人口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性質的劃分,統一為“居民戶口”。按照《意見》規定,到2007年,成都市將全面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實行城鄉戶口一元化登記管理。

成都通過實施“八大工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斥20億元鉅資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工程,共用優質教育資源;農民教育與培訓工程,引導農民致富,促進農民變市民;教育強鄉(鎮)工程,實行鎮域內教育和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幫困助學工程,確保弱勢群體利益,實現教育公平;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促進農村學校 辦學水準提高;城鄉學校結對子,百萬學生手拉手,增強城鄉教育互動融合;進行試點穩步推進“免費義務教育”工程。

2、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的城鄉一體化——北京的實踐和成就

“一費制”中的雜費是學校公用經費的重要來源,很多地區制定了城鄉有別的雜費收取標準,財政撥款標準也因城鄉而不同。通過分析安徽省、遼寧省、山東省等多個地區的2005年義務教育學校“一費制”收費標準,以及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財政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可以發現農村的雜費收取標準要低於城鎮,同時農村的財政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也要低於城鎮。農村的低收費、低撥款進一步加劇和城鎮高收費、高撥款形成的公用經費差距。事實上,在貧富差距巨大的巴西,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不僅全部由政府投入,並且政府制定的農村生均經費撥款標準要高於城市,經費撥款明顯向農村地區傾斜。與之相比,當前中國很多地區設定了比城市低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撥款標準,顯然是不合理的,依然是一種明顯的“城市偏向主義”的表現。

在北京,這種狀況已經有了改變。2001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財政局重新修訂了《北京市普通教育事業公用經費定額標準》,新標準對滿足教學需要所必需的正常運作經費做了明確規定,不再分為城鎮、農村標準,實行統一的公用經費標準。為了解決農村地區“支付能力”不足的實際,市級財政還專門設立了農村義務教育專項資金,規定每年至少投入一億元重點支援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改善辦學條件、消除危房、資訊化建設、教師培訓等項目,為“城鄉統一標準辦學”提供了資金支援和制度保證。事實證明,這項標準自實施以來,已經明顯的縮小了北京市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支出差距。

3、縮小學校差距,從根本上解決擇校問題

簡單取消重點校、停辦重點班,並不能真正解決擇校問題。關鍵還是要通過縮小學校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消除産生擇校的土壤。

安徽省銅陵市成為國內第一個大面積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的城市,創造了一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範例。2005年10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銅陵召開了義務教育均衡化的會議,學習、總結銅陵的經驗。銅陵市用了10年時間基本取消了學校差距,推行的做法包括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斥鉅資扶持弱校,先後在人口密集區新建5所中小學,改造和擴建了17所學校,從而滿足了每個學生都能在規定的服務半徑內就近入學的需要。二是實行校長和教師輪換。校長和優秀教師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當像教育經費一樣平均分配,並優先向薄弱學校傾斜。三是改革高中招生辦法,€牻胖矢咧腥胙е副昶驕峙淶礁鞒踔校峙潯壤?997年的40%提高到2005年的60%,從根本上消除了家長的擇校心理。同時在招生制度上實行透明化,招生資訊完全向民眾公開,將教育公平置於社會的剛性監督之下等。銅陵市的實踐説明,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促進教育公平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銅陵市能夠做到的,別的城市也能夠做到。

江蘇省徐州市市委書記徐鳴鮮明地提出實行“無差別教育”的概念,旨在通過政府對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逐步縮小區域、城鄉和校際間的教育差別,改變以往的政府對公共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情況。“無差別教育”模式的推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反響,5月份在徐州開展了中國無差別教育高峰論壇。徐州市通過設立城鄉學校合作交流制度;城市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服務期制度;實行城市學校領導幹部到鄉村學校挂職鍛鍊制度;建立支教帶教、跟崗學習制度;建立支教帶教基地,市教育局在重點幫扶的縣、鄉鎮建立基地,加大對薄弱學校、偏遠學校的幫扶力度等5項措施,實現由重點扶持到均衡發展的轉變,爭取在學校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師資力量和教育品質等四方面實現“無差別”。儘管“無差別教育”的推行面臨著諸多困難和障礙,比如政府換屆可能帶來的延續性問題、扶持弱勢地區學校的資金問題以及來自部分優質學校方面的壓力等,但是這項政策體現了義務教育政策應具備的公共性、公平性,代表了我國教育政策由扶持重點向公平發展理念上的轉變。

各地紛紛啟動學校標準化工程,改造薄弱校工作,如寧波的“萬校標準化”工程,上海的薄弱校改造工程,安徽省決定每年重點指導500所薄弱學校建設等等。杭州通過推行“名校集團化戰略”,旨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共用,使優質教育資源最大化,從而達到優質教育的均衡化、普及化、大眾化,為擇校熱降溫。

4、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啟動

社會對免費義務教育的呼籲首先在發達地區産生了效果。2005年9月8日,江蘇省蘇州市宣佈從2006年秋季起一步到位,全面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制度。同日,北京公佈在“十一五”初期推行全面免費,並對農村地區和家庭困難學生逐步推行高中免費。次日,廣東省決定,從秋季入學開始,首先在16個扶貧重點縣開展試點,2006年秋季起逐步推廣,2008年秋季在全省農村全面實施。地方的行動産生了帶動效應,中央政府的態度也越來越明朗、越來越積極,並在11月發佈的《中國全民教育國家報告》中提出了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時間表。

連結

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

會議聽取了法制辦關於義務教育法修訂情況的彙報。這次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保障義務教育經費,要求制定適應義務教育基本需求的有關經費標準,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義務教育經費並負責落實;實施素質教育,規範教學內容,嚴格課程管理,將德、智、體、美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經費投入要向農村學校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和教師從事義務教育工作,特別是到農村任教,採取措施促進學校均衡發展;加強學校管理,保障學校安全,規範學校收費;加強教師培養和管理,提高教師思想道德和教學業務水準,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條件;減少教科書種類,提高教科書品質,降低教科書成本,防止利用教科書非法牟利。草案還規定要建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目標責任制,並對違反本法的行為規定了嚴格、具體的法律責任。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經進一步修改後,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