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從俄烏天然氣危機看中國的能源安全 王高峰  
 

2006年1月1日,俄羅斯對烏克蘭正式停止供應天然氣,引發了一場不小的政治風波。俄對烏的“斷氣”不僅僅影響到烏克蘭本國,而且在歐盟中引起了相當大的波動。這次危機促使各國對政治因素引起的能源安全問題進行深刻思考。

由於俄羅斯通往歐盟的天然氣管道經過烏克蘭境內,俄對烏“斷氣”的當天,俄羅斯輸往其他歐洲國家的天然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法國、德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以及羅馬尼亞等國均宣稱,進口的俄羅斯天然氣供應量下降了30%,而匈牙利一度下降了40%左右,俄羅斯指責烏克蘭截留了俄輸往歐洲的天然氣。且不論這一事件是否屬實,卻足已使歐洲國家意識到,一國對他國能源的過度依賴存在著巨大弊端。目前,德國就加快了剛剛動工的北歐輸氣管道的建設,希望這條世界最長海底天然氣管道儘早建成,使其進口渠道多元化,避免天然氣進口受到政治或其他因素的影響。

對我國而言,近年來能源安全問題也日益成為國家生活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日益成為我國戰略安全的隱患和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急劇上升。自1993年起,我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於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在我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目前,中國能源安全中存在的問題,除了需求的持續增長對供給形成的巨大壓力外,中國資源的相對短缺和技術手段的落後也制約了中國能源産業的發展。面對我國相對貧乏的能源形勢,除了提倡節約、減少消耗,不“透支”目前中國的能源支撐能力外,還應當著手於以下幾點。

第一,仍然要立足於本國的優勢能源。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儘管水電、風力和太陽能是理想的清潔能源,但由於資本、技術差別等原因,在可預見的將來,它在中國能源的總構成中還不可能擔當主要的角色,煤炭在我國能源中的優勢地位短期內依然難以改變。但是,中國煤炭清潔利用水準低,煤炭燃燒産生的污染多。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很大壓力。因此應當加快潔凈煤産業的發展,以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

第二、加快我國能源儲備體系建設。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能源儲備體系建設還相對滯後。以石油儲備為例,目前美國的石油儲備可以供使用150天,日本則多達200天,相比之下,中國卻只有7天。這意味著在國際石油鏈條發生重大危機的時候,中國的能源安全將非常脆弱。雖然近期中國已經在東部沿海城市建立了四個石油儲備基地,但是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一直據高不下,實際上儲備基地內我國並沒有真正買入石油。

第三、能源進口多元化,以減少能源進口的風險度。目前,我國的石油進口有一半來自中東地區,四分之一來自非洲,其他來自俄羅斯、中亞和越南等地,原油進口過於集中于中東,存在相當大的風險。我國應積極參與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努力獲取穩定的上游資源,開闢多種進口渠道,避免從單一國家或單一渠道獲得石油,做到進口來源多元化和渠道的多樣化,安全、穩定地取得石油。

最後,加快核能的建設和利用力度。核能是環保、安全和經濟的新型能源,世界核電發展的經驗證明,發展核電是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目前,在法國和立陶宛等國家,核能的發電比重已經超過本國發電總量的80%,美國和日本也在30%左右,而我國僅為1%。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核能利用還相當落後。據悉,中國計劃到2020年投資500億美元新建大約30座核反應爐,屆時將會大幅提高我國的能源自給率,這對於減少我國的能源對外依存度和降低能源風險具有戰略性意義。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天然氣危機在一定意義上也為中國的能源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變能源進口的單一結構,加快建立能源進口的多元渠道,降低中國戰略能源的風險程度,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將是我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