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台灣“三合一”選舉結果影響深遠 彭維學  
 

12月3日,被視為2008年“大選”前哨戰的“三合一”(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選舉揭曉。在關鍵的縣市長選舉部分,國民黨以絕對優勢戰勝民進黨,獲得14席(泛藍軍共17席),民進黨只在南部地區獲得6席。這是自1997年縣市長選舉以來、自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以來,國民黨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大勝利,也是民進黨建黨以來的最大挫敗。此次選舉是島內民眾對陳水扁執政的不信任投票,標誌著島內“寄望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兩岸緩和”的新主流民意形成。選舉結果重劃了藍綠地方政治版圖,初步形成了“藍長綠消”態勢。國民黨氣勢上揚,馬英九朝2008年“總統”之路跨出了堅實的一大步。陳水扁領導權威和影響力大幅下降,民進黨“長期執政”圖謀面臨重大挑戰。

一、藍綠地方政治版圖重新改寫,“藍長綠消”態勢初步形成,“北藍南綠”結構發生微妙變化。

此次“三合一”選舉不過是一次地方及基層選舉,並不涉及“中央執政權”的更替,但選舉結果直接關係到各政黨的基層實力、藍綠兩大陣營氣勢的升降和政黨實力的消長,關係到藍綠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前途,尤其是選舉還被視為陳水扁的“施政期中考”、馬英九的“黨主席資格考”、民進黨所謂“四大天王”接班排位的行情戰、2007年“立委”和2008年“總統”選舉的前哨戰。因而藍、綠陣營,尤其是國、民兩黨,無不高度動員,猛砸資源,全力搏殺。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相比,此次縣市長選舉結果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過去“藍消綠長”的態勢扭轉為“藍長綠消”。近10多年來島內歷次重大選舉的結果呈現“藍消綠長”態勢。然而此次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大勝,民進黨慘敗。泛藍軍無論席次、得票率、得票數,還是執政地區面積與人口,均大幅增長,而泛綠軍則全面下降。國民黨下滑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民進黨上升勢頭遭受重挫。

第二,泛藍版圖大幅擴張,泛綠版圖大幅壓縮,“北藍南綠”的基本板塊開始發生變化。長期以來,台灣政治版圖呈現“北藍南綠”的結構,島內輿論更認為深藍的新黨、親民黨與外省人的馬英九無法跨過濁水溪,而陳水扁寄望此次選舉,“鞏固南部、突破中部、挺進北部”,但選舉結果衝垮了陳水扁鞏固地方政治版圖的政治防線。民進黨不僅丟失長期執政的台北縣、宜蘭縣,中部地區一無所獲,而且失掉南部的嘉義市;台南縣市、屏東縣險勝國民黨候選人,説明維繫其政權根基的南部票倉開始動搖。最終,泛綠軍執政防線退居濁水溪以南,地方執政版圖被逼向台灣西南部的一角。相反,國民黨不但擊退民進黨揮師北上的企圖,收復台北縣、宜蘭縣,把北部縣市連成一片,而且在桃園、新竹縣市、苗粟縣、台中縣市、南投縣等台灣中部建立起堅實的防線。最主要的是,國民黨成功跨過濁水溪,向泛綠軍南部票倉挺進,嘉義市就是泛藍軍未來進軍南部地區的灘頭堡。

二、民進黨的腐敗、“馬旋風”的效應和選民的理智是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

民進黨提名不少具有知名度的政務官、“立委”參選,預估有可能拿到14席縣市長,陳水扁也揚言“縣市長過半”,但選舉結果卻是民進黨慘敗,國民黨大勝。這是藍綠基本盤、選戰大環境、選戰策略、雙方主帥的形象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首先,陳水扁當局執政無能,民進黨自毀“清廉”、“改革”形象,導致傳統支援者失望和中間選民反感,是民進黨敗選的最主要原因。陳水扁當局執政五年多來政績不彰,導致民眾生活水準下降,痛苦指數升高,早已引起民眾不滿。島內輿論認為,選舉結果是對陳水扁的不信任投票,是對民進黨上臺以來政績的總體檢。民進黨上臺以來貪污腐化,迅速沉淪;選前引爆的“高雄捷運弊案”等眾多弊案,牽涉眾多民進黨黨政高層;“新聞局”威脅關閉揭發弊案的TVBS電視臺,引發風波。民進黨丟失“清廉”、“改革”的核心價值,對民進黨選情造成重大衝擊。陳水扁無法轉移焦點,難以扭轉敗局。

其次,“馬英九效應”展現實力,馬英九成功地將民眾對他的期待轉化為黨籍候選人的選票,是國民黨勝選的重要因素。馬英九形象清新,講求誠信,與陳水扁貪污腐敗、權謀善變的形象形成鮮明對照。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開始推動黨內改革,在選舉過程中堅持“反黑金”立場,向選民展現了國民黨的新形象。不只泛藍選民寄望馬英九2008年選舉奪回執政權,中間選民、甚至淺綠選民也將馬英九視為“台灣新的政治憧憬”。國民黨將此次選舉定位為“馬主席的第一仗”,全臺為黨籍候選人輔選的馬英九更在投票前36小時打出“縣市長不過半,要辭黨主席”的策略,不但鞏固了泛藍基本盤,還成功催出了政黨意識不強、但卻對馬英九有所期待的中間選民,瓜分了一部分對陳水扁當局失望的淺綠選票,為國民黨大勝發揮了臨門一腳的關鍵作用。此外,國民黨鎖定“反貪污、反腐敗”主軸,在最後階段更將選戰主調拉高到政黨對決、陳水扁馬英九對決,爭取到不少中間選民。

再次,藍綠基本盤與內部是否團結,是影響選舉結果的基本因素。上次縣市長選舉,綠軍得票率45%,略遜於藍軍的47%。此次藍軍在多數選區有效整合,形勢自然對民進黨不利。另一方面,一連串弊案削弱民進黨“四大天王”的助選光環,更引發民進黨派系內鬥。民進黨接班卡位戰加上臺聯黨的叫板,削弱了泛綠陣營的凝聚力。國民黨高層連、王、馬雖有心結,但基本維持團結大局,形成“團結的國民黨對抗分裂的民進黨”的選舉形勢。

第四,民進黨靠攻擊國民黨威權體制、操縱族群議題、統獨議題騙取選票的伎倆逐漸失靈。陳水扁沒有政績,泛綠軍主要靠煽動悲情(猛攻國民黨威權體制時代的不公不義)、鼓吹“民粹”(“本土牌”、“統獨牌”)、造謠中傷、陷害對手等手法騙取選票。但民進黨5年執政的殘酷政治現實,使選民開始覺醒,逐漸認清陳水扁當局的本質和民進黨低劣選舉手法的虛偽;尤其是連戰宋楚瑜成功訪問大陸,受到島內民眾的高度肯定,陳水扁過去屢試不爽的“本土牌”、“聯共賣臺牌”等伎倆逐漸失效。第一大縣台北縣、台中市分別由外省籍的周錫瑋、胡志強當選,國民黨候選人在“民主聖地”宜蘭、嘉義市勝選,在綠色大本營台南縣市、屏東縣以微弱票數敗選,就是最好的説明。

三、馬英九“泛藍盟主”地位確立,國親合併動能大大增強,國民黨2008年奪回執政權的機會大增。

馬英九成功打贏就任黨主席以來的第一仗,高分通過“資格考”,不只鞏固黨內領導地位,更奠定了他成為泛藍盟主的地位,未來推動黨內改革的阻力勢將減小,推動黨務將更為順暢。

宋楚瑜對泛藍選民的影響進一步削弱,親民黨內要求“國親合併”的呼聲增大,未來泛藍“實質整合”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12月8日,親民黨“國親合併協商五人小組”拜會馬英九,達成“國親合併分階段進行”、2007年“立委”選舉之後“實質合併”的共識。12月12日,馬宋會就政策整合、選舉提名、立法監督達成合作共識,對於國親合併在相關法律問題未解決前,為維持泛藍立法院實質多數,先合作不合併。

國民黨士氣大振,形象提升,泛藍選民將更加團結,加之地方和基層絕對多數的執政資源成為馬英九進軍2008年“總統”之路的堅實後盾,國民黨傚法民進黨“地方包圍中央”、奪回執政權的可能性大增。《聯合報》12月5日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68%的民眾支援馬英九代表國民黨角逐2008年“總統寶座”,63%的民眾期待“總統換黨做”。

必須指出,縣市長選舉結果對2008年“總統”選舉有重要影響,但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國民黨大勝,並不代表可以從此步入重新執政的坦途。一方面,在政績如此之差、弊案如此之嚴重的情況下,泛綠軍得票率只比上屆縣市長選舉少2個多百分點,這説明泛綠基本盤仍然比較穩固。另一方面,國民黨勝選,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民進黨腐敗,而非國民黨形象的根本變化。中間選民此次嚴重警告喪失理想、快速腐化沉淪的民進黨,並不代表未來他們就一定支援國民黨。未來國民黨縣市長能否拿出政績,國民黨改革能否得到民眾認同,泛藍能否真正團結,民進黨龐大的行政資源能發揮多大作用,這些變數對馬英九的“總統”之路而言都是巨大挑戰。馬英九在勝選之夜提醒泛藍支援者“高興一個晚上就好”,説明馬對未來的嚴峻形勢有充分的認識。

四、陳水扁政治影響力下降,民進黨內權力與路線鬥爭將更加激烈,未來發展進入艱難的盤整期。

陳水扁“期中考”慘敗,“阿扁光環”褪色,“阿扁選舉神話”破滅,選後陳的民調滿意度更跌至歷史最低點。黨內各方人馬以“檢討敗選責任”、“擴大黨內參與”、“加速黨內改革”為名,挑戰陳水扁領導權威。在未來兩年多的任期內,陳水扁對島內政局和民進黨的影響力將迅速下降,昔日“阿扁獨尊”的局面難以維繼,“權力跛腳”現象將越來越明顯。

選後,黨主席蘇貞昌辭職,謝長廷“內閣”暫時留任察看,各派系圍繞黨主席選舉、“內閣”改組、接班部署的權力鬥爭將更加激烈。黨內各派系、學運世代將圍繞是否繼續推動“新民進黨運動”、是否調整“台獨”路線展開激烈的路線之爭。民進黨遭逢建黨以來的重大挫敗,主導政局的能力進一步下降,發展勢頭受到強力遏制。如果不能順應民意加速改革,發展島內經濟,民進黨2008年“總統”選舉敗選的可能性升高,“長期執政”的圖謀面臨破産。

民進黨所謂“四大天王”聲望遭受不同程度的挫傷,接班佈局面臨重新洗牌。謝長廷“行政院長”任內事故不斷,受“高雄捷運弊案”衝擊較大,尤其是陳水扁明確表示與謝“關係緊張”,謝長廷未來接班的行情不佳。“總統府秘書長”遊錫堃因為大本營宜蘭縣失守,痛失問鼎“總統”的著力點,尤其是與民進黨的一系列弊案難脫干系,接班行情也不被看好。呂秀蓮在此次選戰中受傷最輕,不過在其家鄉桃園縣並未展現特殊魅力;加之政治實力遜於蘇謝,黨內人緣不佳,未來要過黨內初選關,難度不小。蘇貞昌丟失大本營台北縣,又因敗選辭去黨主席職位,銳氣大傷。但島內輿論認為,蘇為敗選下臺是“有擔當”的表現,加之新潮流係支援,未來仍將是民進黨強有力的接班人選。隨著2008年“總統”選舉日期的臨近,“四大天王”的接班卡位戰將更加激烈,陳水扁防止權力跛腳與中生代接班卡位的矛盾將日益尖銳。在黨主席問題上,扁呂矛盾也將進一步公開化。

五、臺當局調整大陸經貿政策壓力增大,兩岸關係將進一步朝正面、健康的方向發展。

客觀而言,此次選舉為地方性選舉,對兩岸關係不會産生直接影響。尤其是,美國不可能改變“以臺制華”戰略,陳水扁和民進黨難以擺脫“台獨基本教義派”牽制,不可能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因而兩岸政治僵局短期內仍難打破,“三通”、直航仍面臨較大難度。但臺當局調整大陸經貿政策的壓力進一步增大,兩岸關係走向緩和、朝有利於大陸方向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未來發展空間將不斷擴大。

大陸今年以來務實調整對臺政策,尤其是出臺《反分裂國家法》,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確立了兩岸關係朝緩和方向發展的大框架。美國商會、歐洲商會等主要外資機構、國際輿論、島內工商界都期待陳水扁敗選後開放“三通”,大幅開放大陸經貿政策。謝長廷、呂秀蓮等民進黨重要人物、黨內“務實派”也主張順應民意,正視兩岸“三通”直航的重要性。從選舉結果看,陳水扁“抹紅”馬英九的策略沒有效果,阻撓兩岸關係發展的手法也沒有得到選民支援;而勝選的國民黨將對現行的大陸政策更具信心,未來將加大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和黨際交流的力度。

六、小黨加速泡沫化,兩黨政治趨勢更為明顯。

此次選戰本質上是國、民兩大黨的對決,是“正藍軍”與“正綠軍”的對決,選戰結果加劇了親民黨、臺聯黨等小黨泡沫化的趨勢。此次親民黨提名5人,只有陳雪生當選連江縣長;在本島提名的4個候選人全軍覆沒,在最具勝算的基隆市敗給國民黨。臺聯黨提名2人全部落選,而且基隆市是在民進黨“禮讓”的情況下敗北。在縣市議員和鄉鎮市長選舉中,親民黨、臺聯黨得票率極低,當選席次極少。

由於自身實力有限,未來親民黨、臺聯黨分別向國民黨、民進黨討價還價的籌碼減少。更主要的是,由於2007年“立委”選舉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實施和“西瓜偎大邊”的磁吸效應,小黨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邊緣化和泡沫化趨勢將更加明顯,兩黨政治的步伐將不斷加快。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