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積極防禦的中國軍事戰略 夏立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軍事戰略方針一直是積極防禦。但在不同時期,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的內容有所不同,而且根據形勢的變化,在不斷發展之中。

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是從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發展演變過來的。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有兩個基本特徵:一個是自衛性和防禦性。強調實行戰略上的“後發制人”,主張“在防禦形勢之下戰勝敵人”。其基本的原則,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另一個是積極性。即把戰爭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主張在戰略防禦的形式下,積極主動地同敵人鬥爭,能動地奪取戰爭的勝利。其主要表現就是防禦、進攻的有機結合和內線、外線的靈活運用。這裡既包括戰略內線防禦時的戰役戰鬥外線進攻,也包括適時將戰略上的內線防禦導向戰略上的外線進攻,使整個戰爭的發展過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宏觀上統一進行籌劃與指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軍事戰略進行過幾次大的調整。儘管每次調整的背景不同,內容不一樣,對戰略方針的表述不盡一致,但都沒有離開積極防禦這個總的大綱。中國實行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在戰略上堅持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

為適應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和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1993年,中央軍委制定了新時期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在戰略指導上實行重大調整,把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這是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重大發展,也是軍隊建設指導思想戰略性轉變的深化。

這一方針立足於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是綜合考慮到了海灣戰爭等顯示出來的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趨勢,以及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各種因素,著眼于做好最複雜和最困難情況下的防衛作戰準備。

這一方針又注重遏制戰爭的爆發。根據中國國家發展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中國軍隊將靈活運用各種軍事手段,與政治、經濟、外交等鬥爭密切配合,改善中國的戰略環境,減少不安全和不穩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的爆發,使國家能用好和延長重要戰略機遇期。

這一方針堅持和發展人民戰爭思想。如果有人把戰爭強加在中國頭上,中國將實行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這種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即為人民而戰,而且堅決依靠人民群眾去進行戰爭。中國將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加強國防建設,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實行精幹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中國軍隊將堅持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現代條件下人民群眾參戰的新戰法,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

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將貫穿到中國各軍、兵種的戰略中去。在繼續重視陸軍建設的同時,加強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為重點的作戰力量建設,謀求作戰力量結構協調發展,提高奪取制海權、制空權以及戰略反擊能力。推動火力、機動力和資訊能力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軍隊的威懾和實戰能力。

中國海軍實行的是一種“近海防禦”戰略。海軍擔負著保衛國家海上方向安全、維護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的任務。“海軍擴大近海防禦作戰空間和防禦縱深,加強、完善海戰場建設,增強在近海遂行海上戰役的綜合作戰能力和核反擊能力……突出海上作戰兵力特別是兩棲作戰兵力建設。加快更新海軍武器裝備,重點發展新型作戰艦艇,以及多種專用飛機和配套裝備,提高武器裝備的資訊化水準和遠端精確打擊能力……提高聯合作戰能力和海上綜合保障能力。”

中國空軍戰略正在逐步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空軍擔負著保衛國家領空安全,保持全國空防穩定的任務。“空軍適應資訊化空中作戰的要求……重點發展新型戰鬥機、防空反導武器、資訊作戰手段和空軍指揮自動化系統……提高空中打擊、防空作戰資訊對抗、預警偵察、戰略機動和綜合保障能力,努力建設一支總體規劃適度、編成結構合理、武器裝備先進、系統配套編成、資訊支援和作戰手段完備的空中防衛作戰力量。”

第二炮兵是保衛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力量,主要擔負遏制敵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現已初步形成核常兼備、射程銜接、威力和效力明顯增強的武器裝備體系。中國的核戰略實際上是一種最低限度有效核反擊戰略。中國核力量“主要擔負遏制敵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任務”。中國自擁有核武器之日起就鄭重聲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此後又承諾無條件地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並一直推動所有核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上述承諾。中國對發展核武器始終採取極為克制的態度,中國核武庫的規模僅保持在自衛所需的最低水準。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