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方興未艾的環境教育 崔建霞  
 

環境教育,始於20世紀70年代。它是伴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而提出來的,並日益成為一個方興未艾的教育領域。

環境教育的由來

“環境教育”這一名詞的誕生,始於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會議規定每年六月五日為“世界環境日” , 並正式將“環境教育”名稱確定下來。《宣言》指出:要培養這樣的人,他們能夠對於自己周圍的環境在本身可能的範圍內進行管理,並在每一步都要堅定地採取符合規範的行動。此時,人類對環境教育的認識尚停留于制定規範的層次。

1975年10月,聯合國在貝爾格萊德召開了國際環境教育研討會。會議通過了《貝爾格萊德憲章》,提出了環境教育的目標,即促進全人類去認識、關心環境及其有關問題,並促使個人或集體具有解決當前問題和預防新問題的知識、技能、態度、動機和義務。《貝爾 格萊德憲章》的發表標誌著環境教育的確立。這一時期,人類對環境教育的認識已不再是遵守外在的行為規範,而是上升到人的情感、認知領域。環境教育不再是培養遵守規範的人,而是要培養有自覺意識並自覺採取行動的人。

1977年10月,在前蘇聯喬治亞共和國首都第比利斯舉行了“政府間環境教育會 議” (又稱第比利斯會議)。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國際環境教育會議。會議通過的《第比利斯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宣言和建議》指出:環境教育應面向各個層次的所有年齡的人,包括正規 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環境教育應是一種全面的終身教育,環境教育必須面向社會;會議呼籲加盟國要有意識地將對環境的關心、活動及內容引入教育體系之中,並將此措施納入教育政策之中;第比利斯的會議宣言是國際環境教育基本理念和體系的基準。

1982年5月,在肯亞首都內羅畢組織召開了由105個國家首腦、環境問題專家、聯合國組織等出席的內羅畢會議。著重強調了重視和加強對教師、專家、企業管理者與決策者進行環境教育培訓的重要性,以及向媒體、一般大眾及科學家提供資訊的重要性。

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首都裏約熱內盧組織召開了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環境與發展大會,又稱地球高峰會議,這是一次全球範圍內討論國際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規模最大、影響 深遠的盛會。會議通過了《裏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 《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及其他公約、聲明等。其中, 《21世紀議程》強調環境教育要由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林境,掌握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技術,轉變為促使人們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提高有效參與的技能。

環境教育的內容

環境教育的內容包括:

環境科學知識。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以及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知識的教育和相關技能的培養。著重于認識環境和培養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環境法制知識。解決環境意識中“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的問題,自覺遵守國家環 境保護的各項方針政策,使人們具有環境法律意識,從而規範和約束人類的種種生産和生活 活動,制止人類對自然、對環境的種種破壞行為。

環境倫理觀。環境倫理學闡述了人與自然的價值與權利、責任與義務,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評判人類行為、意識的生態道德標準。

環境教育的這些內容,隨著教育層次和教育對象的不同,在廣度和深度上以及在所採 取的形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環境教育的實施

兒童環境教育。這一時期,應用生動的方式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知識和環境知識傳授給兒童,建構他們親近自然、感受自然、認識自然、關心自然、熱愛自然的觀念。

中學環境教育。包括初中、高中和職業中學階段。中學階段人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一個人認識環境、熱愛環境和自覺保護環境的重要時期,要使他們對環境保護有較全面的理解, 為此,可進行一些較深入的環境介紹,並適當加入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內容使每個學生明白環境的破壞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惡果。在這一階段,目前世界各國一般都不設專門課程, 而是結合有關課程(生物、地理、常識等)和校內外的各種活動(參觀、訪問、調查、旅行等)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其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評價能力,使他們的行為合乎環境保護的準則。

大學環境教育。這一階段的環境教育是指大學、包括研究生階段的環境教育,部分是針對環境專業的學生進行的專業環境教育,如環境工程、環境保護、環境科學等,旨在培養消除污染、保護環境以及維護高品質環境所需要的各種專業人員;另一部分是面向全校學生、覆蓋所有專業、跨學科的普及環境教育,教育內容以環境倫理學為主。與中學環境教育相比,大學環境教育應該更多地關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和諧發展問題、環境決策問題以及對環境的批判性思考問題等。

終身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是終身教育。對每一個公民來講,接受環境教育的過程是個連續的、終生的教育過程,始於學前階段並延續至所有的正規和非正規教育階段。正規教育 是指正規學校教育,非正規教育是為成人提供的正規教育以外的有組織的教育項目;這種教 育從能對世界進行簡單感知的幼兒階段開始,直到生命的結束,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深化的 過程,最終目的是使人建立起人與自 然協調發展的價值觀,並把這種觀念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各項社會決策中。

環境教育是一種審美情感教育

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僅僅是人對環境的認識與控制、合理利用與改造的關係,而且還包括人對環境的欣賞、體驗、審視、探索以及環境對人的塑造與熏陶。環境教育應當體現出對自然愛的情感,培養人們分享自然的新奇與美好,激起人們體驗自然之美的愉悅的感覺,喚醒對自然的敬畏、好奇心和神秘感。被自然激發出的靈感、想像力、勇氣和直覺,都對增強環境意識與關心具有重要作用。對自然的審美可以使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密切,從而引導人們努力去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即通過對自然的審美,主動地形成相應的道德義務。同時,審美精神與情感的播種,也能陶冶人的情操。由於美産生愛,因為愛,所以關懷。這種關懷不僅會轉化為保護環境的行動,也能增進每一個地球公民對自己、對他人、對所有生命的愛。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