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從三元朱村看農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中國冬暖式大棚第一村——三元朱村對中國農村發展的影響與帶動是巨大的,不僅使中國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四季都有了新鮮蔬菜,更推動帶領中國億萬農民創造了數以百億元計的財富。2005年8月我們到三元朱村從加強農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角度進行了調研。

20年前的壽光三元朱村曾非常貧窮,全村一年的總收入不及現在兩三戶人家的收入,正是在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的帶領下,全村幹部群眾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發明日光溫室蔬菜種植技術,結束了我國北方深冬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歷史,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生産力的發展,帶動當地和省內外億萬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三元朱村也由過去的貧困落後村發展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和諧全面發展,得到各級領導與全社會充分肯定的“中國特色經濟村”、“全國小康示範村”、“全國科普先進村”。

王樂義只有小學文化,卻對農業科技孜孜以求,並始終站在國內蔬菜生産技術的前沿;他身患癌症,卻忠實地履行著共産黨人的神聖職責,創造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的一個個奇跡,並撐著病體走遍了11個省、市、自治區,幫助更多的群眾致富;他發明瞭大棚蔬菜種植技術,自家卻沒有大棚,他帶領本村群眾、幫助中國近億農民種菜致富,自己卻甘於做一個清貧黨員、清貧幹部。回顧20餘年的村支書工作,王樂義説:“做農村基層幹部,德才都重要,不能分先後,最關鍵的一點是看這個領導心裏有沒有群眾。黨員幹部就應像這蔬菜大棚,能夠時時給群眾抵擋寒風,不斷給群眾陽光和溫暖。”他總結了自己做好村官的四條準則:第一,辦事要公道;第二,不沾公家便宜;第三,講團結更要講原則;第四,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一個村的發展需要領頭雁,也需要一個結構合理、團結一心、配合默契的支部領導班子和一支保持黨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黨員隊伍。三元朱村兩委班子7人,他們既有飽經滄桑、經驗豐厚的長者,也有年輕有為的“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他們在樂義書記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著政治核心作用,具有極強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在三元朱村,黨員隊伍確實發揮著先鋒模範的作用,1987年正是在樂義書記的帶領下全村17名黨員頂著阻力、冒著風險,建起了17個大棚搞實驗;在黨員幹部的帶動和推動下,三元朱村技術人員奔赴全國26個省,“綠色革命”在整個中國掀起,億萬農民走上溫飽小康。樂義書記深有感觸地説“在致富的路上,咱黨員幹部要始終走在群眾前面。黨員幹部站得高,群眾就會跟著走得遠;黨員幹部走得快,群眾就會跟得緊。”

由此可見:農村發展的途徑很多,但必須有一位好支書,有一個好的黨支部,有一支好的黨員隊伍,這是增強農村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提高農村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其中,好支書又具有決定性作用。

上世紀80年代,“機器一響、黃金萬兩,輪子一轉、腰纏萬貫”的經濟發展思維與模式催生了一大批鄉鎮、村辦企業。三元朱村也想大跨步發展,但在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均不具備的情況下,他們果斷地放棄了村辦企業的設想,而是立足本村的實際,因地制宜,改造埠嶺,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東種蘋果、西栽葡萄、南種山楂,使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但這種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絕非墨守成規、小富即安,而是需要不斷進取的精神,需要堅韌執著的追求,需要創造性思維的發揮。樂義書記創造性的思考是“工人月月掙工資,農民為什麼不能讓土地月月産錢?”讓土地月月産錢,只有依靠生長期短、人們每天要吃的蔬菜,並且蔬菜需要反季節生産。為了“學點技術讓鄉親過上好日子”,他帶領黨員二下關東,寒冬之夜寄宿車站;為了使蔬菜種植步步走上新的臺階,他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放在蔬菜新技術、新品種的實驗開發上,並且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為了使三元朱村、更使遍佈大江南北的“綠色革命”能夠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他提出的“向科技要財富、向科技要前景、向科技要發展”使冬暖式大棚在技術上達到並保持國際領先水準,正在籌劃的“國際農校”,更是他心中的“綠色之夢”。

三元朱村沒有搞企業,但三元朱村的綠色蔬菜種植農業成為全國最大的企業。上什麼項目、怎麼上,標準就是看有沒有發展前景;上項目要符合自身優勢,不能一哄而上。當全國許許多多的村辦企業由於眾多的因素而不斷滑落之時,三元朱村的蔬菜種植卻影響到全國,擎起了中國的“菜籃子”。

由此可見:立足本地實際,制定正確恰當、切合當地經濟發展的思路、戰略,發展特色經濟,堅持産業興農,著力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這是加強農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中心工作。

能否做到科學決策,是黨的執政能力強弱的直接體現。在農村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保證廣大農民當家作主,實現決策科學化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當三元朱村17個冬暖式大棚當年實驗成功,全村村民都要種大棚時,面臨著全村土地的大調整,正是村民大會的民主討論使蔬菜大棚的全村推廣順利進行,當時全村168戶,參加會議的206人,47人先後發言,僅用兩天時間就將預先設計的十分複雜的土地調換完成。“沒有落後的群眾,只有落後的幹部,關鍵是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群眾當家作主。”這是樂義書記多年支書工作的經驗。每月的十六日是民主公開日,村支部都要把村裏的每一筆賬、每一件村民關心的事公佈出來,讓群眾監督、讓群眾知情、讓群眾決策。

建立於民主基礎上的三元朱村民更是對村支部充滿了依賴和信服,“土地分到戶,還得靠支部”,這是20年來村民的心中所想、口中所言。在三元朱村“吃飯有食堂,洗澡有澡堂,種糧不用自己忙。”致富後的三元朱村青壯勞力大都在外傳授種菜技術,老弱和婦女成為本村800多畝蔬菜林果、近700畝糧田生産的主力軍。鋻於此,三元朱村成立了生産生活服務站,服務站設立了生資組、糧食組、果樹組、蔬菜組、機電組、生活組,除滿足全村生産生活需求外,同時對14個有本村技術員的省、市、自治區搞好服務,集體服務幾乎包容了村民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實行承包責任制之後,村級集體事業該如何建設,村黨組織的統籌社會發展能力該如何發揮,三元朱村的生産生活服務站做了很好的詮釋。

三元朱村村風正、民風淳、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連續17年無刑事案件,連續20年無陳情事件,村黨支部連續20年被評為省、市、縣先進黨支部。三元朱村重視教育、孝敬老人、幫助貧困更是蔚然成風。每年村裏都要給困難戶和老人們送錢送物,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村集體的關心和溫暖。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三元朱村時提出兩點囑託:一是一如既往地向全國農民傳授蔬菜種植技術;二是培養人才,把農村小學辦好。2002年捐款投資120萬元建起的“樂義實驗小學”帶動了全市小學教育事業,高標準的現代化幼兒院、設施配套齊全的老年公寓已投入建設,籌資8000萬元的樓房村改造建設正在進行,一個文明生態中國特色經濟村將以更加嶄新的面貌迎接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者。

由此可看:積極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大力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科學決策能力、統籌社會發展能力,構建和諧發展的農村社會,這是加強農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根本問題。

三元朱村村民是富裕殷實的,“中國蔬菜之鄉”——壽光的人民是富裕殷實的,在三元朱村帶動推動下中國億萬農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三元朱村支書王樂義及其他村幹部依然保持著極為簡樸的本色,依然牢記自己是農民中的一員、是“農民的兒子”,和群眾水乳交融,關心著每一位群眾的疾苦、幫助著每一位群眾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並且這種關心、這種幫助已從本村推及到26個省、市、自治區的億萬農民中。正如王樂義書記所説:“一個村富了不算富,一個地區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全國的農民兄弟都能從蔬菜種植中得到實惠,我這個普通的老共産黨員才算奮鬥得值。”王樂義是癌病患者、是不入級品的小小村官,卻心繫全國,用他的誠摯之心和精湛技術,為全國上億的農民開發出一條發家致富的新路子。在村支書王樂義身上體現的是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體現著新時代農村共産黨員擺脫小農意識、打破自我封閉、著眼于農業發展的大局觀念。

在支書王樂義的帶動下,三元朱村的每一個幹部、每一位黨員無不體現著“愛民、為民、富民、安民”的情懷,無不體現著顧全大局、以最廣大的人民的利益為重的境界。三元朱村為帶動全國更多的群眾致富,先後派5000多人次到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常年有160余人到全國各地傳授蔬菜種植技術,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在踐行著樂義書記的話:“天下農民是一家,咱不能只想著自己,其他的農民兄弟跟咱一樣想著富!”

由此可見: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強化大局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公僕意識、群眾意識,不斷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影響力,這是加強農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保障要求。

(作者譚泓:中共山東省委黨校)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