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短信文化面面觀 陳福民  
 

短信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已經全面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了。而且讓我們很奇怪的是,短信的這種勃興及其對生活的影響跟當初網際網路的到來完全不同:網路是大張旗鼓進入我們生活的,而且當初它似乎給人一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感覺。而短信卻似乎是一夜之間悄無聲息地被不同領域、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人們所認同所青睞。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有了電腦不上網的或許還有很多,但有了手機而不發短信的幾乎不存在。甚至很多人頻繁追捧、更換新款手機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使用短信功能。曾幾何時,電話拜年剛剛流行開來,現在就有被短信拜年所取代之勢。

使得短信形成如此巨大的影響力的原因當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手機短信具有便捷、經濟、私密、時尚和實用性兼遊戲性的諸多特性。這些因素也許可以為其他媒介分別具有,但是集上述特性于一身的目前來看唯有手機短信。首先是短信的便捷,無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設備(比如電腦上網你需要一台機器,需要數據機或者網卡等),也不受相應地理和時間等條件的限制(打普通電話總有個時間或者周圍環境方便與否的問題),只要你有一部手機在電信信號的覆蓋區域內就可以隨心所欲接發短信了。經濟方面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脹的根本因素,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國的消費價格壁壘,無論是手機自身的價格還是發送資訊的費用,在一般意義上説都是最普通的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相對於電話的有聲信號來説,短信具有更強的私密性。它只是兩個人之間的點對點交流,使得意外的資訊擴散被控制在最低範圍內。從手機用戶的年齡抽樣調查統計中可以得知,追捧青睞短信的消費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因此,時尚性也是短信受到歡迎的且影響巨大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點也是相當關鍵的,就是從宏觀的經濟背景看,短信巨大的市場潛能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使得那只“看不見的手”異常活躍,無論是電信運營商還是短信創作者以及各類傳統媒體,都非常重視作為商機的短信,都為短信提供了盡可能方便的平臺。正是上述各種條件共同催生和促進了短信的繁盛!

籠統意義上的短信其實包含著完全不同的內容,我們有必要對“短資訊”和“短信作品”給予區分。這個區別一般説來就是短信實用性和遊戲性的問題。普通的短資訊一般是實用性的,強調它的資訊功能,比如天氣預報、股市行情、留言、通知等等。這類資訊不具備保存價值,使用完畢就會被刪除。但是有數量相當龐大的另一部分短信不屬於這種情況,它們通常是一些非常幽默機智有趣的小段子,類似《幽默大全》這樣的小笑話、小故事。重要的是,它們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人們刻意編寫出來的。即便是有所依託有所本,也是經過編寫者的眼光和審美趣味的篩選,按照國情、形勢需要加以改動再流傳開去。這些短信的品質或許是參差不齊的,但是把這類短信稱為“短信作品”並不過分。“短信作品”通常都會被保留、收藏,作為一個文本,它總是處在一個不斷被轉發、擴散、再加工再創作的過程之中。

這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遊戲性問題。很多短信作品在內容上相當幽默風趣機智,對於短信創作者來説他或許有自己明確的現實經濟因素的考慮,類似一個作家,他發表自己的作品最終是需要出版社、雜誌社付稿費的。但是這並不妨礙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作用。同樣的,短信作品在它創作——發送——轉發——改編——傳播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遊戲結構。而遊戲自身就是交流,是一個社會個體與整個社會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緊張枯燥的生活節奏和氛圍得到了瞬間的緩解。作為一種自發的、即興的、自主的文化活動方式,短信始終是一種民主的差異性能量。

文化的發生與傳播有鮮明的民族差異,而這個差異體現在短信上,其實是語言文字的差異。相對於西方來説,短信在東方更受歡迎。但東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徵。象日韓流行更多的是圖片、影像遊戲,比較多地依賴於多媒體技術上的支援。而從極端的意義上講,漢族是一個語言文字的民族。漢語作為獨特的表意符號系統,為短信作品的創作、傳播與流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語言條件。漢字的多音、多義、形似、雙關、隱喻帶來了修辭表達方面巨大的豐富性,類似于相聲,它最後的笑料、包袱、迷底通常要依賴這種修辭手段。當然,短信作品這種粗陋的形式及其對語言的簡單挪用消費,有可能會破壞漢語表達的精緻和純粹。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自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廢除文言文以來,現代漢語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靜止的,它總是處在與新穎的因素不斷碰撞的過程中並且不斷成長。因此,在謹慎、警惕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有一份足夠的文化自信。

由於短信的這種巨大影響力,有一種觀點認為它幾乎可以被稱為“第五媒體”。能否把短信稱為“第五媒體”,在學術上還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一種獨立媒體的形成是需要相當完備的社會條件的,也有待於相對長時段的歷史檢驗。在這個意義上,不僅需要統計學意義上的調查研究,更需要理論范型的提出和確證。所以我們不必急於給它下一個定義。但是我們也看到了,短信與中國最廣大的民眾的日常生活已經密不可分,甚至成為某種生活方式的象徵。它的影響力和滲透力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它與傳統的平面媒體的合作就是互相促進互相推動的,特別是在當下的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從經濟活動到文化活動都處在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局面中,任何一種力量都不可能單獨存在。象很多雜誌、報紙都開闢了短信專欄,央視春節晚會利用短信募捐等等,所以説短信具有了某種媒體的功能並不過分。

短信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以及一種文化傳播方式,還面臨著一些問題。首先是短信作品的創作資源問題,目前的短信作品有相當的類型都依賴於既往存在的現成文本加以改動,有時也會根據道聽途説略加修飾,通常給人一種似曾相識勉強為之的感覺。這種傾嚮往往是急功近利的創作造成的。而這種創作如果得不到鮮活的生活資源的補充,時間長了會敗壞人的胃口。

其次是版權問題。除了上面説的類型外,那些經過創作者細緻觀察體驗、靈機一動獨立創作出來的好作品,將來是否會遭遇版權糾紛還是一個未知數。目前隨意的轉載、修改、出版是很正常的,但是未來就很難説。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短信在最終的意義上永遠都是一種文化工業,製作——購買——消費的商業價值是這一事物的題中之義。因此它不可能獨立於商業規範之外。

總之短信文化業已蔚為大觀方興未艾,作為漢語的一種新的傳播表達方式,它有著自己的生命力和生存空間。它自然不可能取代其他的傳播表達,同樣,它也不會被其他媒介所淹沒。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