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美軍新一輪基地調整的戰略意圖及其影響 王寶付  
 

美國龐大的海外軍事基地體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立起來的。冷戰期間,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美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海上優勢,使遍及全球的基地體系更加完善。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幾乎關閉了所有前蘇聯時期的海外基地,但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卻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並且在一些地區取得新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深感繼續維持冷戰時期建立起來的基地體系,不僅費用高昂,更主要的是與當前所面臨的安全環境與威脅不相適應。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國開始了對海外軍事基地的大規模調整。

多種動因推動美軍基地調整

過去15年中,美國平均每3年對海外基地進行一次調整。如此頻繁的變化,為什麼不能一步到位?從根本上講,這與美國對國際戰略形勢的分析判斷有直接關係。在冷戰結束後的很長一個時期裏,美國對主要戰略對手在哪感到茫然,既擔心俄羅斯會捲土重來,又害怕新的地區強國崛起,在急速變化的國際環境中,對美國當前的主要安全威脅是什麼找不到確切的答案。“9·11”事件,使美國看到國際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最現實、最直接的挑戰,而應對這類安全威脅,仍然沿用冷戰時期建立起來的海外軍事基地體系,已經遠遠不夠。

布希政府上臺後提出的國防轉型計劃,成為推動美軍海外基地調整的內在動力。海外基地調整是國防轉型的重要內容。與國防轉型相適應,美國對駐在歐洲、東亞和中東的三大基地體系進行重大調整。在歐洲地區,從德國撤出2/3的作戰力量,部署重心向東歐移動;在東亞地區,從南韓撤出1/3的兵力,提高美日軍事一體化水準,加強在關島的軍事部署;在中東地區,為減少政治外交因素的干擾,將主要軍事設施從沙特移至科威特、巴林、卡達等國。

美軍對海外基地進行調整的另一重要戰略考慮是提高軍事行動的靈活性。美國在推行全球戰略過程中,長期以來奉行一條重要的原則,即在美國重大安全利益受到挑戰時,將不惜單獨採取軍事行動。近年來,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美國與盟國之間時常出現分歧,使美國對外使用軍事力量受到了許多制約。特別是在伊拉克戰爭中,作為北約盟國的土耳其在關鍵時刻拒絕美軍借道,致使開闢伊拉克北部戰場的計劃落空,更堅定了美國調整海外軍事基地決心。減少國際因素對未來美軍作戰行動的影響,根據自身戰略需要,不受限制地使用軍事力量,成為美國新一輪軍事基地調整的重要戰略考慮。

基地調整不是簡單的“加減法”

冷戰結束以來,美軍海外軍事基地總體數量逐步減少。但是,這種變化在不同地區、不同的戰略方向,有很大的區別。在歐洲地區,科索沃戰爭之後安全形勢趨於穩定,調整重點是減少基地數量,防務重心逐步向東歐方向轉移,以便控制和影響高加索、中亞等戰略要地;在東亞地區,美軍主要關注提升美日軍事同盟關係,適當調整基地佈局,突出駐日和關島基地的戰略地位;在中東地區,則是減少政治、外交、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著眼于控制能源基地和戰略通道。美軍的海外基地調整,並不是簡單地數量增減,而是著眼于新的戰略需求,進行重新佈局。

首先,控制戰略要地。“9·11”以後,美國借助反恐戰爭,軍事力量順利進入中亞、南亞。在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和阿富汗等國設立新的軍事基地。雖然烏茲別克最近要求美軍撤出在該國的基地,但在整個中亞地區,美軍已經形成了軍事基地網路,駐軍長期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在阿富汗及南亞地區,美軍以各種不同方式,取得了新的戰略落腳點。通過反恐戰爭,美國軍事力量進入到了過去無法達到的地區,並形成了新的基地網路,從全局來看,大大減少了控制全球的戰略“空白點”。

其次,控制戰略通道。控制重要的海上戰略通道,是海上霸權國家所追求的目標。西方許多戰略專家認為,美國當年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海上霸權國家,一個重要標誌是從英國人手中接管了許多海上通道。美國歷來重視對國際航道的控制,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控制全球16條最重要的“海上通道”的戰略目標。近年來,美國在反恐戰爭和海外軍事基地調整中,對一些重要戰略航道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從蘇伊士運河到非洲的吉布地,從阿拉伯灣到馬六甲海峽,處處可以看出美國為維護海上霸權、控制戰略通道所進行的精心佈局。

再次,打擊安全威脅策源地。“9·11”以後,國際恐怖主義成為美國面臨的最現實、最直接的安全威脅。美國認為,這一威脅主要來自中東、南亞、東南亞等地區。要有效地打擊恐怖主義,不能坐等恐怖主義來襲,必須採取先發制人的戰略,將反恐戰線前推,直接打擊産生恐怖主義的策源地。只有這樣,美國才能變得更安全。在南亞、東南亞等地區,美國與有關國家頻繁進行反恐軍事演習,在一些戰略要點重新部署軍事力量,同樣也是基於這樣理論和戰略考慮。

東亞軍事基地調整備受關注

東亞地區是美軍全球基地體系調整的重點。今年以來,美日已經進行了兩輪“2+2”戰略磋商,提出了加強安全同盟關係的基本原則,確定了駐日美軍部署調整方案。按照美日新一輪“2+2”戰略磋商所形成的文件,美國將推動日本修改和平憲法,支援日本加強軍備、在聯盟中承擔更大的防務責任。日本為了實現政治大國的目標,將進一步增強軍事實力。美日安全同盟是美國推行東亞戰略的基石,共同的戰略需求,使美日安全同盟關係邁上了新臺階。未來兩國軍事力量將圍繞作戰指揮一體化這一核心,加快基地體系和部署調整。美軍將駐紮在本土的第一軍司令部遷往日本“座間”兵營,日本組建“中央應急機動司令部”,與美國陸軍指揮機構相協調;日本航空總部司令部將搬出東京,與美第五空軍司令部一塊部署在橫田;海上作戰指揮機構將集中在橫須賀。與此同時,日本將突破奉行幾十年的“無核三原則”,同意美軍部署最新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以取代目前部署的“小鷹號”常規動力航母。此外,美軍為減少同駐地民眾的矛盾,還將在沖繩的海軍陸戰隊減少7000人,重新部署到關島。上述計劃完成後,美日作戰指揮體系將更好地融為一體,聯合行動能力將有新的提高,聯手干預地區安全事務的可能性也大為增加。

美國在東亞軍事基地調整另一重要目標是將關島建成“核心基地”。按照新的調整計劃,未來幾年,美軍將使關島成為美國本土之外第四個戰略轟炸機基地之一,計劃部署4—6艘“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為增強遠端精確打擊能力,部署164枚新型巡航導彈和大型無人偵察機。為增強基地的保障能力,目前,美軍正在擴建陸海空軍基地,以提高各種彈藥和作戰物資儲備能力,把關島建成太平洋戰區名副其實的“戰略支撐點”。

美軍在東亞地區的基地體系經過新一輪調整之後,將形成重點更為突出的三線配置。即以駐日基地為核心,從日本列島到台灣一線的第一島鏈,以關島為中心向南北延伸的第二島鏈,以及以夏威夷為重點的第三島鏈。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存在,歷來是影響地區安全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調整後的東亞軍事基地佈局,不僅反映了美國對該地區的安全構想,成為美國構築新的全球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美國的戰略意圖。

美軍海外基地部署將呈現新格局

按照新的調整計劃,今後幾年中,美軍將關閉或撤銷海內外基地60多處,對境內外近800個小型基地和軍事設施進行改造或重組,今後將由四種功能不同的作戰基地編織成新的全球基地網路。

一是大型骨幹基地。根據未來的戰略重點,建設若干個大型骨幹基地。這些基地所處戰略位置重要,作戰生活設施齊全,對美軍全球軍事行動起支撐作用。在這類核心基地,美軍不僅將部署新的作戰力量,還將加大軍事設施投入,比如在東亞地區的駐日、駐韓和關島基地等。

二是“前方作戰基地”。今後幾年,美軍將把過去長期駐有重兵的一些基地,改造成“前方作戰基地”。在這類基地中,僅保持少量駐軍,增大作戰物資儲備,使其具有海外軍備倉庫的作用,成為對大型骨幹基地的補充。一旦衝突爆發,利用這些前方作戰基地,迅速投送兵力,確保美軍作戰行動的成功。

三是“臨時性作戰基地”。與冷戰時期不同,美國目前面臨多種安全威脅與挑戰。這些新的安全威脅,何時出現,將在哪出現,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為此,美國今後要在世界一些重要地區建立眾多的臨時性作戰基地,一些軍事專家將其形象地稱為“浮萍基地”(LILY PAD),保證美軍作戰有更大的靈活性。在這些臨時性作戰基地,平時僅駐少量人員,甚至不部署任何現役部隊,將其完全交給軍事承包人管理,或者是通過條約、協議的形式,從有關國家獲得使用權。戰時一旦需要,立即徵用。值得關注的是,今後美軍海外基地建設更多地是以這種形式出現,其擴展速度會比較快。

四是海上浮動基地。海灣戰爭以後,為減少政治外交因素對軍事行動的制約,美國開始大量建造海上浮動基地。近年來,“海上浮動基地”建造速度加快,迄今美軍已經建造了16個大型海上浮動平臺,並在阿富汗戰爭等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陸上基地的重要補充。

海外軍事基地是美國維護全球霸權最重要的戰略資産,也是其超級大國地位的象徵。美國對海外軍事基地進行大規模調整,減少數量,並不是戰略力量收縮,更不表明美國從此將走向新的孤立主義。恰恰相反,美國是根據國際格局和安全環境的變化,重新配置戰略資源,以便更有效地維護和拓展美國的戰略利益,延續美國的霸權。經過新一輪調整之後,美國將基本完成對龐大的海外軍事基地體系的改造,全球軍事基地佈局將有較大變化。這樣的變化,究竟是有利於建立互信,加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還是會擴大猜疑與戒心,引發地區動蕩與衝突,的確值得密切關注。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