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用新眼光看待經濟新聞 陳力丹  
 

經濟新聞在社會資訊流通中的地位

過去我們習慣於把經濟只是看作政治的附屬,所謂經濟新聞,就是報告生産成績、宣揚大好形勢。而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治新聞很大程度上也是經濟新聞,政治家已經敏銳地感覺到,執政黨的聲譽、威望,以及社會的穩定,取決於公眾對經濟的直接和間接體驗,取決於他們對政府管理經濟事務的直接和間接體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眾也越來越多地感覺到社會生活和新聞經濟化的趨勢。經濟已經作為一個重要的公共領域或公共問題,影響著並越來越多地支配著傳統的政治、文化等領域。

經濟新聞及其象徵性趨勢

什麼是經濟?它既不是某個單獨的實體,也不是能夠抓得住的具體東西,它難以被清晰而準確地加以描述,進展過程也不容易測定。每個人能夠直接體驗的“經濟”是很有限的和微觀的;公眾對大範圍內的“經濟”,很大程度是通過大眾媒介來“感覺”的。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身外的“經濟”是由新聞工作者構築,在報刊、廣播電視節目、因特網中出現的。

大量的經濟新聞是抽象的,很難用直接的形象來表達。在一個社會中,經濟是一個系統化的整體,由變動著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程、狀態和指標構成。與其他新聞不同,經濟新聞很少是有關人物的、切實可接觸的事件的報道,而是有關數字和一些抽象的決策、趨向、預測等等。

經常使用數字,這就給報道者一種要求受眾能夠理解的壓力;另外它們通常不能給受眾以具體事實的立體描寫性感受(文字報道),或者帶來視覺衝擊(圖像報道)。人們無法實在地看到利息率下降、股市上升、國民經濟狀況,只能通過圖表、曲線、比喻、舉例説明等等方式來報道。

經濟新聞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涉及物質財富的生産和消費,另一類是象徵性資産(貨幣、股票、期貨等等)的流通、專業性的預測、風險評估等等。

隨著市場的擴大和市場力量的增強,“經濟”已經很大程度上是要同象徵性的成份、交易打交道。經濟中的金融部門首當其衝,這一領域的電子網路已經成型巨大的全球顯示系統。一個微小的變動,甚至某些相關人士的口頭表示,一經披露就會影響市場行為,影響預測。

經濟的象徵性趨勢,使得各種前景分析方面的報道,心理成份更加突出,通過報道給公眾留下的“印象”或“感性認識”,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因素,影響著經濟本身的正常運作和職能的發揮。

知識經濟中的“知識”,包括四個方面: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知識(know-why)、技能知識(know-how)、源頭知識(know-who)。 現在的經濟新聞,特別是財經新聞,已經不能只停留在敘述事實方面了,需要更多地提供第二種知識,盡可能將只可意會的第三、四種知識,在記者筆下轉化為可編纂的資訊。

這些知識能夠提高投資效益,但是知識本身需要投資。投資促進知識,知識也促進投資,它們之間應當是一種良性迴圈關係。在這個關係中,經濟新聞本身既是一種知識形態,也是投資與知識之間的橋梁。要使公眾感受到通過媒介找尋知識的這種“投資”,是值得的和必要的。

當下發生的一切都可能是經濟新聞

各種新聞之間存在密切而無形的聯繫。當下發生著的一切問題,都有可能與正在報道的經濟新聞相關;還有一些因素是長期的、歷史的。

歌手高楓病逝,本來屬於娛樂界的白色新聞,娛樂報刊炒作得很兇。在火爆的炒作中,一家經濟類報紙卻把它寫成了一篇典型的經濟新聞。因為現在的娛樂界人士通常都是某地某個行業品牌的形象代言人,這些人一旦發生問題(出了醜聞或逝世),會使得相關地方的相關行業品牌受到很大數量的經濟損失。當然,他們走紅,同時意味著某地某個行業品牌經濟利益的上升。 所以,只報告一個給定的變化事實,是難以讓受眾全面理解它的含義的,必須將相關的因素寫進去。這種情況通常是以經濟體系中的一個單一變數為基礎,從而解釋這一變數,並將其“外延”涵蓋到可能受其影響的其他變數和進程上,這是傳媒的責任。

經濟新聞要提供很多的變化關係,告訴受眾將發生什麼,由於什麼而發生,或可能出現什麼問題。所以,經濟新聞在沒有被經濟實踐證實之前,會有多種觀點、傾向和表現形式,相當多的新聞在事後會被發現是不準確的。經常失誤的記者或媒介,就會失去公眾的信任。 而若在經濟新聞領域要求“輿論一律”,也是相當危險的,容易潛伏社會突發動蕩的種子。

新聞經濟化

現在新聞經濟化已經十分明顯,世界上權威的經濟類日報《華爾街日報》在最近的幾年躍升為美國發行量最高的報紙之一(200萬);世界主要綜合性報紙中,除了要聞版A版外,B版均是經濟版;當前世界新聞的流通中,佔最大比重的是經濟新聞。

一個國家的傳媒關於經濟的報道,對於外部世界來説,現在絕對是關於這個國家最主要的資訊。這個國家的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運轉,與傳媒到位的全面報道、準確的預告和理性而冷靜的分析有關。

如果我國的對外經濟報道,還是報告大好形勢,還是單面敘述自己的立場,還是把一切不利於我方經濟發展的外方的政策和國際經濟訴訟或制裁概括為“挑釁”,那麼我國經濟將遭遇由於傳媒報道不能適應新形勢而帶來的損害。

客觀報道經濟新聞

經濟報道的非客觀,其實歸根到底對我們自己不利。例如人家一反我國某商品的傾銷,我們就當作“負面”新聞看待。其實,我們也有同樣的權利反人家的傾銷。這個原則給了中國企業另一種可能性:證明自己在製造、生産和銷售産品方面如何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沒有拿國家補貼,沒有惡性競爭,沒做假賬。如果這些可以被證明,我們就贏得了使用國內價格或成本的合法性。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很少見報道。

當然,我們的對外經濟新聞在總體上仍然要有立場,但是這種立場不是説套話,而是以事實説明我國如何在認真貫徹世貿原則。例如同等國民待遇,我們就可以較多地報道加入世貿以後的民營企業如何擁有了平等競爭的機會。再如政策的透明,我國不少地方建設“陽光政府”,這本身就是在貫徹世貿原則,但是,這類報道並不多見。我們的報道只看重吸納了多少資金,忽略更重要的環境因素。

這類多少帶有宣傳色彩的報道,同樣要實事求是,存在的問題不應回避。我們過去只想到如何應付國際輿論,現在應該改變觀念,而要學會充分借助國際輿論,造成一定的壓力,促使我方企業遵循國際規則。

客觀報道我國的“六率”

經濟新聞的客觀報道,需要建立在基本數據的基礎上。我們有必要客觀地報道我國的“六率”: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利息率、稅率、匯率。這些基本數字的真實、可靠,對於我們在國際上樹立良好形像是至關重要的。對於國內專業人士來説,也是必備的分析問題的基礎。

記者們不能僅僅會解釋什麼是“六率”,而要熟悉六率間的相互關係。任何一率的變化,都會影響全局,因為經濟是一個整體。這其中有些“率”之間關係可能更密切些,例如經濟增長率與其他各“率”之間的關係屬於一動百動;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的關係通常呈負相關;利息率與匯率通常呈正相關;宏觀稅率是否適當,對整個國民經濟影響也是明顯的。這六率可以是重要的新聞眼,抓住它們的變化做文章,經濟新聞也會變得豐富多彩。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