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教育優先發展要下真功夫 蔣一兵  
 

在黨中央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重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並強調指出:“加快教育發展,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知識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在全社會形成推進素質教育的良好環境。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提高高等教育品質,推進高水準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切實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準。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發展現代遠端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

大家知道,科教興國是我們的一項重大戰略。科學技術的勃興不能脫離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因此,教育在興國大業中理所當然地應具有優先性。但從我們的實際來看,要把教育發展在邏輯上的優先性轉為全社會相當長時期扎紮實實的工作行動,必須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三句話上下真功夫、動硬功夫,這就是一曰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二曰 “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三曰“加大教育投入”。

為什麼這樣説呢,我們從教育投入説起。

應當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投入的絕對數一直在增長,增長的數額也是較大的。但同國際國內公認的中國經濟20餘年高速發展相比較,教育投入的增長無論就其佔GDP的百分比、還是每年的增幅及其累計,尚未達到預期目標,更沒有達到學界政界都能認可的比較理想、比較滿意的程度。因此,加大教育投入才會成為黨中央始終強調、“兩會”每年提議、社會各界熱議的問題。而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聯合公佈的《200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表明,2003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為3.28%,比2002年的3.32%減少了0.04個百分點,這是該指標自1995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滑落。早在1993年,根據發展中國家當時的平均水準,我國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提出了在2000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要達到4%,可在2003年,時間超了3年,4%的目標不僅沒達到還比上年有了滑落。

如果説,中央政府對於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能否保證增長責任重大的話,地方政府同樣有很大責任,上述聯合公告就提到2003年共有17個省(區、市)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性支出的比例比上年有所下降。此外,我們從報端看到的事例有:國家審計署2004年6月18日公告公佈的50個縣基礎教育經費調查的結果表明,43個縣地方政府及財政、稅務、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校擠佔、挪用、滯留各類教育資金4.45億元,平均每個縣1千多萬元,擠佔挪用教育資金問題令人驚心。再如,山東省教育廳於今年4月5日至19日,對全省17個市及其33個縣(市、區)2004年度教育工作進行了綜合督導評估,發現部分市、縣(市、區)統籌、截留、挪用教育費問題仍較嚴重。其中城市教育費附加資金不按規定使用問題較為突出,有將資金用於基礎教育以外的基本建設的、有用於發放工資的、還有用於返還地方稅務局徵收手續費等一些屬於教育事業範圍之外事情的,更有少數市城市教育費附加資金沒有通過教育部門而是由財政部門直接自行安排使用了。

可見,加大教育投入,既有增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的問題,也有糾正違規使用教育經費的問題。前者反映對於各級政府來説,教育投入的指標遠不像GDP指標那樣硬;後者反映了教育資金徵收投入的體制和機制上的弊病與漏洞。

由此便可看到政府對教育的保障責任尚未徹底落實,確實有待強化。

首先,依照法律制度,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一定要審議、監督和公告本地教育投入是否達到了規定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從而順理成章地使這件事成為各級政府及其相關官員的任期目標和責任,使教育投入指標硬起來。其次,儘快建立規範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使義務教育經費投入規範化、制度化、法律化,確保義務教育經費有穩定來源。再次,現行以縣級財政為主的教育投入體制,沒有區分地區差異,而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水準懸殊,要改變縣級財政“小馬”拉義務教育“大車”的局面必然涉及現行教育財政投入體制的改變,加強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特別是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資責任。

由上,我們看到,加大教育投入、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同改革緊密相聯。不只如此,“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到的加快教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品質、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切實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準、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等,都是需要通過改革才能夠有所作為的。例如,不改變基礎——中等——高等這種簡單三角形教育結構,使國民教育體系容納進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就談不上職業教育的大發展;又如,解決素質教育、高等教育品質、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問題,不改變應試教育的老套套以及學校越辦越像政府機關的狀態等等,也是難以前進的;再如,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準,就必然涉及農村和偏遠落後地區教師崗位的確定和人員(薪資)的保障問題,已有專家提議通過改革設立由國家財政確保的輪崗制。

事實上,教育已經取得的發展離不開改革,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方針,加快教育發展,也離不開改革。但特別要注意的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要避免教育部門熱其他部門冷的情況。須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既是教育部門的事,同時也是政府乃至全社會的事。上述教育投入、政府責任等問題都與政府甚至我們社會總的體制高度相關。所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是需要政府、社會都來推動和參與的,否則教育的優先發展説不上下了真功夫、動了硬功夫。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