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智戰時代的智戰略 蘇恩澤  
 

在舉世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有關時代和戰略的話題倍受關注。如果説60年前的戰爭時代屬於“熱戰”時代的話,那麼,戰後就是“冷戰”時代;而今天的“冷戰後”時代,實質則是“智戰”時代。

智戰,是對以軍事變革為代表的戰爭特點的最好概括。由於軍事變革使戰爭形態與以往大不相同,進入了“智戰”範疇,科技含量猛增,智慧比例劇升,戰得更巧,打得更精。

身處“智戰”時代必須運用“智戰略”,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戰略是指:指導戰爭全局的方法。軍事戰略可分為:陸戰略、海戰略、空戰略等等。不過,現代的戰略概念要廣泛得多。它泛指一切重大的帶全局性或決定性的籌劃和指導。有人將其分為三級:國家戰略、國防戰略(國家安全戰略或大戰略)、軍事戰略。

上述無論哪種説法,都是按照傳統的地理或專業範圍的大小來劃分戰略等級的。這顯然與歷史上人類的認識範圍總是由小到大,戰爭範圍總是由近及遠相關聯。當今,由於科學技術急劇發展,世界面貌日新月異,在戰略環境越來越廣(從線到面,從面到體)的同時,還有其越來越複雜(由外向內,由量向質)的一面。

換句話説,現代戰略觀,正經歷著從範圍到性質、從外延到內涵的發展過程。“智戰略”概念的提出,就是順應這種發展趨勢的一種表現。

智戰略,突出的是“智”字,即“智慧”,屬於更高、更深的層次。它是相對於傳統的“勇戰略”而言的,鬥勇更鬥智;它也是相對於傳統的“力戰略”而言的,重力更重巧。

記得,在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總統肯尼迪面臨當時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全美大嘩的形勢,提出了“新邊疆”戰略,主張美國要像當年開發西部那樣,衝出國界,擴大影響,因而導致和平隊與阿波羅登月等計劃的實施。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格雷厄姆將軍面臨世界新科技革命,美蘇激烈爭奪的形勢,又提出“高邊疆”戰略,主張美國要迅速佔領空間高地,奪取空間優勢,因而導致“星球大戰”等計劃的實施。那麼,今天,我國、我軍就應審時度勢,及時佔領“新高地”——智力高地,突破“大邊疆”——智力邊疆。

其實,“智戰”古已有之。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子早就講過:“兵不厭詐”。“戰略”一詞,在希臘文裏就含有“詭計”的含義。歷史上所有的戰爭行動,都離不開“計謀”和“謀略”,並提供了許許多多以少勝多、以巧勝力的戰例。 現代,“智戰”更為突出。由於現代武器裝備破壞力大,價格昂貴,即使是富國也不得不遵循“以較小的代價換取可靠的國防”的原則。美國在越南戰爭之後的戰略,就經歷了從過分依靠軍事到綜合利用軍事、經濟、政治、心理、外交等各種手段;從過分依賴核武器到與常規武器並重,甚至以高技術化的常規武器為主的變化。

所以,美前國務卿舒爾茨説:“我們在武器控制的有關方面,面臨著一個新時代的智力挑戰”。前蘇聯洛莫夫上將等16名專家的著作:《科學技術革命與軍事上的革命》一書提到:“現代軍人最顯著的標誌就是‘智力化’,所有參戰人員都必須具有更高的文化水準,更豐富的技術知識”;美國的柯林斯則鼓吹:“我們國家應該比敵方先達到這個智慧的高峰”;西方幾乎所有分析家都一致認為:“經過近兩個世紀,那種兵多、將多、裝備多的軍事時代即將結束,將來通過電腦聯繫的一些小分隊,就可完成目前一個擁有15000名官兵的師完成的任務”。近期的4次大規模局部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明白無誤地證明了:美軍已經到了“無‘芯’不戰”、“無‘天’不戰”、“無‘網’不戰和“無‘智’不戰”的程度。

我國在經濟方面負擔不起龐大的武器裝備開支。在科技方面,即使等距離的追趕先進國家,也頗為困難,更不要説超過了。但是,在新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機遇與挑戰面前,如果我們能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尋“縫隙”,走“捷徑”,在佔領“智力高地”和突破“智力邊疆”的征程中,我們也完全有成功的前景。

運用“智戰略”,就要有措施。其內容主要包括:武器裝備的“智”化和人才隊伍的“智”化這兩方面。

武器裝備的“智”化,包括:克服“重能量,輕精度”的思想,紮實細緻,力戒浮躁,提高武器裝備的機動化、精確化、智慧化程度,

使其更加“斯瑪特”(smart,美小布希總統語,靈巧和敏捷的意思),特別是解決目標發現和火力打擊的長期“瓶頸”,以提高實際作戰的現代化水準。

人才隊伍的“智”化,則包括:克服“重因襲,輕創新”的思想,牢記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敢於推陳出新,開發聰明才智,鼓勵“巧幹”,提倡“智取”,特別是在將武器裝備與軍事思想、組織編成的密切結合與靈活運用上,大力提倡創新。

運用“智戰略”,更要有特色。既不與人家“比富”,也不跟在人後“趨步”,而是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走有中國特色的智戰道路。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