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第五媒體”的特色 付玉輝  
 

沒有新的傳播技術,就沒有新的媒體。即使有了新的傳播技術,還需要有新的廣泛應用,才能推動新媒體的最終産生。

第五媒體提法的出爐,其原因在於新的傳播技術對未來傳播世界和大眾傳播媒體格局的深刻影響。而對於手機或者手機短信是否是第五媒體的爭論和探討也沒有脫離傳播技術發展的現實。但是,接下來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什麼是第五媒體?第五媒體應該具備什麼特點?

有論者認為:第五媒體是將報刊的“存內容于家庭”的優點、廣播電視“用戶自由增長”的優點與網路媒體的“個性化服務”優點整合在一起的一種新文化傳媒形式,其“最終的理想是對報刊、廣播、電視、網路四大傳媒取長補短,創造一種第五傳媒。”有論者認為第五媒體應該是在網際網路和廣播電視網之上的一種新媒體,並據此認為網路廣播是第五媒體:“第五媒體的父系為網際網路,母系為廣播電視網,‘著床’于存儲技術整合而成。第五媒體取上千個文化網站做資訊,以數字廣播信道,把網站內容整合送到家,通過鏡像存儲(信宿),由用戶按照需求取用。這種數據傳播方式不但繼承了父系和母系信源豐富,傳播廣闊的長處,又避免了信道擁堵,不能保存等短處。”還有觀點認為:“第五媒體是一種以個性化為指向,以多媒體呈現,具有互動性的公眾媒體,它應該是對廣播、電視、報紙、網路這四類媒體進行的‘破壞性創造’後具有‘立體’強大傳播能力的新媒體。”其他的觀點也有認為網路電視是第五媒體的。但是從嚴格的傳播學定義來推究,這些東西從本質上講都不具備新的媒體特徵,不能判定其是第五媒體。

筆者認為,第五媒體是一種與前四種大眾傳播媒體相比具備新的總體特徵的新大眾傳播媒體形態。第五媒體應該是具備接入網際網路、通信和廣播電視網的功能的移動媒介。真正成熟的第五媒體的出現和使用,應該是在三網功能融合的條件下。那時,新的大眾傳播媒體應該不純粹依賴網際網路或者電信網或者廣播電視網。作為手機,如果它所傳播的資訊僅僅依賴電信網或者網際網路,那麼它就僅僅是一種電信網或者網際網路接入方式從固定方式到移動方式的改變,這和電信網或者網際網路的原有的固定傳播方式沒有本質性的變化。在這個意義上,手機短信只是第五媒體的雛形。簡而言之,當一種新媒體在不僅僅依賴三個網路其中的任何一個的條件下,才能成為一種新的大眾傳播媒體。所以,筆者認為,第五媒體是一種新的以大眾傳播資訊為主、兼具個人通信、網際網路傳播等職能的融合創新性的大眾傳播媒體。

在探討傳播的移動化的時候,有觀點認為:“行動通訊不僅是傳遞新聞的手段,而且是發佈新聞的平臺。隨時、隨地、隨意地獲取高品質的多媒體新聞的夢想變成現實。手機只能算是第五媒體的雛形,如果説網路媒體是所謂第四媒體的話,那麼移動媒體可能就是未來的第五媒體。”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前四種媒體是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每一種媒體和前一種媒體相比較,都具有革命性和創新性,並具有一定意義上的替代性和補充性,從而塑造了一種新的大眾傳播媒體的存在格局。移動媒體(不僅僅是手機短信)可以稱之為第五媒體。新的具備移動性可接入電信網、網際網路和廣播電視網的接入終端,即是移動媒體。移動媒體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傳播主體的交互性。作為第五媒體資訊的傳播者和接受者,他們具有互動性、參與性和自主性等特點。通過第五媒體,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資訊傳播的過程之中,並體現其手機資訊傳播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傳播媒介的移動性。傳播媒介的移動性是未來新媒體的一個普遍特徵。筆記型電腦的微型化,作為通信工具的手機的微型化和作為廣播電視接受裝置的微型化,為第五媒體提供了可移動的、攜帶型多種傳播媒介。

傳播網路的融合性。通信網、網際網路和廣播電視網未來將相互融合,相互支援。而三網融合的實現則可使每一個單獨的網路系統的接入終端可以平滑地接入其他網路之中。

傳播內容的豐富性。在三網融合基礎之上,對於第五媒體而言,它所面對的資訊是來自三個網路上的資訊,這就極大豐富了第五媒體的傳播內容。

傳輸條件的寬頻化。作為具有豐富的傳播內容的新的媒體形態,將面對的對於海量資訊的處理和傳輸。而對於海量資訊的傳播則要求傳輸環境的寬頻化。這個條件對於移動媒體來説,更是至關重要。

媒體容量的充足性。既然作為移動媒體,就沒有辦法像要求固定大眾傳播終端一樣要求其具有極大的內容存儲空間,但是,滿足應有的通信、網際網路、廣播、電視等內容的服務要求,還是必須的。

所以,總體來説,移動媒體不僅僅是單一的通信工具、網際網路媒體或者廣播電視媒體的延伸和發展,而是各種大眾傳播方式的融合和滲透。另外,移動媒體也不僅僅是一種媒介形式,而是一個族群,它應該包括移動電視、行動電話(手機)以及可無線上網的可移動的電腦,或者是其他整合了以上各種職能的新傳播媒介。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