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農民在農業發展中的地位(上) 董正華  
 

世紀末,西歐各國農民小生産者不減反增,跟期待大生産排擠小生産以清洗農村地盤的社會民主黨人的預想大相徑庭,被稱為令人驚慌失措的神秘力量。今天,許多人仍然甚至更加困惑于歷史與現實中農民經濟普遍存在的事實。一些對歷史真實生活中的農業與農民不了解或者不願做深入了解的人們,仍然像當年考茨基所論及的那些民主黨人,“以為農民是神秘的、不可思議的,甚至有時引起災禍的東西。” 例如最近有人提出:家庭承包制已經不是對農民的“恩賜”,而成為套在億萬農民脖子上的枷鎖,“不消滅農民,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這樣的結論跟我們看到的世界各國(包括中國)迄今盛行家庭農業的情況並不吻合,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説,也不符合中國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的實際進程。

與農民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地位有關的基本文獻可能多數人耳熟能詳,但在處理理論與經驗事實之間的複雜關係時一直有兩種傾向:或者拘泥于現成結論,或者比較主觀隨意地引用和詮釋理論。因此,在接觸當代的有關討論以前,有必要追本溯源,對馬克思以來關於農業和農民的理論做一點梳理工作。

馬克思的有關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點:1 、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農業和工業一樣由資本家經營;2、現代各國自耕農的自由土地所有與自主經營,只能是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之間的一個過渡形態;3 、資本主義大農業以農民的無産者化為代價,自耕農民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

馬克思論述了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形成和演變。所謂“農業資本主義”,比較完整的表述應當是“農業和工業完全一樣受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統治,也就是説,農業由資本家經營。”此外,農業現代發展不只是生産關係的變革,還有生産力的發展。二者都以資本家對土地所有權的壟斷為基礎,以農民的無産者化為代價:“土地所有權的壟斷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歷史前提,並且始終是它的基礎,……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重要結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農業由社會最不發達部分的單純經驗的和機械地沿襲下來的經營方法,在私有制條件下一般能夠做到的範圍內,轉化為農藝學的自覺的科學的應用;…… 一方面使農業合理化,從而第一次使農業有可能按社會化的方式經營,另一方面,把土地所有權弄成荒謬的東西,——這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巨大功績。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這種進步,同它的所有其他歷史進步一樣,首先也是以直接生産者的赤貧為代價而取得的。”

當然,資本主義對農業的統治並非一蹴而就。從封建制度的瓦解到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建立,中間有一個過渡形式——自耕農的自有小塊土地所有制形式。這裡,佔據突出位置的仍然是土地所有權:“自耕農的這種自有小塊土地所有制形式,......在現代各國,我們又發現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解體所産生的各種形式之一。英國的自耕農,瑞典的農民等級、法國和德國西部的農民,都屬於這一類。......在這種生産方式中,土地的佔有是勞動者對本人的勞動産品擁有所有權的一個條件;在這種生産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個自有的土地所有者,還是一個隸屬的農民,總是獨立地作為孤立的勞動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産自己的生活資料。土地的所有權是這種生産方式充分發展的必要條件,正如工具的所有權是手工業生産自由發展的必要條件一樣。

馬克思還指出:由於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基礎是對直接生産者生産資料的剝奪,現代各國的小農制度的滅亡最終不可避免。造成其滅亡的主要因素包括:農村家庭工業因大工業的發展而被破壞;大地主霸佔公有地;種植園大農業的競爭排擠;農業技術的進步;高利貸和稅收制度;小農資金短缺,小地塊難以採用現代農業改良措施,等等。也就是説,現代各國的自耕農的生産方式或自耕農制度相對於封建制度是進步的,但仍然屬於傳統的農業制度之列,因而終將被消滅,整個農業也就變成資本家役使農業工人、為利潤而經營的農業。

應當指出,關於農業資本主義發展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前,古典經濟學家已經多有論述。他們所描繪的圖景,是農民小生産者被工農業大生産吞沒。在亞當·斯密的經濟自由論和李嘉圖的分配論中都是沒有自耕農地位的。也正因為如此,在主張大農業大地産制、反對農民家庭“小農業”的長長的隊列裏,既有馬克思主義者,也有不少經濟自由主義者的身影。主張家庭農業自主發展的人則常常被認為是反對歷史進步甚至是主張倒退。

馬克思的“農業資本主義”是從他所了解的英國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在農村的發展而總結出來的。16-18世紀英國農業常常被視為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典型。然而,農業發展的歷史真實究竟如何?現在看來,過去人們對英國圈地運動和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的估計過高了。16世紀的英格蘭只有2%的土地被圈佔,而且大量的是農民圈地。到19世紀全部被圈佔土地也只佔到總面積的50%。19世紀中葉英國使用雇傭勞動者的農場不過佔農場總數的一半稍多,其中還有相當一批使用極少量雇傭勞動力的農場。1688年的英國有25%-33%的土地為自由的自耕農(owner-occupying freeholders)所擁有,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中小農民所經營的。近代英國土地財産的不平等分配,是封建時代的遺留,並不是國會圈地運動的後果。在20世紀前的西歐,雇傭農場往往就等同於大農場,而家庭經營農業往往就等同於小塊土地耕作。從19世紀末期以來,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雇傭農場衰落了,家庭農場重新奪回了他們一度失去的優勢。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産的機械化使得農業部門所需的勞動力大為下降,而首先被排擠的勞動力往往是雇傭勞動力。其他許多家庭農場制度佔優勢的國家,農業也都獲得了迅速發展,並取得了比大農場佔優勢的國家更為優異的經濟績效。

到了20世紀後半葉,西歐的農業勞動者絕對數量和比重都已經很小,農業經營規模也已經擴大,但佔統治地位的仍然是家庭農場。二戰以後實行了農地改革的東亞國家與地區,迄今仍然以家庭自耕農為主體。如果説西歐跟東亞歷來人多地少,實行家庭經營是迫不得已,美國的家庭農業可能更有説服力。美國農業地廣人稀,農場的平均規模當然是大的,投入和産出都高度商品化,農牧業生産都已經高度資本集約化,有很高的資本回報率、土地生産率和勞動生産率。因此,可以説美國農業部門已經高度現代化,然而卻仍然以農戶自己擁有自主經營的家庭農場而不是以人們所想像的資本家雇傭大量農業工人的企業化大農場為主體。美國的家庭農業經營方式是在最有條件發展雇傭勞動制資本主義大農場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它的歷史和現實動因,比之東亞或者西歐家庭農業經營方式的延續,應當更值得人們深思。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